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充式电动车安全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22636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30 0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直流输出的充电桩。一种直充式电动车安全充电桩,包括桩体结构,交流供电单元,充电组件,充电管理组件,从所述各充电组件引出连接蓄电池的充电插孔或插头,所述交流供电单元由交流接触器以及控制继电器构成联锁控制电路,所述交流接触器的两组触点输入、输出端分别连接交流电源进线与出线,其驱动线圈通过控制继电器连接交流电源,所述控制继电器的驱动线圈受控连接电动车蓄电池;各充电组件的充电插孔或插头一端都通过一个二极管汇合于一个节点,控制继电器的驱动线圈连接于该节点以及充电组件的充电插孔或插头的负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有交流供电保护电路,并采用直流输出直接给电动车蓄电池充电,可以降低用户接触交流电发生触电危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充电粧,尤其是涉及一种设有交流供电保护电路的充电粧。
技术介绍
目前,电动车由于其购置价格低、使用方便等优点得到迅速普及。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个因给电动车充电引发的安全问题。因为目前还没有专门用于为个人电动车充电的建设设施,用户为了省事、图方便,常常从家里拉出来一根电源线为电动车充电,引发了多起事故,造成人民群众的财产损失,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和群众的高度重视。为了规范充电环境,充电粧应运而生。目前广泛流行的充电粧结构为:把刷卡或投币收费组件和充电计时组件组成的管理系统装在一个箱体内,由这个控制箱引出供电导线,供电采用交流电源,在墙壁上,每隔一定距离安装一个电源插座,用户需要给电动车充电时可以把自己的充电器与插座连接,再到控制箱前进行插座确认和交费操作,控制系统根据用户确认情况和交费情况给相应插座定时供电,以满足用户的充电需求。以上类型的充电粧规范了电动车用户的充电环境和充电秩序,基本能杜绝电动车无序乱停乱放的现象,但存在下列严重不足:1、该充电粧结构仍然采用交流供电,供应的还是220V交流电源,所以对充电操作者仍然存在人身安全隐患。2、用户仍使用自己的充电器,而用户的充电器质量性能参差不齐,由充电器引起的火灾、触电等事故隐患仍然存在并不时发生,不利于安全管理,统一管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出了一种直充式电动车安全充电粧,设有交流供电保护电路,并采用直流输出直接给电动车蓄电池充电,可以降低用户接触交流电的危险。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种直充式电动车安全充电粧,包括粧体结构,交流供电单兀,充电组件,充电管理组件,所述交流供电单元为设置于所述粧体结构内的各充电组件以及充电管理组件提供电源,从所述各充电组件引出连接电动车蓄电池的充电插孔或插头,所述交流供电单元由交流接触器(k51)以及控制继电器(k52)构成联锁控制电路,所述交流接触器的两组触点输入、输出端分别连接交流电源进线与出线,交流接触器的驱动线圈通过控制继电器连接交流电源形成回路,所述控制继电器的驱动线圈受控连接电动车蓄电池;各充电组件的充电插孔或插头一端都通过一个二极管汇合于一个节点,控制继电器的驱动线圈连接于该节点以及充电组件的充电插孔或插头的负极。所述的直充式电动车安全充电粧,在所述控制继电器的驱动线圈供电回路中,连接有由电阻、电容并联构成的阻容保护电路,或者,同时在所述控制继电器的驱动线圈供电回路中,连接自动温控开关元件。所述的直充式电动车安全充电粧,设有预送电控制电路,所述预送电控制电路由场效应管Q81、晶体管Q82、晶体管Q83及各自的外围元件构成;所述场效应管Q81的漏极和晶体管Q82、Q83的发射极连接充电插孔或插头引出端负极,场效应管Q81的源极通过电阻连接充电插孔或插头引出端正极,场效应管Q81的源极输出端连接晶体管Q82的基极,场效应管Q81的栅极通过稳压管连接电压取样电路,晶体管Q82、Q83的集电极通过控制继电器(K8)连接充电插孔或插头引出端正极,所述控制继电器的开关触点一端连接交流输入,一端连接充电组件的开关电源输入端,所述晶体管Q83及外围元件组成充电通断控制电路,晶体管Q83的基极连接充电管理组件的通电许可控制信号输出端。