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壳体及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25202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30 2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壳体及连接器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相互连接的壳体本体和端帽;所述壳体本体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沿所述壳体本体长度方向贯穿所述壳体本体,用于容纳固定连接端子及相连的导线;所述端帽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所述端帽包括一阻挡结构;当所述壳体本体和所述端帽相互连接,形成所述的连接器壳体时,所述阻挡结构在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向延伸进入所述第一通孔,以阻止连接端子的轴向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零部件数量少,结构简单,组装及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壳体及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电连接器通常采用金属公端子和金属母端子组合而成,金属公端子和金属母端子均连接有导线。通过使公端子与母端子插接,形成电导通。通常连接端子安装在绝缘的连接器壳体上。现有的连接器壳体零部件数量多,结构复杂,组装麻烦,使用不方便。尤其对于汽车中使用的穿缸连接器,复杂的结构更加影响其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连接器壳体。为实现以上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相互连接的壳体本体和端帽;所述壳体本体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沿所述壳体本体长度方向贯穿所述壳体本体,用于容纳固定连接端子及相连的导线;所述端帽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所述端帽包括一阻挡结构;当所述壳体本体和所述端帽相互连接,形成所述的连接器壳体时,所述阻挡结构在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向延伸进入所述第一通孔,以阻止连接端子的轴向运动。优选地是,所述壳体本体包括配合部,所述配合部设置有沿轴向凹陷的第一容腔;所述第一通孔的下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容腔底部;当所述端帽套装在所述壳体本体上时,所述阻挡结构抵靠在所述第一容腔底部上。优选地是,所述端帽包括端帽底板和侧壁;所述侧壁自所述端帽底板起延伸并突出于所述端帽底板,所述端帽底板与所述侧壁围成第二容腔;所述阻挡结构包括凸柱;所述凸柱自所述端帽底板起延伸并突入所述第二容腔内形成预设的延伸长度L。优选地是,所述第一通孔内设置有第一台阶;所述凸柱端部插入所述第一通孔下端内;所述第一台阶用于限制所述凸柱插入所述第一通孔内的深度。优选地是,所述壳体本体和所述端帽两者之一上设置有卡扣,另一个上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扣与所述卡槽相配合将所述壳体本体与所述端帽卡接。优选地是,所述壳体本体包括配合部,所述配合部外表面设置有卡扣,所述卡扣突出于所述配合部的外表面;所述端帽包括侧壁,所述侧壁的内表面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自所述端帽上所述侧壁的内表面并沿所述端帽径向凹陷;所述端帽套装在所述配合部的外表面上时,所述卡扣突入所述卡槽内,将所述端帽与所述壳体本体卡接。优选地是,所述配合部的外表面包括第一弧形面及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壳体本体轴向相平行;所述端帽上所述侧壁的内表面包括第二弧形面和第二平面;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端帽轴向相平行;所述端帽套装在所述壳体本体上时,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相配合。优选地是,所述卡扣设置于所述第一平面上,并突出于所述第一平面;所述卡槽设置于所述第二平面上,所述卡槽自所述第二平面起沿所述端帽径向凹陷。优选地是,与所述卡槽相对的所述端帽上所述侧壁的外表面设置有加强筋。优选地是,所述端帽包括凸缘,所述凸缘沿径向向外突出于所述端帽侧壁的外表面。优选地是,所述壳体本体与所述端帽其中之一上设置有凸块,另一个上设置有滑槽;所述端帽与所述壳体本体套装过程中,所述凸块与所述滑槽确定所述端帽与所述壳体本体的周向相对位置。优选地是,所述壳体本体包括配合部;所述凸块设置于所述配合部的外表面上并突出于所述配合部的外表面;所述滑槽设置于所述端帽侧壁的内表面上并自所述端帽侧壁的内表面起沿所述端帽径向凹陷。