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曾奇狮专利>正文

空气刹车系统的发动机给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47517 阅读:2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气刹车系统的发动机给气装置,该发动机给气装置由截油装置、给气装置、电气回路所组成,当未踏动油门或手动开关开启时,电气回路控制截油装置将给油泵与发动机气缸的其中一气缸间的油路截断,且使气缸内的压缩气体经由给气装置送至空气压缩储气筒内,以供给空气刹车系统用的压缩空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发动机给气装置结构简单,寿命长,故障率低。(*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空气刹车系统的发动机给气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不消耗发动机马力,增加空气刹车系统的充气量的发动机给气装置。目前大型货车、重型车刹车均需较大的刹车压力,而此刹车压力仅凭以手或脚操纵的刹车装置是远不能胜任的,因此这类汽车大多藉助空气刹车系统来控制,而供给空气刹车系统的压缩空气,是由发动机带动空气压缩机动作,藉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后送入储气筒内储存的,当需刹车时,压缩空气进入刹车室推动皮膜及其所连接的推杆,推杆再推动杠杆而使刹车蹄片作用于刹车鼓上。尽管,目前大型货车、重型车可藉空气刹车系统达到刹车的目的,但因其是藉发动机带动空气压缩机,而将压缩空气储存于储气筒内的,因此,由于发动机带动空气压缩机的转速较慢,纵使在车行驶中持续产生压缩空气并储存于储气筒内,也会因其运转速度较低,导致储气筒中的压缩空气储存量仍不能满足刹车所需的使用量,因此在行驶一段时间后,尤其在连续下坡而需要不断刹车的路段,往往会因储气筒内的压缩空气逐渐减少,而产生刹车不灵敏的现象,遇此状况时,大型货车、重型车不得不停车,并令发动机空转以带动空气压缩机转动,一直等到储气筒内储存定量的压缩空气后,方可继续行驶,否则于行驶中容易因储气筒内的压缩空气不足而产生刹车不灵敏的现象,而严重影响行车安全。而且,此种空气刹车系统藉助发动机带动空气压缩机来产生压缩空气的设计,因需设置空气压缩机等装置,故成本较高、效率低,且一但空气压缩机产生故障,即会影响整个空气刹车系统的正常运作。因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刹车系统的发动机给气装置,该装置为一种利用柴油发动机汽缸内活塞压缩后所产生的高压气体的发动机给气装置,其包含有截油装置和给气装置,当驾驶者未踩油门时,即藉电路控制截油装置将给油泵与发动机气缸的其中一气缸之间的油路切断,并同时藉装设于此气缸侧边的给气装置,将气缸内所产生的不带油气的高压气体送至空气压缩储存筒内,而达到储存压缩空气的目的,因发动机气缸的运转速度相当快,故在短时间内即可藉由给气装置使空气压缩储存筒内储存足量的压缩空气,故此,汽车行驶中只要未踩油门,截油装置和给气装置始终保持在通电状态,而持续将压缩空气送入空气压缩储存筒内,而使空气压缩储存筒内储存定量的空气供空气刹车系统使用。本技术设计的另一主要目的,在于藉助另一手动开关的设计,以保证当车行驶中空气压缩储气筒内的压缩空气量不足时,得藉此手动开关将发动机气缸中的一气缸油路截断,使其既使在油门被踩下状态时,也可同时对空气压缩储气筒进行充气工作。本技术设计的另一次要目的,在于藉助截油装置、给气装置本身构造简单、零件简化的设计,提供一成本低的,且故障率低,使用寿命与发动机相同的空气刹车系统的发动机给气装置。本技术提供的是一种空气刹车系统的发动机给气装置,该发动机给气装置可提供压缩空气于空气刹车系统的空气压缩储气筒,以供空气刹车系统使用,其中所述发动机给气装置由截油装置、给气装置及一电气回路组成,截油装置设置于给油泵与发动机气缸的其中一气缸所衔接的油路间,截油装置内设有一正常通路供回油之用,另于底端设有一出油管与油箱相衔接;所述给气装置锁定于与截油装置相通的气缸上,其底端形成出气口,出气口以管路与空气压缩储气筒相衔接;所述电气回路,以电路连接加油开关、截油装置内的控制阀、给气装置内的控制阀及电瓶,当踏油门或手动开关开启时电气回路呈断路状态,油箱内的柴油可经给油泵各回路至发动机气缸的各气缸,当未踏油门或手动开关呈闭合状态时,电气回路呈通路,而令截油装置截断给油泵与发动机气缸间的油路,并将气缸内的压缩气体经给气装置而送至空气压缩储气筒。