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尾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318730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18 02: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导线尾车装置,包括:尾车本体和制动单元;所述尾车本体包括有旋转轴,所述制动单元用于给所述旋转轴提供制动动力;所述制动单元包括:制动部件,其包括制动主体和制动辅件,其中,所述制动主体上设有摩擦面,所述制动辅件处于所述摩擦面上;调节部件,其与所述制动辅件连接,用于调节所述制动辅件与所述制动主体之间的压紧力;制动力输出端,其设置在所述制动主体上,并与所述旋转轴的一端连接;所述旋转轴通过所述制动力输出端带动所述制动主体旋转,所述制动辅件与所述制动主体上的摩擦面之间产生摩擦力,为所述旋转轴提供制动动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容易操作和搬运方便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线尾车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力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导线尾车装置。
技术介绍
在输电线路施工中,张力放线时导线尾车支撑导线盘,设置在张力机后距张力机10米左右的位置。导线盘通过一根通轴安装在导线尾车架上,放线时,随着导线盘的转动,导线从导线盘上方逐渐打开并进入张力机的轮槽中,由于导线盘直径很大,在放线过程中,导线会忽上忽下而容易与地面刮蹭。为了防止上述刮蹭情况,现有技术是在前述通轴的轴端安装一个液压制动马达,通过液压马达给导线盘施加一定的制动力,使其在放线过程中保持平稳。现有技术使用液压制动马达需要从张力机上引出两根液压油管并通过快速接头接到液压马达上,由于现场施工时随着张力机移动、转场,快速接头需要反复拆装。而且,现在一般展放一相导线需要四至八套张力机及配套导线尾车,而每套均需20余米液压油管。因此,现有技术使用液压制动马达操作复杂,且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导线尾车装置,主要目的在于使其结构简单、容易操作和搬运方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导线尾车装置,包括: 尾车本体和制动单元;所述尾车本体包括有旋转轴,所述制动单元用于给所述旋转轴提供制动动力;所述制动单元包括: 制动部件,其包括制动主体和制动辅件,其中,所述制动主体上设有摩擦面,所述制动辅件处于所述摩擦面上; 调节部件,其与所述制动辅件连接,用于调节所述制动辅件与所述制动主体之间的压紧力; 制动力输出端,其设置在所述制动主体上,并与所述旋转轴的一端连接; 所述旋转轴通过所述制动力输出端带动所述制动主体旋转,所述制动辅件与所述制动主体上的摩擦面之间产生摩擦力,为所述旋转轴提供制动动力。 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导线尾车装置,所述制动主体为摩擦盘,所述摩擦盘的两个相对盘面上均设有所述摩擦面; 所述制动辅件包括有第一子制动辅件和第二子制动辅件,所述第一子制动辅件与所述第二子制动辅件分别处于所述两个相对的摩擦面上。 前述的导线尾车装置,所述摩擦盘包括:第一盘体、第二盘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盘体和所述第二盘体之间的第三盘体; 所述第一盘体、所述第二盘体和所述第三盘体上设有同心的通孔; 所述第三盘体上的通孔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盘体和所述第二盘体上的通孔的尺寸; 所述第一盘体和所述第二盘体的边缘还设有嵌入件,所述嵌入件的一端嵌入至所述第一盘体上,另一端嵌入至所述第二盘体上; 所述制动力输出端为轴; 所述轴贯穿所述第一盘体、所述第二盘体及所述第三盘体上的通孔,所述轴与所述第三盘体连接,以使所述第三盘体与所述轴同步转动。 前述的导线尾车装置,所述轴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 [0021 ] 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三盘体连接; 所述第二段的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 前述的导线尾车装置,所述轴还包括第三段; 所述第三段位于所述第一段的一侧,所述第二段位于所述第一段的另一侧; 所述第三段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 前述的导线尾车装置,所述第三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段的直径;所述第一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段的横截面最大尺寸。 前述的导线尾车装置,还包括:第一套筒以及轴承;其中, 所述轴承设置在所述第三段上,所述第一套筒套设在所述轴承上; 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一套筒固定连接。 前述的导线尾车装置,所述调节部件包括: 第一支架,其一端设有所述第一子制动辅件,其另一端设有调节孔; 调节杆,其贯穿所述调节孔,并能相对所述调节孔作轴向移动; 第二支架,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上; 连杆,其一端与所述调节杆的一端铰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子制动辅件铰接; 其中,所述连杆的中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上,并与所述第二支架铰接。 前述的导线尾车装置,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尾车本体固定的固定端。 前述的导线尾车装置,所述调节孔内设有内螺纹,所述调节杆上设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所述调节杆通过所述相适配的内外螺纹连接相对所述调节孔作轴向移动。 前述的导线尾车装置,所述第一支架包括子支架以及第二套筒; 所述子支架的一端设有所述第一子制动辅件,所述第二套筒设置在所述子支架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套筒的内腔孔为所述调节孔。 