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弯机用折弯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428639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7 13: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折弯机用折弯下模具,属于折弯机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加工底面为平面的大深度U型工件时精度较低,加工完成后卸取工件困难,易对工件造成损伤的问题。其包括下模座、模底顶块和卸料弹簧,下模座从上往下依次设有第一空腔、第二空腔和弹簧腔;弹簧腔设置于第二空腔的底面上;模底顶块的横截面为倒置的T字形,模底顶块安装在第二空腔中,其一端伸入第一空腔内,另一端连接卸料弹簧;卸料弹簧安装在弹簧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较高精度地加工出底面为平面的U型工件,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易于制造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折弯机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折弯机用折弯下模具
技术介绍
由于折弯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更多机械零部件希望通过折弯机的加工完成,但是折弯机的加工能力受模具限制,只有设计制造相应的模具,才能生产加工出与之对应的工件;一种深U型工件的加工,如图2所示,其底面为平面,且由于其折弯处到最低点的距离大,将造成折弯成型后工件脱模困难,手动脱模存在危险,机器脱模将造成工件变形,影响工件质量。经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存在加工类似U型工件的模具,具体检索情况如下:如中国专利号201320814197.3,公开日2014年5月7日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特殊R型板材专用折弯机模具,属于模具设计领域。其装置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的上模具从上到下依次为上模具夹持部件、上模具本体和上模具底面;所述的下模具包括内卡转动块、压块、螺栓和下模具本体;该技术能一次加工成所要加工的工件,精度高,不需要二次人工处理,对工件表面没有损伤,操作方便,成本低。该技术不能加工底面为平面的U型工件,且不适合加工深U型工件,未能解决加工U型工件时存在的问题。又如中国专利号201220103236.4,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U型折弯机模具,属于折弯机模具领域。其包括上模具、下模具,还包括活动块和托底模,所述的下模具上表面有向下的折弯凹槽,折弯凹槽的底部有第一凹槽;所述的活动块有两个,分别位于折弯凹槽的两侧壁上;所述的托底模的下部分插入第一凹槽中,托底模的上半部分的宽度大于下半部分的宽度;所述的第一凹槽内设置有弹簧,使托底模可以顺着第一凹槽做上下运动。该技术可以根据材料的弹性不同,调节两个活动块凸台的直线距离,使折弯时工件回弹后正好变为U型,省时省力,免去了二次加工的工序;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易于制造的优点,但该技术不能加工底面为平面的U型工件,且不适合加工大深度的U型工件,不能解决加工深U型工件时所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要解决的问题针对现有技术加工底面为平面的大深度U型工件时精度较低,加工完成后卸取工件困难,易对工件造成损伤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折弯机用折弯下模具,本技术使用寿命长,加工精度高,制造成本低;本技术针对深U型工件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材料,合理的设计,确保了加工精度,且使工件的卸取更加容易。2、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折弯机用折弯下模具,包括下模座、模底顶块和卸料弹簧,所述的下模座从上往下依次设有第一空腔、第二空腔和弹簧腔;所述的第一空腔的宽度等于所需加工U型工件的宽度,深度比所需加工U型工件的深度大40mm ;所述的第二空腔的宽度为第一空腔宽度的3倍;所述的弹簧腔设置于第二空腔的底面上;所述的模底顶块为倒置的T字形,模底顶块安装在第二空腔中,其一端伸入第一空腔内,另一端连接卸料弹簧;所述的卸料弹簧安装在弹簧腔内;所述的下模座上表面设有过压斜面;所述的过压斜面与水平面的角度为5° ο优选地,所述的模底顶块的材料为40SiMn2 ;所述的第一空腔内表面设有耐磨层。优选地,所述的模底顶块伸入第一空腔的部分表面粗糙度Ra为0.8 ;所述的第一空腔内表面的粗糙度Ra为0.8。优选地,所述的卸料弹簧的自然伸长长度大于等于所需加工U型工件的深度。