高频信号线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25748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30 21: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信号线路与基准接地导体的间隔出现偏差的高频信号线路。电介质胚体(12)由电介质片材(18a)、粘合层(19)及电介质片材(18b)以从z轴正方向侧向负方向侧依序排列的方式叠层而成。信号线(20)固定于粘合层(19)的表面。基准接地导体(22)设置于电介质层(18a)的表面。辅助接地导体(22)设置于电介质片材(18b)的背面。粘合层(19)将电介质片材(18a)和电介质片材(18b)相粘合。信号线(20)与基准接地导体(22)在z轴方向上的距离大于信号线(20)与辅助接地导体(24)在z轴方向上的距离。(*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频信号线路,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高频信号的传输的高频信号线路。
技术介绍
作为以往有关高频信号线路的专利技术,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信号线路。该信号线路具有叠层体、信号线以及2个接地导体。叠层体由多个绝缘片叠层而成。信号线设置在叠层体内。2个接地导体在叠层体内从叠层方向夹住信号线。因此,信号线和2个接地导体形成三板型的带状线结构。并且,从叠层方向俯视时,在接地导体上设有与信号线重叠的多个开口。因此,在与开口重叠的位置,信号线与接地导体之间不易形成电容。因此,不会使信号线的特性阻抗过小,并且能够缩短信号线与接地导体在叠层方向上的距离。其结果是,能够实现高频信号线路的薄型化。上述高频信号线路用于2个回路基板的连接等。然而,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信号线路中,根据压接叠层体时的条件,会存在信号线与接地导体的间隔出现偏差的问题。更详细地说,在该信号线路的压接工序中,在重叠绝缘片的状态下实施加热/加压处理。因此,由液晶聚合物或聚酰亚胺构成的绝缘片会软化,并与在叠层方向上相邻的绝缘片形成一体。但是,如果压接工序中的加热条件以及加压条件出现偏差,则绝缘片软化的程度也会出现偏差。其结果是,压接工序后的绝缘片出现厚度偏差,并且信号线与接地导体的间隔出现偏差。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1/007660号刊物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信号线路与基准接地导体的间隔出现偏差的高频信号线路。解决技术问题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信号线路,其特征在于,具有:电介质胚体,其由第I电介质层、粘合层以及第2电介质层以从叠层方向上的一侧向另一侧依序排列的方式叠层而成;信号线,其固定于所述粘合层在叠层方向上的一侧的主面,并且形成为线状;基准接地导体,其设置于所述第I电介质层在叠层方向上的一侧的主面;以及辅助接地导体,其设置于所述第2电介质层,所述粘合层将所述第I电介质层和所述第2电介质层相粘合,所述信号线与所述基准接地导体在叠层方向上的距离大于该信号线与所述辅助接地导体在叠层方向上的距离。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抑制信号线路与基准接地导体的间隔出现偏差。【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信号线路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是图1的高频信号线路的叠层体的分解图。图3是高频信号线路的线路部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3的A-A剖面结构图。图5是图3的B-B剖面结构图。图6是高频信号线路的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图7是高频信号线路的连接器的剖面结构图。图8是从y轴方向俯视使用高频信号线路的电子设备的图。图9是从ζ轴方向俯视使用高频信号线路的电子设备的图。图10是变形例所涉及的高频信号线路的叠层体的分解图。图11是高频信号线路的开口的剖面结构图。图12是高频信号线路的桥接部的剖面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信号线路。(高频信号线路的结构)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信号线路的结构。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频信号线路10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图1的高频信号线路10的叠层体12的分解图。图3是高频信号线路10的线路部12a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3的A-A剖面结构图。图5是图3的B-B剖面结构图。