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柔性簧片的晶振减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443587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13 14: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柔性簧片的晶振减振装置,第一柔性簧片与第二柔性簧片分别中心对称地布置于晶振的四个侧面,调节螺杆与调节螺母通过螺旋副相连接,其余各零件通过螺钉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柔性簧片和第二柔性簧片实现减振功能,调节螺杆与调节螺母构成的螺旋机构实现减振刚度的调节,第一柔性簧片和第二柔性簧片用高弹性耐冲击的弹簧钢加工而成,能够提供较好的减振效果。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紧凑,柔性簧片构型丰富,设计空间较大,适用性广,减振性能良好,刚度易于调节,耐高低温,抗腐蚀,不易老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子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柔性簧片的晶振减振装 置。
技术介绍
机载、舰载、车载电子设备需要晶振为其提供高精度的频率基准,而基体的振动与 冲击会极大地影响晶振工作的可靠性,使得其输出电信号特性变差,相位噪声增大,从而无 法满足作为高稳基频信号的要求;同时晶振的加速度敏感方向也是设计减振装置需要考虑 的重要因素。现有的橡胶圈减振器易出现老化,振动后特性变差,不便于调整等缺点,因此 需要重新设计了一种便于调整,能提供稳定可靠减振效果的晶振减振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柔性簧片的晶振减振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 橡胶圈减振器易出现老化,振动后特性变差,不便于调整的问题。 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柔性簧片的晶振减振装置,包括,壳外挡片、 上壳体、下壳体、下壳体底板,其特征在于,该减振装置的内部结构包括:晶振、电路板、第一 柔性簧片、第二柔性簧片、调节螺杆、调节螺母、连接件、板下柔片、配重;第一柔性簧片与第 二柔性簧片都是厚度均匀的薄片结构,连接件和板下柔片分别成中心对称地布置于电路板 下面的两对侧,第一柔性簧片与第二柔性簧片分别中心对称地布置于晶振的四个侧面,调 节螺杆与调节螺母通过螺旋副相连接。 进一步,该基于柔性簧片的晶振减振装置设置两个第一柔性簧片、两个第二柔性 簧片、两个板下柔片、两个连接件、四个调节螺杆、四个调节螺母、四个壳外挡片。 进一步,该基于柔性簧片的晶振减振装置设置还包括:电路板、第一盘头螺钉、第 一沉头螺钉、配重、第二盘头螺钉、第三盘头螺钉、第四盘头螺钉、第五盘头螺钉、第二沉头 螺钉、第三沉头螺钉、第四沉头螺钉; 连接件和板下柔片的一端螺孔分别与电路板四角的通孔用第一盘头螺钉相固连; 第一柔性簧片与调节螺母在一端用第三盘头螺钉相固连,另一端与连接件上的螺纹孔相固 连;第二柔性簧片与调节螺母在一端用第五盘头螺钉相固连,另一端与板下柔片上的螺纹 孔相固连;配重与两个连接件通过第一沉头螺钉相固连;调节螺杆安装在上壳体四角处的 同轴光孔中,通过调节螺杆与调节螺母的螺旋副的减振结构装配到上壳体内;壳外挡片套 在调节螺杆伸出上壳体外的圆阶梯光轴上,并通过第二沉头螺钉固连在上壳体的外壁上; 下壳体通过3个第三沉头螺钉与上壳体相固连,下壳体底板通过3个第四沉头螺钉与下壳 体相固连。 进一步,调节螺母和调节螺杆通过螺旋副相配合,调节螺母上开有两个螺纹通孔, 竖直方向的螺纹孔用以和柔性簧片相固连,水平方向的螺孔与调节螺杆上的螺纹构成调节 螺旋副,将调节螺杆的旋转运动转换为螺母相对于螺杆轴向的平移运动。 进一步,上壳体与下壳体各做成四面不对称的两部分,下壳体部分又由下壳体和 下壳体底板构成。 进一步,配重与晶振电路板通过连接件相固连。 进一步,采用高弹性和耐冲击的弹簧钢制成的第一柔性簧片、第二柔性簧片和板 下柔片。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技术可通过螺旋机构方便地实现减振结构刚度的调节; 2、两对柔性簧片布置于晶振的四个侧面,充分地利用了有限的空间,使得结构紧 凑,体积较小; 3、高弹性耐冲击的柔性簧片既具有很好的减振效果,同时能够有效地抵抗冲击从 而保护晶振,相比于原橡胶减振方案,其减振性能更好,同时具有抗腐蚀,不易老化,可靠性 尚等优点; 4、本技术中柔性簧片的特异构形具有丰富的选型空间,可通过调整柔性簧片 的形状及尺寸来达到不同的刚度或适应特定晶振减振结构的限制。