在前述的空气刹车系统的发动机给气装置中,截油装置包含有控制阀、固定座、油路座、动作杆、控制杆,控制阀内设有一铁心,而固定座顶端设有一弹簧,且固定座与控制阀锁定一起,而油路座两侧设有贯穿的进油孔、出油孔,底端侧边设有一螺孔,油路座可锁定于固定座底端,动作杆顶端螺纹体穿过油路座、固定座、弹簧而锁定于铁心的螺孔处,而动作杆底端螺纹体则与控制杆顶端锁定,控制杆内部设有一中孔,侧边设有一与中孔贯穿的横孔,且于中央形成一凹环槽,另于底端侧边设有一纵槽,一螺栓锁入螺孔而顶制于纵槽孔处,另于油孔座底端锁定一出油管,出油管由油路与油箱相衔接,当未踏动油门或手动开关闭合时,电气回路控制控制阀而使铁心往下动作,使横孔对准进油孔,使给油泵送出的柴油经由进油孔、中孔、出油管,而回流至油箱;另外,所述截油装置控制阀内的铁心与固定座之间还可设置一调整杆;所述给气装置具有一控制阀,控制阀内设有一铁心,而控制阀侧边锁定一固定座,固定座与铁心间设有一弹簧,另于固定座另侧锁定一气管,气管周围设有与内部贯穿的通孔,此端可穿过一出气管的球窝座,球窝座内部底端设有一通孔,通孔通至底端出气口,且于出气口与穿孔间设有一逆止阀,气管穿过出气管后与一定位杆锁定,此定位杆锁定于气缸侧边的气嘴处,另一动作杆的一端为帽,帽处设有贯穿孔,组装时,动作杆另端可穿过定位杆、气管、固定座后与铁心锁定,当未踏油门或手动开关闭合时控制阀带动铁心、动作杆、帽往一侧动作,使压缩空气经由帽处、通孔、贯穿孔而自出气口送入空气压缩储气筒处;另外,给气装置控制阀内的铁心与固定座间可设置一调整杆。本技术的优点在于藉由截油装置、给气装置及设置于截油装置、掠气装置、加油开关、气压开关间的电气回路的配合,可在不消耗发动机马力的情况下,将一气缸运转所产生的高压气体送至空气压缩储气筒处,而与现有以发动机带动空气压缩机配合以供给高压气体的结构比较下,本技术藉发动机气缸内的活塞进行空气压缩,因活塞直径大、行程长,高速运转中可在短时间内即完成储气筒的储气工作,避免了因慢速运转储气筒内空气不足而产生刹车失灵的情形,而提供一安全的设置,且因本技术截油装置、给气装置所构成的装置较现有以发动机带动空气压缩机所带动的结构更加简化故可达到本技术成本低的功效,且因故障率低,因此本技术的使用寿命与发动机的寿命相当,确实为一符合经济效益的设计。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目的作进一步说明。其中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截油装置和给气装置装设于汽车上的回路示意图,此时油门是踩动状态,给油泵、发动机气缸间的油路呈通路状态;图2为本技术截油装置和给气装置装设于汽车上的回路的另一状态的示意图,此时油门是不踩动状态,给油泵与发动机气缸其中一气缸的油路为断路状态;图3为本技术截油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截油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截油装置的剖面动作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给气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给气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给气装置的剖面动作示意图。请参看图1所示,本技术的空气刹车系统的发动机的给气装置包含有截油装置10和给气装置20,其中截油装置10装设于给油泵30与发动机气缸40其中一气缸41的油路间,发动机气缸40的其他气缸则直接与给油泵30相通,在截油装置10底端的出油管11则通过油路与油箱31相通,使截油装置10所拦截的汽油可经由出油管11回流至油箱31中;给气装置20设置于与截油装置10相通的气缸41的侧边,直接锁定于气缸41上的维修气缸时需测定压力所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气刹车系统的发动机给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发动机给气装置由截油装置、给气装置及一电气回路组成;所述截油装置设置于给油泵与发动机气缸的其中一气缸所连接的油路之间,截油装置内设有一供回油用的正常通路,另于底端设有一出油管与油箱相连接;所述给气装置锁定于与截油装置相通的气缸上,其底端具有出气口,出气口以管路与空气压缩储气筒相连接;所述电气回路将加油开关、截油装置内的控制阀、给气装置内的控制阀及电瓶连接起来,当脚踏油门或手动开关断开时电气回路呈断路状态,油箱内的给油泵的各油路与发动机气缸的各气缸相通,当未踏油门或手动开关闭合时,电气回路呈通路,而截油装置截断给油泵与发动机一气缸间的油路,并将气缸内的压缩气体经给气装置而送至空气压缩储气筒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奇狮曾南旗
申请(专利权)人:曾奇狮曾南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