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405807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03 22:46
各半导体模块(1a、1b)具有半导体芯片(2、3)、包围半导体芯片(2、3)的壳体(4)、以及与半导体芯片(2、3)连接并被引出至壳体(4)的上表面的主电极(5、6)。连接电极(7)与相邻的半导体模块(1a、1b)的主电极(5、6)连接以及固定。连接电极(7)仅由金属板构成。如果变更由该连接电极(7)实现的接线,则能够容易地变更额定电流·额定电压·电路结构等,因此,能够缩短设计时间,使制造管理变得容易。而且,只要仅替换故障的半导体模块(1a、1b)即可,无需替换装置整体。其结果,能够削减成本。另外,由于连接电极(7)由导电板构成,因此,与现有的配线母线相比能够削减部件个数,能够将装置小型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半导体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电气化铁路用、工业设备、民生设备等的电动机控制中使用的电力用半导体装置。
技术介绍
半导体制造商需要根据用途,对半导体装置的额定电流·额定电压·电路结构等进行设计,并与其多种多样的组合对应地进行部件的调度及制造管理。同时,用户也需要针对各设备进行半导体装置的安排和管理。另外,在半导体装置的内部安装有大量的半导体芯片,在即使其中的1个被破坏的情况下,由于难以对内部进行修理,也需要替换装置整体。特别地,使用SiC的半导体芯片与Si芯片相比单价较高,更换装置整体会造成较大的损失。如上所述,存在成本较大的问题。对此,提出了一种利用配线母线连接2个半导体模块而形成的半导体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08277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在现有的半导体装置中,存在下述问题,即,由于使用配线母线而使部件个数变多,半导体装置整体变大。本专利技术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削减成本及部件个数,使装置小型化的半导体装置。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第1及第2半导体模块,其具有半导体芯片、包围所述半导体芯片的壳体、以及与所述半导体芯片连接并被引出至所述壳体的上表面的主电极;以及连接电极,其与所述第1及第2半导体模块连接以及固定,所述连接电极仅由金属板构成。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削减成本及部件个数,将装置小型化。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电路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斜视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剖面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半导体模块的内部的斜视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变形例1的电路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变形例2的电路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变形例3的电路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剖面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剖面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剖面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剖面图。图1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剖面图。图1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主电极的俯视图。图1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进行说明。有时对于相同或对应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说明。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电路图。2个半导体模块1a、1b串联连接。各半导体模块1a、1b具有并联连接的IBGT2(InsulatedGateBipolarTransistor)和FWD3(FreeWheelingDiode)。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斜视图。在各半导体模块1a、1b的壳体4的上表面,引出有集电极主电极5和发射极主电极6。该集电极主电极5、发射极主电极6与外部电路或相邻的半导体模块连接。在此,仅由Al、Cu等的导电板构成的连接电极7,利用螺栓8与半导体模块1a的集电极主电极5和半导体模块1b的发射极主电极6连接以及固定。由此,将两个主电极电连接,半导体模块1a、1b彼此固定。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剖面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半导体模块的内部的斜视图。在基座板9上,经由焊料12安装有绝缘衬底10和驱动衬底11。