优选地是,所述第一通孔数目为两个以上;所述第二通孔数目与所述第一通孔数目相同;所述端帽套装在所述壳体本体上时,每个所述第一通孔仅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通孔对齐。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连接器组件。为实现以上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述的连接器壳体,以及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设置于所述壳体本体内的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第一通孔上端设置有第二台阶;所述连接端子上端受第二台阶阻挡,下端受所述端帽阻挡;所述第二台阶与所述端帽相配合将所述连接端子限制在所述第一通孔内。优选地是,所述连接端子上下两端可分别与对接端子插接。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壳体结构简单的连接器组件。本技术提供的连接器壳体及连接器组件,卡扣与卡槽分别设置在壳体本体和端帽上,在端帽套装在壳体本体的配合部时,利用卡扣与卡槽相配合将两者卡接,无需再借助其它零部件即可牢固连接。本技术零部件数量少,结构简单,组装及使用方便。在端帽套装在壳体本体端部过程中,凸块与滑槽相配合既可以导向,也可以方便周向的定位。在端帽上设置凸柱,并在凸柱上设置第二通孔,可以实现导线的导向。端帽设置加强筋,可增强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卡扣与卡槽多次拆装而使端帽折断。凸柱可延伸至第一通孔端部,还有助于将连接端子限制在第一通孔内,使连接端子稳固安装,确保电连接效果良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连接器壳体的结构爆炸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连接器壳体的右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的壳体本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壳体本体的右视图,图中仅示出了配合部,其余部分未示出。图5为壳体本体的剖视图,剖视方向为图4中A-A。图6为本技术中的端帽结构示意图。图7为从另一角度观察的端帽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端帽的左视图。图9为图8中端帽的B-B剖视图。图10为图2所示的C-C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1、图2和图10所示,本技术包括连接器壳体1,用于连接固定连接端子(图中未示出)和与连接端子相连接的导线,形成一连接器组件。连接器壳体I包括壳体本体10和端帽30。连接端子设置在壳体本体10内后,端帽30将连接端子2限制在壳体本体10内。壳体本体10可以采用任何可行的形式,对连接端子2进行固定定位。在如图3至图5所示的优选示例中,壳体本体10设置有第一通孔13,第一通孔13沿壳体本体10长度方向,即图5中的上下方向贯穿壳体本体10。第一通孔13用于安装连接端子2,其数目根据使用场合确定。在如图所示的优选示例中,第一通孔13数目为四个,均匀分布。第一通孔13的形状与连接端子2对应,以对连接端子2径向固定。壳体本体10的第一通孔13内还可设置有定位结构,例如,一个或多个台阶,用于连接端子的轴向定位。在如图3至图5所示的示例中,在壳体本体10靠近与端帽30连接的一端(即图5中下端),每个第一通孔13设置有第一台阶14,该第一台阶14相对第一通孔13具有较小的内径。在壳体本体10远离端帽30的一端(即图5中上端),每个第一通孔13设置有第二台阶15。第二台阶15在径向突出于第一通孔13的内表面,用于配合连接端子2的一凸缘结构。通过第一台阶14和/或第二台阶15与连接端子2上相应结构的配合,可连接端子2在壳体本体10的轴向位置。壳体本体10上设置有与端帽30连接配合的多种结构。在如图3至图5所示的示例中,壳体本体10上与端帽30对配的一端(图5中的下端)设置有配合部11。壳体本体10上配合部11的下端面向上凹陷形成第一容腔16。第一容腔16与第一通孔13连通。如图5中所示,第一通孔13的下开口位于第一容腔16底部,即第一容腔16的上端。配合部11的外表面可设置呈非圆形,以阻止壳体本体10和端帽30之间的相对转动。在如图所示的示例中,配合部11的外表面包括第一弧形面12和第一平面18。第一平面18与壳体本体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相互连接的壳体本体和端帽;所述壳体本体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沿所述壳体本体长度方向贯穿所述壳体本体,用于容纳固定连接端子及相连的导线;所述端帽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连通;所述端帽包括一阻挡结构;当所述壳体本体和所述端帽相互连接,形成所述的连接器壳体时,所述阻挡结构在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向延伸进入所述第一通孔,以阻止连接端子的轴向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健雄
申请(专利权)人: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