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流自动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470765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18 20: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流自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正端与输入电压相连接的电压比较器,所述电压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电容充放电单元与电流源单元相连接,所述电流源单元的输出端与负载相连接,所述负载通过反馈回路与所述电压比较器的负端相连接。通过电容充放电单元根据电压比较器输出电压的高低循环跳变来对电容进行充放电,最终将其电压值稳定在需要的数值上,即控制了电流源的输入电压,并进一步控制了负载中的电流,实现了对负载电流的恒定控制,且体积较小、价格低廉,适用性更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流自动控制电路,属于电子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电子产品的精密程度越来越高,其对电流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尤其是对于那种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温度改变较大的电子产品。由于温度的升高,电路中的电阻值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精密的电子产品通常采用恒流源电路。但是现有的恒流源虽然性能很好、功能也很强大,但是通常价格相对比较昂贵,且体积也比较大,对于一些小型或者自身售价较为低廉产品就很难适用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流自动控制电路,能够根据需要自动调节电流大小,体积较小、价格低廉且性能也能满足正常的要求,适用性更广。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流自动控制电路,包括正端与输入电压相连接的电压比较器,所述电压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电容充放电单元与电流源单元相连接,所述电流源单元的输出端与负载相连接,所述负载通过反馈回路与所述电压比较器的负端相连接。前述的一种电流自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源单元包括第一比较器Al、第二比较器A2、第一三极管Q1,所述第一比较器Al的正端与电容充放电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通过第一电阻Rl与所述第一比较器Al的输出端相连接、集电极连接5V直流电源、发射极通过第四电阻R4与负载RL相连接;所述第二比较器A2的正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相连接、负端与第四电阻R4的输出端相连接、输出端通过第二电阻R2与所述第一比较器Al的负端相连接。前述的一种电流自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源单元包括还包括第二三极管Q2,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相连接、发射极接地、基极通过第三电阻R3与所述负载RL上的使能端相连接。前述的一种电流自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充放电单元包括P型MOS管Q3、第一 N型MOS管Q4和第三比较器A3,所述P型MOS管Q3的和第一 N型MOS管Q4的栅极与所述电压比较器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P型MOS管Q3的源级与直流电源相连接、漏极通过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与所述第一 N型MOS管Q4的漏极相连接,所述第一 N型MOS管Q4的源级接地;所述第三比较器A3的正端与所述第五电阻R5的输出端相连接,负端与其输出端相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比较器Al的正端相连接;所述第三比较器A3的正端还连接有充电电容C2。前述的一种电流自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之间还连接有稳压二极管D1,所述第一比较器Al的正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之间还连接有第一二极管D2、负端与所述第三电阻R3的输出端之间还连接有第二二极管D3 ;所述第一比较器Al的负端与输出端之间还设置有第一电容Cl。前述的一种电流自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充放电单元包括还包括第二 N型MOS管Q5,所述第二 N型MOS管Q5的漏极通过第七电阻R7与所述第三比较器A3的正端相连接、其源级接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电容充放电单元根据电压比较器输出电压的高低循环跳变来对电容进行充放电,最终将其电压值稳定在需要的数值上,即控制了电流源的输入电压,并进一步控制了负载中的电流,实现了对负载电流的恒定控制,且体积较小、价格低廉,适用性更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电流自动控制电路的模块连接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电流自动控制电路的电流源单元的电路连接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电流自动控制电路的电容充放电单元的电路连接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图3所示,一种电流自动控制电路,包括正端与输入电压相连接的电压比较器,所述电压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电容充放电单元与电流源单元相连接,所述电流源单元的输出端与负载相连接,所述负载通过反馈回路与所述电压比较器的负端相连接。本实施例中,电流源单元包括第一比较器Al、第二比较器A2、第一三极管Ql,所述第一比较器Al的正端与电容充放电单元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通过第一电阻Rl与所述第一比较器Al的输出端相连接、集电极连接5V直流电源、发射极通过第四电阻R4与负载RL相连接;所述第二比较器A2的正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发射极相连接、负端与第四电阻R4的输出端相连接、输出端通过第二电阻R2与所述第一比较器Al的负端相连接。电容充放电单元包括P型MOS管Q3、第一 N型MOS管Q4和第三比较器A3,所述P型MOS管Q3的和第一 N型MOS管Q4的栅极与所述电压比较器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P型MOS管Q3的源级与直流电源相连接、漏极通过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与所述第一 N型MOS管Q4的漏极相连接,所述第一 N型MOS管Q4的源级接地;所述第三比较器A3的正端与所述第五电阻R5的输出端相连接,负端与其输出端相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比较器Al的正端相连接;所述第三比较器A3的正端还连接有充电电容C2。在系统上电后,对电压比较器设定输入电压值,此时,其负端电压为零,对充电电容C2进行充电,随着其电压的不断升高,电流源单元中第一比较器Al的输入电压不断升高,从而负载RL的电流不断变大,导致反馈回路的输出电压值升高,即电压比较器的负端电压不断升高,直至搞过其正端设定电压值时,充电电容C2开始放电、负载RL的电流相应减小,由此往复,实现了对负载电流的恒定控制。电流源单元包括还包括第二三极管Q2,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相连接、发射极接地、基极通过第三电阻R3与所述负载RL上的使能端相连接,通过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电位拉低来实现对负载开关的关闭,而当基极电位升高时,开关打开,负载电流开始逐渐提升,实现了对负载RL的电流通断的自动控制。电容充放电单元包括还包括第二 N型MOS管Q5,所述第二 N型MOS管Q5的漏极通过第七电阻R7与所述第三比较器A3的正端相连接、其源级接地,当电路停止工作时,需要对充电电容C2进行放电,而仅通过第六电阻R6进行放电时,放电速度相对比较缓慢,因此再通过第七电阻R7 —同进行放电可在电路停止工作后迅速完成放电工作。所述第一三极管Ql的基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之间还连接有稳压二极管Dl,所述第一比较器Al的正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之间还连接有第一二极管D2、负端与所述第三电阻R3的输出端之间还连接有第二二极管D3 ;所述第一比较器Al的负端与输出端之间还设置有第一电容Cl,使整个电路工作运行更加稳定可靠。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流自动控制电路,能够根据需要自动调节电流大小,体积较小、价格低廉且性能也能满足正常的要求,适用性更广。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主权项】1.一种电流自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正端与输入电压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流自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正端与输入电压相连接的电压比较器,所述电压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电容充放电单元与电流源单元相连接,所述电流源单元的输出端与负载相连接,所述负载通过反馈回路与所述电压比较器的负端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训非凌璟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