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庞立华专利>正文

机动车风力辅助制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47397 阅读:2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动车风力辅助制动装置,其主迎风板面下体的左边、右边设置有向前的延伸,主迎风板面下体的上边设置有向斜上方的延伸。主迎风板面下体通过绞链与车体底的后部连接,主迎风板面下体的上部与车箱内的车体框架之间设置有开启弹簧、碰锁和控制主迎风板面打开与闭合的控制装置,碰锁的拉线开关与机动车制动机构的脚踏大摇臂连接。控制装置可以由导向轮、卷筒、钢丝绳、止逆器和缓冲弹簧等组成,还可以是液压或气压的形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借助巨大的空气阻力直接减速,大大减小了机动车的制动距离,提高了机动车的安全性能,能够增大汽车尾部后轮对路面的压力以提高摩擦力,通过制动系统,达到减速目的,百公里以上时速安全问题有了较高的保障。(*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的安全装置,尤其是机动车风力辅助制动装置
技术介绍
机动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其安全性一直是困扰人们的技术难题。全世界每年有近百万的人死、伤于车祸,其中机动车制动距离过长是一个主要问题。综合世界汽车的发展,速度的动力已不是难题,无论是体积比功率,重量比功率,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相关的路面技术的发展,背景设施条件,都为汽车的车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唯有汽车的制动技术制约了车速的提升。目前,公开使用的制动技术,有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它是把刹车片作为定子部分,刹车盘作为转子部分。当制动时,利用液压系统挤压摩擦片,使转子、定子间发生摩擦关系,达到制动的目的。其中ABS系统的技术核心是借助于电子技术把转子部分控制在一个最佳状态,使机动车不与地面发生拉胎。一旦发生拉胎,说明属于定子部分的摩擦片承受的压力过大,转子与定子间形成了抱死状态,使制动效果急巨下降,至使制动距离增长,所以,ABS防抱死制动系统仍然属于微调效果的范围。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只能把额定的车身重量,通过电子技术,使其在制动时不发生脱胎,达到车身额定重量的最大物理极限,其不足之处在于制动距离较长。如奔驰公司的S350L汽车,100公里/小时车速时的制动距离是46.6米(″汽车杂志″2003年3月期61页)。造成制动距离过长的原因是,车体重量是额定的,即使增加永久性的后置配重,油耗将大幅度的增加,动力消耗负担过重,同时增加重量也相应增加了前冲惯性力,不属于积极的制动措施。由于制动系统的摩擦力是由车体重量决定的,轮胎对路面的摩擦压力是前提,刹车片与盘的摩擦压力是根据轮胎对路面的摩擦压力而设定的。德国保时杰公司的汽车尾翼技术,其永久性裸露式安装于后行李箱后上端,它用以提高车速或在高速行驶时提高汽车后轮对路面的附着力,它追求的是汽车后轮对路面的适当压力,追求高速行车的稳定性,是为加速度提出的措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制动距离较短的机动车风力辅助制动装置,在机动车制动时,一方面能够借助巨大的空气阻力直接减速;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增大汽车尾部对路面的压力来提高与路面的摩擦力,达到减速目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机动车风力辅助制动装置的主迎风板面下体的左边、右边设置有向前的延伸,主迎风板面下体的上边设置有向斜上方的延伸,该向斜上方延伸部分的左侧、右侧及上边设置有向前的延伸;所述主迎风板面下体的下端附近在同一轴心线上设置有2个以上的绞链,通过绞链与车体底的后端部连接;所述主迎风板面下体的上部与车箱内的车体框架之间设置有开启弹簧、碰锁和控制主迎风板面打开与闭合的控制装置,碰锁由设置在主迎风板面下体上部的碰锁上体和设置在车体框架上的碰锁下体组成,碰锁的拉线开关与机动车制动机构的脚踏大摇臂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第一种改进,所述主迎风板面左边向前的延伸为车体左侧后门以后的尾箱侧板,所述主迎风板面右边向前的延伸为车体右侧后门以后的尾箱侧板,所述主迎风板面上边向斜上方的延伸为车体的外层后视窗以及后视窗上边框的向前的延伸。作为上述第一种改进方案的第一种改进,所述尾箱侧板的上部设置有拉环;所述的控制装置包括固定在车体框架上的导向轮和卷筒,卷筒上缠绕有钢丝绳,钢丝绳的一端固定在卷筒上,钢丝绳的另一端通过导向轮与所述尾箱侧板上端的拉环连接;所述卷筒设置有止逆器和缓冲弹簧。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第二种改进,所述主迎风板面下体的上部设置有拉环;所述的控制装置包括固定在车体框架上的导向轮和卷筒,卷筒上缠绕有钢丝绳,钢丝绳的一端固定在卷筒上,钢丝绳的另一端通过导向轮与所述主迎风板面下体上端的拉环连接;所述卷筒设置有止逆器和缓冲弹簧。