绝缘衬底10由作为绝缘性以及导热性优异的材料的AlN构成。在绝缘衬底10上,安装有作为半导体芯片的IGBT2和FWD3。在绝缘衬底10上设置有金属镀层13、14。IGBT2的集电极电极和FWD3的阴极电极通过焊料12与金属镀层13接合。IGBT2的发射极电极和FWD3的阳极电极通过导线15与金属镀层14连接。集电极主电极5和发射极主电极6通过焊料12分别与金属镀层13、14连接。IGBT2的栅极电极通过导线15与驱动衬底11连接。驱动衬底11经由金属的电极或专用的衬底被引出至模块外部。驱动衬底11具有连接在IGBT2的栅极电极和栅极驱动电路之间的电阻。通过该电阻,能够减轻在并联多个IGBT2时产生的各芯片间的动作波动。壳体4包围IGBT2及FWD3等,树脂等封装材料16对IGBT2及FWD3等进行封装。通过将螺栓8插入至壳体4侧的螺母并紧固,从而将连接电极7与半导体模块1a的集电极主电极5和半导体模块1b的发射极主电极6连接以及固定。以上,如说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连接电极7对半导体模块1a的集电极主电极5和半导体模块1b的发射极主电极6进行连接。如果变更由该连接电极7实现的接线,则能够容易地变更额定电流、额定电压、电路结构等,因此能够缩短设计时间,使制造管理变得容易。而且,仅替换发生了故障的半导体模块1a、1B即可,无需替换装置整体。其结果,能够削减成本。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连接电极7由导电板构成,因此,与现有的配线母线相比能够削减部件个数,能够使装置小型化。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变形例1的电路图。半导体模块1a、1b并联连接。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变形例2的电路图。半导体模块1a、1b的集电极主电极5彼此绝缘。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变形例3的电路图。3个半导体模块1a、1b、1c并联连接。如上所述,能够以串联、并联组合大于或等于2个的半导体模块。另外,优选集电极主电极5和发射极主电极6的上表面相对于第壳体4的上表面没有台阶。由此,电路路径变短,配线电感变小。实施方式2.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剖面图。连接电极7的两端向下方弯曲成为卡挂部17。卡挂部17所卡挂的槽18设置在半导体模块1a、1b的壳体4的上表面。由此,使半导体模块1a、1b彼此的定位变得容易。实施方式3.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剖面图。在壳体4的上表面设置有凹部19。集电极主电极5和发射极主电极6被引出至凹部19的底面。在凹部19内,将连接电极7和集电极主电极5、发射极主电极6连接以及固定。如上所述,通过降低螺栓8向集电极主电极5、发射极主电极6的安装位置,能够确保与相邻地连接于半导体装置上的外部设备之间的绝缘距离,因此能够提高绝缘性能。实施方式4.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剖面图。半导体模块1b的发射极主电极6被引出至半导体模块1b的壳体4的上表面。半导体模块1a的集电极主电极5延伸至半导体模块1b的壳体4的上方,与半导体模块1b的发射极主电极6连接以及固定。如上所述,一个半导体模块的主电极具有连接电极的功能,从而在半导体模块彼此的连接中不需要另外的连接电极。并且,通过使连接部位仅为1处,从而使操作性提高。实施方式5.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剖面图。半导体模块1a的集电极主电极5的前端向下方弯曲成为卡挂部17。卡挂部17所卡挂的槽18设置在半导体模块1b的壳体4的上表面。由此,半导体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半导体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及第2半导体模块,它们具有半导体芯片、包围所述半导体芯片的壳体、以及与所述半导体芯片连接并被引出至所述壳体的上表面的主电极;以及连接电极,其与所述第1及第2半导体模块的所述主电极连接以及固定,所述连接电极仅由金属板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及第2半导体模块,它们具有半导体芯片、包围所述半导体芯片的壳体、以及与所述半导体芯片连接并被引出至所述壳体的上表面的主电极;以及连接电极,其与所述第1及第2半导体模块的所述主电极连接以及固定,所述连接电极仅由金属板构成,所述连接电极的两端向下方弯曲成为卡挂部,所述卡挂部所卡挂的槽设置在所述第1及第2半导体模块的所述壳体的所述上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上表面设置有凹部,所述主电极被引出至所述凹部的底面,在所述凹部内,将所述主电极和所述连接电极连接以及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极的上表面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上表面没有台阶。4.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及第2半导体模块,该第1及第2半导体模块具有半导体芯片、包围所述半导体芯片的壳体、以及与所述半导体芯片连接并从所述壳体引出的主电极,所述第2半导体模块的所述主电极被引出至所述第2半导体模块的所述壳体的上表面,所述第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津田亮森下和博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