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323098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22 11: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散热装置,其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感温层、散热膜和第二感温层;所述第一感温层和第二感温层均用以测量温度;所述散热膜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电极层;溶液层,包括可在溶剂中移动的若干正电导热颗粒、若干负电导热颗粒;第二电极层;当所述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施加不同电压时,所述正电导热颗粒和负电导热颗粒在所述溶剂内定向移动。该智能散热装置,第一感温层和第二感温层测量相应侧的温度,进行比较后,通过在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上施加电压,来控制正电导热颗粒和负电导热颗粒在第一溶剂内的移动方向,从而来确定该智能散热装置的散热方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智能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产业的高速发展,现今社会电子设备普及率也越来越高。例如个人电脑、手机、服务器、GPS导航装置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用品。随着集成电路和封装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部芯片或电子模块运行速度越来越快,产生的高温的部件也越来越多。加上电子装置的短、薄、轻、小化,以致在极小的空间内要放置如此相当多的芯片或电子模块,短薄轻小的空间无法把热传导出去,而芯片或电子模块在高温下会降低工作性能,缩短工作寿命。传统用于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主要利用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等方式进行散热,这些散热方式主要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将电子设备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外界。但是,热传递可逆性的特点,当外界温度过高时,原本用于散热的相关散热装置将外界温度传递到电子设备内部,该散热装置反而成为了吸热的装置,这显然是不利于电子产品的散热的。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智能调节的散热装置。一种智能散热装置,其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感温层、散热膜和第二感温层;所述第一感温层和第二感温层均用以测量温度;所述散热膜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电极层;溶液层,包括可在溶剂中移动的若干正电导热颗粒、若干负电导热颗粒;第二电极层;当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施加不同电压时,所述正电导热颗粒和所述负电导热颗粒在所述溶剂内定向移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溶液层还包括可在溶剂中移动的若干无极性隔热颗粒。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智能散热装置包括多个依次层叠的所述散热膜,相邻的散热膜共用相应的所述第一电极层或所述第二电极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与所述第一感温层相邻的所述散热膜的溶液层中包括可在溶剂中移动的若干无极性隔热颗粒。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膜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散热膜和第二散热膜,所述第一散热膜和所述第二散热膜依次层叠的设置在所述第一感温层和第二感温层之间;所述第一散热膜的第二电极层和所述第二散热膜的第一电极层为公用的电极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与所述第二感温层相邻的所述散热膜的第二电极层分区域设置,所述第二感温层也相应的分区域设置,所述第二电极层的各个区域施加相同或不同电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极层的各个区域与所述第二感温层的各个区域——对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与所述第一感温层相邻的所述散热膜的第一电极层分区域设置,所述第一电极层的各个区域之间设置绝缘层,所述第一感温层也相应的分区域设置,所述第一电极层的各个区域施加相同或不同电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同散热膜的溶液层中的所述正电导热颗粒与负电导热颗粒的数量比例为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同散热膜的溶液层中的所述正电导热颗粒、负电导热颗粒和无极性隔热颗粒的数量比例为5:5:1。上述智能散热装置,第一感温层和第二感温层测量相应侧的温度,进行比较后,通过在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上施加电压,来控制正电导热颗粒和负电导热颗粒在第一溶剂内的移动方向,从而来确定该智能散热装置的散热方向。上述智能散热装置,将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选择性的分区域设置,各个区域可以施加不同或相同的电压;第一感温层、第二感温层也相应的分区域设置,各个区域用来测量相应位置的温度。这样在控制散热装置散热方向的同时,还能够对局部温度过高的位置进行散热,选择性的对不同位置进行散热。