前述的导线尾车装置,所述调节杆包括: 第一杆件,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以及第四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上设有外螺纹,所述第四部分与所述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部分的横截面外轮廓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四部分的横截面外轮廓尺寸; 设有通孔的第二杆件,其套设在所述第二部分上,所述第二杆件上设有外螺纹;及 固定结构,其与所述第一部分螺纹连接,以将所述第二杆件限制在所述固定结构和所述第三部分之间,使所述第二杆件在相对所述第二套筒移动时带动所述第一杆件同时相对所述第二套筒移动; 所述第二套筒的内腔孔为台阶孔,所述台阶孔包括第一台阶孔段和第二台阶孔段,所述第一台阶孔段的内径尺寸小于第二台阶孔段的内径尺寸,所述第一台阶孔段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杆件上的外螺纹相适配的内螺纹,所述第二杆件与所述第二套筒螺纹连接; 其中,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二台阶孔段的内径相适配。 前述的导线尾车装置,所述第一子制动辅件包括:第一摩擦片; 所述第二子制动辅件包括:制动片和设置在所述制动片上的第二摩擦片; 所述制动片与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铰接。 前述的导线尾车装置,还包括: 把手,其设置在所述调节杆的另一端。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导线尾车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本技术的实施例通过设置在所述制动主体上的所述制动力输出端与所述旋转轴的一端连接,使得所述旋转轴通过所述制动力输出端带动所述制动主体旋转,从而使所述制动辅件与所述制动主体上的摩擦面之间产生摩擦力,进而为所述旋转轴提供制动动力。这种方式因为采用机械式制动,较现有技术中使用液压制动马达的方式具有结构简单、容易操作和搬运方便的优点。 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线尾车装置总体结构图; 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线尾车装置的制动单元结构图; 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线尾车装置的制动单元剖面图; 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线尾车装置的尾车本体与制动单元的对接安装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线尾车装置的调节杆的结构图; 图6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线尾车装置的旋转轴剖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线尾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尾车本体和制动单元;所述尾车本体包括有旋转轴,所述制动单元用于给所述旋转轴提供制动动力;所述制动单元包括:制动部件,其包括制动主体和制动辅件,其中,所述制动主体上设有摩擦面,所述制动辅件处于所述摩擦面上;调节部件,其与所述制动辅件连接,用于调节所述制动辅件与所述制动主体之间的压紧力;制动力输出端,其设置在所述制动主体上,并与所述旋转轴的一端连接;所述旋转轴通过所述制动力输出端带动所述制动主体旋转,所述制动辅件与所述制动主体上的摩擦面之间产生摩擦力,为所述旋转轴提供制动动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线尾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尾车本体和制动单元;所述尾车本体包括有旋转轴,所述制动单元用于给所述旋转轴提供制动动力;所述制动单元包括: 制动部件,其包括制动主体和制动辅件,其中,所述制动主体上设有摩擦面,所述制动辅件处于所述摩擦面上; 调节部件,其与所述制动辅件连接,用于调节所述制动辅件与所述制动主体之间的压紧力; 制动力输出端,其设置在所述制动主体上,并与所述旋转轴的一端连接; 所述旋转轴通过所述制动力输出端带动所述制动主体旋转,所述制动辅件与所述制动主体上的摩擦面之间产生摩擦力,为所述旋转轴提供制动动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尾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主体为摩擦盘,所述摩擦盘的两个相对盘面上均设有所述摩擦面; 所述制动辅件包括有第一子制动辅件和第二子制动辅件,所述第一子制动辅件与所述第二子制动辅件分别处于所述两个相对的摩擦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线尾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摩擦盘包括:第一盘体、第二盘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盘体和所述第二盘体之间的第三盘体; 所述第一盘体、所述第二盘体和所述第三盘体上设有同心的通孔; 所述第三盘体上的通孔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盘体和所述第二盘体上的通孔的尺寸; 所述第一盘体和所述第二盘体的边缘还设有嵌入件,所述嵌入件的一端嵌入至所述第一盘体上,另一端嵌入至所述第二盘体上; 所述制动力输出端为轴; 所述轴贯穿所述第一盘体、所述第二盘体及所述第三盘体上的通孔,所述轴与所述第三盘体连接,以使所述第三盘体与所述轴同步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线尾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 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三盘体连接; 所述第二段的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线尾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还包括第三段; 所述第三段位于所述第一段的一侧,所述第二段位于所述第一段的另一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线尾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段的直径;所述第一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段的横截面最大尺寸。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线尾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套筒以及轴承;其中, 所述轴承设置在所述第三段上,所述第一套筒套设在所述轴承上。8.根据权利要求7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线尾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永平杨毅侯先智梅丰贾聪彬吴大俊田文敏李晓丽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公司北京送变电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