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永斌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热管式太阳能集热器的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461780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14 23:13
一种用于热管式太阳能集热器的换热器,克服了现有技术导热块通过连接翼板铆接或滑槽配合连接组装成,以及在热管冷凝段套装部件套管壁上开设沿轴向惯通的开口槽,结构复杂,装配繁琐,如果装配不好,容易产生缝隙,影响导热效果以及热管冷凝的套管的内孔直径很小且为圆柱形孔,不方便集热管的装配的问题,特征是导热块由冷凝端套筒与换热管套筒成十字交叉压铸成一体构成,冷凝端套筒的内径为锥形孔,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制造加工成本低,太阳能集热管与冷凝端套筒的内径末端直接接触,与初端之间的空隙采用导热硅脂填充,更容易充分填充,接触性更好,可以满足太阳能集热管为11mm~12mm的小管或47mm~48mm大管安装的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太阳能利用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热管式太阳能集热器的换热器
技术介绍
太阳能是一种干净的可再生的新能源,在人们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作用。现有的太阳能热水器按照集热器区分,可分为平板式、全玻璃真空式和热管式。现有的热管式太阳能集热器包括集热管和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由换热管和导热块组成,换热器即需要把集热管连接起来,又要把集热管产生的热量传递给需要加热的水,而且每套热水系统中使用的集热器数量很多,因此换热器也相应需要很多,在换热器中导热块是关键部件,由导热块连接集热管和换热管,所以,导热块的结构即决定换热器的结构,而换热器的结构又决定太阳能系统的热效率。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CN201220077890.2 (即公告号为CN202470510U)的技术公开了一种热管集热器的传热连接件,它由空间呈十字交叉连接的集热管冷凝段套装部件、导热管套装部件组成,其内孔各自与集热管冷凝段、导热管外形相吻合,外侧壁则设有向套管两侧凸伸的连接翼板,其截面呈“ Ω ”形,集热管冷凝段套装部件的连接翼板外侧面与导热管套装部件的连接翼板外侧面相贴铆接,集热管冷凝段套装部件的套管壁上还开设有沿轴向惯通的槽。分析可见,该技术的前两个实施例导热块是由空间呈十字交叉连接的集热管冷凝段套装部件和导热管套装部件2个部件通过连接翼板铆接或滑槽配合连接组装成的,结构复杂,装配繁琐,如果装配不好,容易产生缝隙,影响导热效果,该技术的第三个实施例导热块是热管冷凝段套装部件和导热管套装部件一侧外壁相贯一体的,但是在热管冷凝段套装部件套管壁上开设沿轴向惯通的开口槽,其目的是使集热管冷凝段与热管冷凝段套装部件的套管孔配合余量更大,通用性更强,但实际上集热管冷凝段的外径确定后,一般集热管冷凝端外径大约在Ilmm?12mm,当在热管冷凝段套装部件套管壁上开设沿轴向惯通的开口槽时,它的伸缩性已经很小了,当用螺栓上紧后,再卸下时,它已失去张力,不方便拆卸,所以,没必要在热管冷凝段套装部件套管壁上开设沿轴向惯通的开口槽,况且集热管冷凝段与热管冷凝段套装部件的套管孔配合不需要很大余量,完全可以融为一体,而且,开口槽两边还要设连接板,两连接板上还要对应开有螺栓孔,用螺栓拧紧,装配繁琐,维修时更繁琐,需要打开集热器联箱,松开螺栓,才能卸下集热管进行维修,影响工作效率。而且,热管冷凝段套装部件的套管孔的直径很小,只能插入最大直径为11?12mm小管,若集热管冷凝段的直径增大,如增大到47?48mm的大管,开口槽及开口槽两边的连接板,两连接板上的螺栓孔都要相应增加尺寸,开口槽弹性将降低,影响开口槽的锁紧度,进而影响产品结构的稳定性和导热效果。此外,由申请号为CN201220077890.2(即公告号为CN202470510U)的技术公开的一种热管集热器的传热连接件的附图可见,冷凝端套筒的内径为圆柱形孔,不方便集热管的安装和卸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结构简单、安装和维修方便且结构稳定性好的一种用于热管式太阳能集热器的换热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包括换热管,在换热管上套装一组导热块组成换热器,所述导热块由冷凝端套筒与换热管套筒成十字交叉压铸成一体构成,所述换热管套筒的内径与换热管的外径相匹配,换热管套筒套装在换热管上后采用胀管工艺固定连接。