所述的直充式电动车安全充电粧,与每个充电组件配合设有充电许可电路,所述充电组件充电许可电路由蓄电池及对应的充电组件的开关电源组成“与”关系,二者均有输出时(即状态正常时)充电管理组件才能工作;所述充电许可电路由两个反相器Q91、Q92及其外围元件构成,所述反相器Q91、Q92由蓄电池供电,反相器Q91的控制端连接充电组件的开关电源输出端,反相器Q91的输出端连接反相器Q92的输入端,从所述反相器Q92的输出端通过二极管稳压电路引出检测输出信号接入充电管理组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直充式电动车安全充电粧,采用充电组件直接输出直接给电动车蓄电池充电,可以降低用户接触交流电的风险。2、本技术直充式电动车安全充电粧,交流供电单元采用安全联锁保护措施,在没有蓄电池被连接时,交流电源停止供电,安全性能进一步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直充式电动车安全充电粧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交流供电单元电路原理图;图3是本技术预送电控制电路原理图;图4是本技术的充电许可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实施例1参见图1、图2,本实施例的直充式电动车安全充电粧,包括粧体结构,交流供电单元,充电组件,充电管理组件,所述交流供电单元为设置于所述粧体结构内的各充电组件以及充电管理组件提供电源,从所述各充电组件引出连接电动车蓄电池的充电插孔或插头,所述交流供电单元由交流接触器k51以及控制继电器k52构成联锁控制电路,所述交流接触器的两组触点输入、输出端分别连接交流电源进线与出线,交流接触器的驱动线圈通过控制继电器连接交流电源形成回路,所述控制继电器的驱动线圈受控连接电动车蓄电池;各充电组件的充电插孔或插头一端都通过一个二极管汇合于一个节点,控制继电器的驱动线圈连接于该节点以及充电组件的充电插孔或插头的负极。充电插孔没有电动车连接时接触器控制线圈失电,接触器不吸合,而当任意充电插孔与蓄电池连接时,该接入的蓄电池就可以使继电器K52吸合,K51控制线圈电源接通,K51吸合,充电站电源接通进入工作状态。从图2中可以看出:该充电粧的所有充电插孔都通过一个二极管汇合于一个节点与交流控制电路连接,即充电插孔对外形成一个或门电路。当所有充电插孔闲置时,继电器K52的控制线圈中没有电流,K52不吸合,控制触点处于分离状态,K51控制线圈失电,控制触点处于分离状态,充电站/充电粧与交流电源分离。实施例2参见图2,本实施例的直充式电动车安全充电粧,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所述控制继电器的驱动线圈供电回路中,连接有由电阻、电容并联构成的阻容保护电路,为了进一步保证安全,同时在所述控制继电器的驱动线圈供电回路中,连接自动温控开关元件。交流电通过连接器与交流接触器连接,蓄电池电源经温度自动控制元件控制接触器的控制线圈,温度控制元件保证充电站在允许的温度范围内工作。电路中的t51为温控自动开关,常态下处于闭合状态。其安装在充电站内部。当充电站内部温度升高达到其动作值时会自动断开以切断K52的供电,因而达到切断充电站交流供电使之停止工作以达到过热保护和降温的目的。由于充电站可能会长时间不间断工作,R51、C51的作用是为降低K52线圈的功耗,避免其长时间工作的热量积累造成烧毁。实施例3参见图1?图3,本实施例的直充式电动车安全充电粧,与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设有预送电控制电路,所述预送电控制电路由场效应管Q81、晶体管Q82、晶体管Q83及各自的外围元件构成;所述场效应管Q81的漏极和晶体管Q82、Q83的发射极连接充电插孔或插头引出端负极,场效应管Q81的源极通过电阻连接充电插孔或插头引出端正极,场效应管Q81的源极输出端连接晶体管Q82的基极,场效应管Q81的栅极通过稳压管连接电压取样电路,晶体管Q82、Q83的集电极通过控制继电器K8连接充电插孔或插头引出端正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充式电动车安全充电桩,包括桩体结构、交流供电单元、充电组件、充电管理组件,所述交流供电单元为设置于所述桩体结构内的各充电组件以及充电管理组件提供电源,从所述各充电组件引出连接电动车蓄电池的充电插孔或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供电单元由交流接触器以及控制继电器构成联锁控制电路,所述交流接触器的两组触点输入、输出端分别连接交流电源进线与出线,交流接触器的驱动线圈通过控制继电器连接交流电源形成回路,所述控制继电器的驱动线圈受控连接电动车蓄电池;各充电组件的充电插孔或插头一端都通过一个二极管汇合于一个节点,控制继电器的驱动线圈连接于该节点以及充电组件的充电插孔或插头的负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向宇徐向伦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伏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