【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1的智能散热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专利技术中实施例1的智能散热装置的第二感温层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专利技术中实施例1的智能散热装置的第二电极层的俯视示意图;图4为专利技术中实施例1的智能散热装置的第一感温层的俯视示意图;图5为专利技术中实施例1的智能散热装置的第一电极层的俯视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2的智能散热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图7为专利技术中实施例2的智能散热装置的第二感温层的俯视示意图;图8为专利技术中实施例2的智能散热装置的第三电极层的俯视示意图;图9为专利技术中实施例2的智能散热装置的第一感温层的俯视示意图;图10为专利技术中实施例2的智能散热装置的第一电极层的俯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此披露的智能散热装置可以用于电子设备的散热。该智能散热装置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感温层、散热膜和第二感温层,散热膜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第一感温层和第二感温层均用以测量温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均以第一感温层用来测量电子设备所处环境的环境温度,第二感温层用来测量电子设备或电子设备附近的温度来说明;当然,第一感温层和第二感温层测量温度的对象可以交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散热膜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电极层、溶液层和第二电极层;溶液层包括封装在溶液层内部的溶剂、若干正电导热颗粒、若干负电导热颗粒。这些正电导热颗粒和负电导热颗粒分别为带正电和负电的可用于传递热量的颗粒。根据第一感温层和第二感温层测量的相应对象的温度,在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施加不同的电压,使得正电导热颗粒和负电导热颗粒在溶剂中进行相应的定向移动,从而到达控制该智能散热装置散热方向的目的。当电子设备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可以将电子设备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外部环境中。当散热膜的数量为一个时,控制散热膜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的电压,使得正电导热颗粒朝向第一电极层或第二电极层定向移动,而负电导热颗粒朝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正电导热颗粒和负电导热颗粒会有序的排列在溶液层中。只要正电导热颗粒和负电导热颗粒的数量合适,部分正电导热颗粒和负电导热颗粒会有接触,所有的正电导热颗粒和负电导热颗粒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热传递。这样,电子设备产生的热量通过正电导热颗粒和负电导热颗粒的传递,而传递到外部环境中,达到散热的目的。当散热膜的数量为多个时,可以控制多个散热膜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之间的电压,各个溶液层中正电导热颗粒和负电导热颗粒朝相反的方向定向移动,正电导热颗粒和负电导热颗粒的数量足够多时,部分正电导热颗粒和负电导热颗粒会有接触,所有的正电导热颗粒和负电导热颗粒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热传递。各个散热膜之间也可以进行有效的热传递。从而电子设备产生的热量通过多个散热膜传递到外部环境中,达到散热的目的。当电子设备的温度低于环境温度时,电子设备产生的热量并不适合传递到外部环境中。当散热膜的数量为一个时,控制散热膜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的电压,使得正电导热颗粒和负电导热颗粒在溶剂中都朝向第二感温层定向移动,该方向为靠近电子设备的方向,电子设备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正电导热颗粒和负电导热颗粒来分散掉,而并不需要传递到外部环境中,从而到达散热的目的。当散热膜的数量为多个时,控制最靠近第一感温层的散热膜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的电压,使得正电导热颗粒和负电导热颗粒在溶剂中都朝向第二感温层定向移动,这样该散热膜与外部环境能够传递的热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其他散热膜的溶液层中正电导热颗粒和负电导热颗粒朝相反的方向定向移动,正电导热颗粒和负电导热颗粒的数量足够多时,部分正电导热颗粒和负电导热颗粒会有接触,所有的正电导热颗粒和负电导热颗粒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热传递,使得各个散热膜之间会发生热传递,电子设备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各个散热膜中的正电导热颗粒和负电导热颗粒来分散掉,而并不需要传递到外部环境中,从而到达散热的目的。在本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感温层、散热膜和第二感温层;所述第一感温层和第二感温层均用以测量温度;所述散热膜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电极层;溶液层,包括可在溶剂中移动的若干正电导热颗粒、若干负电导热颗粒;第二电极层;当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施加不同电压时,所述正电导热颗粒和所述负电导热颗粒在所述溶剂内定向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立薇张婷婷杨楠胡思明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