以下,将高频信号线路10的叠层方向定义为ζ轴方向。此外,将高频信号线路10的长度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与X轴方向和ζ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高频信号线路10是用于例如在移动电话等电子设备内连接2个高频电路的扁平电缆。如图1至图3所示,高频信号线路10具有电介质胚体12、外部端子16a、16b、信号线20、基准接地导体22、辅助接地导体24、通孔导体bl、b2、BI?B6、以及连接器100a、100b。如图1所示,从ζ轴方向俯视时,电介质胚体12为向X轴方向延伸的具有可挠性的板状构件,其含有线路部12a和连接部12b、12c。如图2所示,电介质胚体12是由保护层14、电介质片材18a、粘合层19、电介质片材18b以及保护层15从ζ轴正方向侧至负方向侧依序叠层而成的叠层体。以下,将电介质胚体12在ζ轴正方向侧的主面称为表面,将电介质胚体12在ζ轴负方向侧的主面称为背面。如图1所示,线路部12a向X轴方向延伸。连接部12b、12c分别与线路部12a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和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连接,并形成为矩形状。连接部1213、12(:在7轴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线路部12a在y轴方向上的宽度。如图2所示,从ζ轴方向俯视时,电介质片材18a、18b向x轴方向延伸,并形成为与电介质胚体12相同的形状。电介质片材18a、18b是由聚酰亚胺或液晶聚合物等具有可挠性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片材。以下,将电介质胚体18a、18b在ζ轴正方向侧的主面称为表面,将电介质胚体18a、18b在ζ轴负方向侧的主面称为背面。如图2所示,从ζ轴方向俯视时,粘合层19向X轴方向延伸,并形成为与电介质胚体12相同的形状。粘合层19是由聚酰亚胺或液晶聚合物等具有可挠性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片材。也就是说,粘合层19是由种类与电介质片材18a、18b相同的材料制成的。但是,粘合层19的开始软化温度低于电介质片材18a、18b的开始软化温度。本实施方式中,粘合层19的开始软化温度为例如250°C,电介质片材18a、18b的开始软化温度为例如280°C。粘合层19将电介质片材18a和电介质片材18b相粘合。以下,将粘合层19在ζ轴正方向侧的主面称为表面,将粘合层19在ζ轴负方向侧的主面称为背面。如图4和图5所示,电介质片材18a的厚度Dl大于电介质片材18b的厚度D2和粘合层19的厚度D3的合计。将电介质片材18a、粘合层19以及电介质片材18b叠层后,厚度Dl为例如50μπι?300 μπι。本实施方式中,厚度Dl为150 μm。此外,厚度D2和厚度D3的合计为例如ΙΟμπι?ΙΟΟμπι。本实施方式中,厚度D2和厚度D3的合计为50 μm。本实施方式中,厚度D2为20 μ m。此外,厚度D3为30μπι。此外,如图2所示,电介质片材18a由线路部18a_a和连接部18a_b、18a_c构成。如图2所示,粘合层19由线路部19-a和连接部19-b、19-c构成。电介质片材18b由线路部18b_a和连接部18b-b、18b_c构成。线路部18a_a、19_a、18b_a构成线路部12a。连接部18a-b、19-b、18b-b 构成连接部 12b。连接部 18a_c、19_c、18b_c 构成连接部 12c。如图2和图3所示,信号线20是传输高频信号并且设置于电介质胚体12的导体。本实施方式中,信号线20是形成于粘合层19的表面并且向X轴方向延伸的直线状导体。因此,信号线20固定于粘合层19的表面。另外,固定也包含了利用固着效果使其难以脱离粘合层19的表面而动作的状态。如图2所示,信号线20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位于连接部19-b的中央。如图2所示,信号线20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位于连接部19-c的中央。信号线20是由以银和铜作为主成分且电阻率较小的金属材料制成的。此处,信号线20形成于粘合层19的表面是指,将利用电镀形成于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频信号线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介质胚体,该电介质胚体由第1电介质层、粘合层及第2电介质层以从叠层方向上的一侧向另一侧依序排列的方式叠层而成;信号线,该信号线固定于所述粘合层在叠层方向上的一侧的主面,并且形成为线状;基准接地导体,该基准接地导体设置于所述第1电介质层在叠层方向上的一侧的主面;以及辅助接地导体,该辅助接地导体设置于所述第2电介质层,所述粘合层将所述第1电介质层和所述第2电介质层相粘合,所述信号线与所述基准接地导体在叠层方向上的距离大于该信号线与所述辅助接地导体在叠层方向上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登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