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第三种改进,所述主迎风板面下体的上部设置销孔;所述的控制装置是可伸缩的液压缸体,液压缸体的座体一端固定在车体框架上,液压缸体的柱塞杆的最未级通过轴销与所述主迎风板面下体上端的销孔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第四种改进,所述主迎风板面下体的上部设置销孔;所述的控制装置是可伸缩的气压缸体,气压缸体的座体一端固定在车体框架上,气压缸体的柱塞杆的最未级通过轴销与所述主迎风板面下体的上端的销孔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第五种改进,所述主迎风板面下体,该下体与第一种改进是不同车型上的,前者是三箱车,后者是面包车、吉普车或旅行车,主迎风板面下体上边向斜上方的延伸为,车体的外层后视窗以及后视窗上边框的延伸为第一延伸部分,后视窗上边框向斜上方的延伸设置有第二延伸部分,第二延伸部分为“n”形支架和高强度帆布组成的可伸缩的风帆,“n”形支架的左、右两侧支杆插入第一延伸部分左、右两侧的孔内,第一延伸部分左、右两侧的孔内设置有储能弹簧,第一延伸部分左、右两侧的孔内设置有限位器;所述第一延伸部分的两侧延伸部分的上部设置有拉环;所述的控制装置包括固定在车体框架上的导向轮和卷筒,卷筒上缠绕有钢丝绳,钢丝绳的一端固定在卷筒上,钢丝绳的另一端通过导向轮与所述主迎风板面下体两侧延伸部分上部的拉环连接;所述卷筒设置有止逆器和缓冲弹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主迎风板借助巨大的空气阻力直接减速,大大减小了机动车的制动距离,提高了机动车的安全性能;(2)本技术通过主迎风板能够增大汽车尾部后轮对路面的压力以提高路面的摩擦力,通过制动系统,达到减速目的;(3)由于制动距离大大减小,解决了制约机动车车速提升的难题,使机动车的车速得到很大的提高,安全问题有了较高的保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主迎风板面打开时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主迎风板面闭合时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主迎风板的侧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主迎风板的外侧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主迎风板面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机动车风力辅助制动装置的原理图;图8是本技术的卷筒的止逆器及缓冲弹簧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卷筒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的卷筒的从动齿轮示意图;附图说明1主迎风板面下体 2车体框架 3开启弹簧 4碰锁上体 5碰锁下体6绞链 7车体底盘 8拉环 9导向轮10卷筒11钢丝绳 12后视窗13左尾箱侧板14右尾箱侧板 15止逆器16主迎风板面上体 17销孔 18液压缸体 19液压缸体最未级 20销轴21主迎风板面 22前挡风玻璃23空气绕流 24连接销 25车尾内层26止逆器 27止逆器齿形28缓冲弹簧入口 29从动齿轮齿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机动车风力辅助制动装置作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技术机动车风力辅助制动装置的主迎风板面下体1的左边、右边设置有向前的延伸,主迎风板面下体1的上边设置有向斜上方的延伸,该向斜上方延伸部分的左侧、右侧及上边设置有向前的延伸。主迎风板面下体1左边向前的延伸为车体左侧后门以后的尾箱侧板,主迎风板面下体1右边向前的延伸为车体右侧后门以后的尾箱侧板,主迎风板面下体的上边向斜上方的延伸为后视窗12以及后视窗12上边框的向前的延伸。主迎风板面下体的上边向斜上方的延伸部分的左侧、右侧及上边设置有向前的延伸,该延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动车风力辅助制动装置,其特征是,主迎风板面下体的左边、右边设置有向前的延伸,主迎风板面下体的上边设置有向斜上方的延伸,该向斜上方延伸部分的左侧、右侧及上边设置有向前的延伸;所述主迎风板面下体的下部附近在同一轴心线上设置有2个以上的绞链,通过绞链与车体底的后部连接;所述主迎风板面下体的上部与车箱内的车体框架之间设置有开启弹簧、碰锁和控制主迎风板面打开与闭合的控制装置,碰锁由设置在主迎风板面下体上部的碰锁上体和设置在车体框架上的碰锁下体组成,碰锁的拉线开关与机动车制动机构的脚踏大摇臂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立华周青吴文清庞继林
申请(专利权)人:庞立华清华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