优选地,所述的弹簧腔的数量为2-8个,其形状为长方体或圆柱;所述的卸料弹簧的个数为2-8个。优选地,所述的弹簧腔的纵截面宽度为第二空腔宽度的1/2。3、有益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I)本技术包括下模座、模底顶块和卸料弹簧,下模座从上往下依次设有第一空腔、第二空腔和弹簧腔;第一空腔的宽度等于所需加工U型工件的宽度,深度比所需加工U型工件的深度大40_,使工件加工过程中时刻与第一空腔的内壁接触,保持工件不发生形变;第二空腔的宽度为第一空腔宽度的3倍;弹簧腔设置于第二空腔的底面上;模底顶块为倒置的T字形,模底顶块安装在第二空腔中,其一端伸入第一空腔内,另一端连接卸料弹簧;卸料弹簧安装在弹簧腔内;下模座上表面设有过压斜面;过压斜面与水平面的角度为5°,本技术的下模具通过过压斜面使折弯的U型工件角度具有较高精度,通过卸料弹簧能自动将加工完成的U型工件卸下,且不对工件造成伤害;(2)本技术模底顶块的材料能延长该专利技术的下模具的使用寿命,两种耐磨材料相接触,在表面精度较高的情况下,摩擦系数非常小,进一步保证产品的加工精度,延长了工件的寿命;(3)本实用新模底顶块伸入第一空腔的部分表面粗糙度Ra为0.8,第一空腔内表面的粗糙度Ra为0.8,相互接触的两个表面具有较高的表面质量,可以提高加工精度,且延长模具的使用寿命;(4)本技术卸料弹簧的自然伸长长度大于等于所需加工U型工件的深度,使工件折弯完成后能够在卸料弹簧的作用下完全退出第一空腔,达到模具自动卸取工件的目的;(5)本技术弹簧腔的数量为2-8个,其形状为长方体或圆柱;卸料弹簧的个数为2-8个,能根据下模具长度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卸料弹簧的数量,确保在自动卸取工件时有足够的动力;(6)本技术弹簧腔的纵截面宽度为第二空腔宽度的1/2,使本技术的下模具结构更加合理,制造成本更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加工工件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下模座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下模座;2、模底顶块;3、卸料弹簧;4、过压斜面;5、第一空腔;6、第二空腔;7、弹簧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进行描述。实施例1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加工深400mm,宽10mmU型工件的折弯下模具,包括下模座1、模底顶块2和卸料弹簧3,下模座I从上往下依次设有第一空腔5、第二空腔6和弹簧腔7 ;第一空腔5内表面设有耐磨层,第一空腔5内表面的粗糙度Ra为0.8,第一空腔5的宽度100mm,深度为440mm ;第二空腔6的宽度为300mm ;弹簧腔7设置于第二空腔6的底面上,弹簧腔7的数量为2个,其形状为圆柱,弹簧腔7的纵截面宽度为150mm ;模底顶块2的材料为40SiMn2,模底顶块2为倒置的T字形,模底顶块2安装在第二空腔6中,其一端伸入第一空腔5内,另一端连接卸料弹簧3,模底顶块2伸入第一空腔5的部分表面粗糙度Ra为0.8 ;卸料弹簧3安装在弹簧腔7内,卸料弹簧3的个数为2个,卸料弹簧3的自然伸长长度为500mm ;下模座I上表面设有过压斜面4 ;过压斜面4与水平面的角度为5°。为得到以上所述的下模具,采取一种加工深400mm,宽10mmU型工件的折弯下模具的制造方法,其步骤为:⑷模底顶块2的制造:I)模底顶块2原材料准备:模底顶块2采用锻造毛坯制得,该锻造毛坯的组分按质量百分比计为:C:0.48%,Si:0.14%, Mn:2%, Cr:1.70% ;S ^ 0.03%, P ^ 0.03%,其余为 Fe ;2)锻造毛坯预热处理:将步骤I)中的锻造毛坯采用退火处理,即加热到800°C,保温2.5小时,随炉缓冷至470 °C,再空冷;3)锻造毛坯的初加工:将经步骤2)预热处理后的锻造毛坯用刨床初加工成模底顶块2的整体形状;4)模底顶块2的热处理:将经步骤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折弯机用折弯下模具,包括下模座(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模底顶块(2)和卸料弹簧(3),所述的下模座(1)从上往下依次设有第一空腔(5)、第二空腔(6)和弹簧腔(7);所述的第一空腔(5)的宽度等于所需加工U型工件的宽度,深度比所需加工U型工件的深度大40mm;所述的第二空腔(6)的宽度为第一空腔(5)宽度的3倍;所述的弹簧腔(7)设置于第二空腔(6)的底面上;所述的模底顶块(2)为倒置的T字形,模底顶块(2)安装在第二空腔(6)中,其一端伸入第一空腔(5)内,另一端连接卸料弹簧(3);所述的卸料弹簧(3)安装在弹簧腔(7)内;所述的下模座(1)上表面设有过压斜面(4);所述的过压斜面(4)与水平面的角度为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迎年张先进张一帆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力源数控刃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