所述冷凝端套筒的内径为锥形孔,内径初端为12.5mm,末端为11.5mm,以便集热管的安装和卸载,空隙采用导热硅脂填充,更容易充分填充。所述冷凝端套筒的内径为锥形孔,内径初端为48.5mm,末端为47.5mm,以便集热管的安装和卸载,空隙采用导热硅脂填充,更容易充分填充。所述换热管上套装导热块组成的换热器装入换热器联箱外壳内,在换热器联箱外壳与换热器之间装填保温材料,换热器联箱外壳左右两端安装端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优点有益效果是:1.克服了现有技术热管冷凝段套装部件套管壁上开设沿轴向惯通的开口槽,当在热管冷凝段套装部件套管壁上开设沿轴向惯通的开口槽时,由于其伸缩性已经很小了,当用螺栓上紧后,再卸下时,它已失去张力,不方便卸载的问题,本技术取消了现有技术在热管冷凝段套装部件套管壁上开设沿轴向惯通的开口槽,导热块部件为压铸铝压铸成一体,没有沿轴向惯通的开口槽,结构简单,采用挤压成型方式流水线生产,制造加工也简单,成本低,导热块换热管套筒的内径与换热管外径相匹配,采用胀管工艺连接,结构稳定性好;2.本技术使用时在导热块的冷凝端套筒内直接插入太阳能集热管即可组成太阳能集热器,由于冷凝端套筒的内径初端为12.5_,末端为11.5mm的锥形孔,满足了太阳能集热管的冷凝端外径为Ilmm?12_的安装需要,且安装简易,太阳能集热管与冷凝端套筒的内径末端直接接触,与初端之间的空隙采用导热硅脂填充,更容易充分填充,接触性更好,维修时不需要把保温外壳和保温拆开,方便快捷。3.本技术还可以将所述冷凝端套筒的内径为锥形孔加工为内径初端为48.5mm,末端为47.5mm,以满足太阳能集热管的冷凝端外径为47mm?48mm大管安装的需要。【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I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左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的导热块主视图,图5是图4的A-A剖面图,图6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2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图,图8是图7的D部放大图。1.换热管;2.导热块;2-1.冷凝端套筒;2-2.换热管套筒;3.换热器联箱外壳;4.保温材料;5.端盖;6.太阳能集热管;7.密封垫,8.导热硅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I如图1?图5所示,本技术包括用铜管或不锈钢管制作的换热管1,在换热管I上套装一组用压铸铝制作的导热块2组成换热器,一组导热块2的数量根据制热量需求,一般为8至30个,所述导热块2由冷凝端套筒2-1与换热管套筒2-2成十字交叉压铸成一体构成,所述换热管套筒2-2的内径与换热管I的外径相匹配,换热管套筒2-2套装在换热管I上后采用胀管工艺固定连接;所述冷凝端套筒2-1的内径为锥形孔,内径初端为12.5mm,末端为11.5mm,以满足太阳能集热管6的冷凝端外径为IImm?12mm安装的需要;本技术还可以将所述冷凝端套筒2-1的内径为锥形孔加工为内径初端为48.5mm,末端为47.5mm,以满足太阳能集热管6的冷凝端外径为47mm?48mm安装的需要。所述冷凝端套筒2-1的内径采用锥形孔,可以方便集热管6的安装和卸载。【具体实施方式】2如图1?图6所示,本技术包括换热管1,在换热管I上套装导热块2组成换热器,所述导热块2由冷凝端套筒2-1与换热管套筒2-2成十字交叉压铸成一体构成,所述换热管套筒2-2与换热管I的外径相匹配,换热管套筒2-2套装在换热管I上后采用胀管工艺固定连接,所述换热管I上套装导热块2组成的换热器装入换热器联箱外壳3内,在换热器联箱外壳3与换热器之间装填保温材料4,换热器联箱外壳3左右两端安装端盖5。如图7和图8所示,使用时,在导热块的冷凝端套筒2-1的内径锥形孔内直接插入太阳能集热管6,在太阳能集热管6与换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热管式太阳能集热器的换热器,包括换热管(1),在换热管(1)上套装一组导热块(2)组成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块(2)由冷凝端套筒(2‑1)与换热管套筒(2‑2)成十字交叉压铸成一体构成,所述换热管套筒(2‑2)的内径与换热管(1)的外径相匹配,换热管套筒(2‑2)套装在换热管(1)上后采用胀管工艺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斌
申请(专利权)人:王永斌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