因此适用性广,可优化 改进的空间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步装配结构及其组装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柔性簧片组件结构及其组装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柔性簧片组件结构及其组装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减振结构及其组装完成效果图; 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刚度调节结构示意图; 图中:(a)是刚度调节结构及其组装示意图;(b)是上壳体结构图;(c)是调节螺 杆结构图; 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下壳体及下壳体底板结构及其组装示意图; 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完成效果图; 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实施方案的第一柔性簧片与第二柔性簧 片的结构图; 图中:1、电路板;2、晶振;3、第一盘头螺钉;4、连接件;5、第一沉头螺钉;6、配重; 7、板下柔片;8、第二盘头螺钉;9、第一柔性簧片;10、调节螺母;11、第三盘头螺钉;12、第二 柔性簧片;13、第四盘头螺钉;14、第五盘头螺钉;15、第二沉头螺钉;16、壳外挡片;17、调节 螺杆;18、上壳体;19、第三沉头螺钉;20、下壳体;21、下壳体底板;22、第四沉头螺钉。【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 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 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不存在方法或软件的创新。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应用原理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图8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基于柔性簧片的晶振减振装置主要包括: 电路板1、晶振2、第一盘头螺钉3、连接件4、第一沉头螺钉5、配重6、板下柔片7、第二盘头 螺钉8、第一柔性簧片9、调节螺母10、第三盘头螺钉11、第二柔性簧片12、第四盘头螺钉 13、第五盘头螺钉14、第二沉头螺钉15、壳外挡片16、调节螺杆17、上壳体18、第三沉头螺钉 19、下壳体20、下壳体底板21、第四沉头螺钉22 ;连接件4和板下柔片7,分别成中心对称地布置于电路板下面的两对侧;配重6与 连接件4相固连;第一柔性簧片9与调节螺母10在一端用第三盘头螺钉11相固连,另一端 与连接件4上的螺纹孔相固连;第二柔性簧片12与调节螺母10在一端用第五盘头螺钉14 相固连,另一端与板下柔片7上的螺纹孔相固连;调节螺杆17装在上壳体18四角处的同轴 光孔中,通过调节螺杆17与调节螺母10的螺旋副将图4的减振结构装配到上壳体18内; 壳外挡片16套在调节螺杆17伸出上壳体18外的圆阶梯光轴上,并通过第二沉头螺钉15 固连在上壳体18的外壁上;图6中下壳体20通过3个第三沉头螺钉19与上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柔性簧片的晶振减振装置,包括,壳外挡片、上壳体、下壳体、下壳体底板,其特征在于,该减振装置的内部结构包括:晶振、电路板、第一柔性簧片、第二柔性簧片、调节螺杆、调节螺母、连接件、板下柔片、配重;第一柔性簧片与第二柔性簧片都是厚度均匀的薄片结构,连接件和板下柔片分别成中心对称地布置于电路板下面的两对侧,第一柔性簧片与第二柔性簧片分别中心对称地布置于晶振的四个侧面,调节螺杆与调节螺母通过螺旋副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世滨段学超保宏杜敬利张国星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