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记录装置以及基材供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296890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15 13: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图像记录装置以及基材供给装置,能够减少因对基材的表面进行改性的前处理而产生的干扰的不良影响。图像记录装置具有放卷部、记录部、卷绕部、第一支撑部、表面改性部以及第二支撑部。放卷部从卷材放出基材。记录部在基材的表面上记录图像。卷绕部卷绕被记录部记录有图像的基材。第一支撑部支撑从放卷部放出之后被向离开记录部的方向搬运的基材。表面改性部对通过了第一支撑部的基材的表面施加能量来对基材的表面进行改性。第二支撑部支撑通过表面改性部之后被向接近记录部的方向搬运的基材。与第一支撑部相比,第二支撑部更远离放卷部,放卷部配置在连接表面改性部和记录部的假想的线段以及与该线段垂直的垂线中的至少一条线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图像记录装置以及基材供给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图像记录装置以及基材供给装置。
技术介绍
已知一种图像记录装置,从圆筒状卷材放出片状基材,通过喷墨式的印刷等在该基材的表面上实施描画。就该图像记录装置而言,例如,在喷墨式印刷中,若着落至基材的油墨容易在基材的表面上扩散,则提高在基材的表面上描画的图像的品质(画质)。因此,有时对印刷前的基材实施用于提高对油墨的润湿性的前处理。作为进行该前处理的技术,存在如下技术,即,例如,通过电晕放电处理装置对片材赋予所需的润湿性(例如,专利文献1、2等)。另外,从确保设置场所的角度来说,总是要求图像记录装置小型化。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3131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81608号公报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2的技术中,在电晕放电处理装置中通过比较高的电压来进行放电,因此若在用于记录图像的记录部等附近配置电晕放电处理装置,则由该放电而产生的干扰与各种信号重叠,从而可能产生被印刷的图像发生紊乱等各种不良情况。这种问题不限于产生在通过电晕放电对基材进行前处理的装置上,在通过等离子体照射等比较高的电压对基材进行用于改良基材的表面的其它前处理的装置中一般都存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用于实现如下的小型的图像记录装置的技术,即,能够减少因对基材的表面进行改性的前处理而产生的干扰的不良影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具有:放卷部,其从以圆筒状卷绕片状基材而成的卷材放出所述基材,记录部,其在所述基材的表面上记录图像,卷绕部,其卷绕被所述记录部记录有图像的所述基材,第一支撑部,其对从所述放卷部放出之后被向离开所述记录部的第一方向搬运的所述基材进行支撑,表面改性部,其对通过了所述第一支撑部的所述基材的表面施加能量,从而对所述基材的表面进行改性,第二支撑部,其对通过所述表面改性部之后被向接近所述记录部的第二方向搬运的所述基材进行支撑;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相比,所述第二支撑部更远离所述放卷部;所述放卷部配置在连接所述表面改性部和所述记录部而成的假想的线段以及与该线段垂直的垂线中的至少一条线上。第二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在第一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支撑部具有以能够自由旋转的方式设置且用于支撑所述基材的一个以上的辊部。第三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在第一或第二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的基础上,第一支撑部具有用于支撑基材的工作台部。第四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在第三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工作台部具有槽状刀承区域,该刀承区域在是在所述工作台部的用于支撑所述基材的基材支撑面上开口而成的,而且该刀承区域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第五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在第三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支撑部具有:可动部,其以与所述工作台部的用于支撑所述基材的基材支撑面相向的方式设置;驱动部,其使所述可动部在夹持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夹持位置为,所述可动部与所述工作台部夹持被所述工作台部支撑的所述基材的位置,所述分离位置为,所述可动部与被所述工作台部支撑的所述基材分离的位置。第六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在第四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支撑部具有:可动部,其以与所述基材支撑面相向的方式设置;驱动部,其使所述可动部在夹持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夹持位置为,所述可动部与所述工作台部夹持被所述工作台部支撑的所述基材的位置,所述分离位置为,所述可动部与被所述工作台部支撑的所述基材分离的位置。第七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在第六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可动部具有:第一抵接部,其与所述基材支撑面中的第一区域夹持所述基材,该第一区域位于所述刀承区域的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一侧;第二抵接部,其与第二区域夹持所述基材,该第二区域为所述基材支撑面的所述刀承区域的所述第一方向一侧。第八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在第七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的基础上,所述驱动部使所述第一抵接部以及所述第二抵接部分别单独地在所述夹持位置和所述分离位置之间移动。第九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在第一至第八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的基础上,所述表面改性部具有电晕放电照射部,该电晕放电照射部通过电晕放电对所述基材的表面施加能量,从而对所述基材的表面进行改性。第十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在第一至第八方式任一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的基础上,所述表面改性部具有等离子体照射部,该等离子体照射部通过照射等离子体对所述基材的表面施加能量,从而对所述基材的表面进行改性。第十一方式的基材供给装置,向用于在片状基材的表面上记录图像的记录部供给所述基材,具有:放卷部,其从以圆筒状卷绕所述片状基材而成的卷材放出所述基材,基材供给部,其向所述记录部供给所述基材,第一支撑部,其对从所述放卷部放出之后被向离开所述基材供给部的第一方向搬运的所述基材进行支撑,表面改性部,其对通过了所述第一支撑部的所述基材的表面施加能量,从而对所述基材的表面进行改性,第二支撑部,其对通过所述表面改性部之后被向接近所述基材供给部的第二方向搬运的所述基材进行支撑;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相比,所述第二支撑部更远离所述放卷部;所述放卷部配置在连接所述表面改性部和所述基材供给部而成的假想的线段以及与该线段垂直的垂线中的至少一条线上。根据从第一至第十中任一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都能够在不使装置变大的情况下增加表面改性部和记录部之间的距离,因此可实现能够减少因对基材的表面进行改性的前处理而产生的干扰的不良影响的小型的图像记录装置。根据第二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能够容易地搬运并支撑基材。根据第三至第八中任一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也能够在工作台部上对进行表面改性之前的基材进行切断等各种处理。根据第四以及第六至第八中任一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例如也能够沿着刀承区域切断基材,因此能够在工作台部上高精度地切断基材。根据第五或者第六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例如也能够在工作台部上固定基材的状态下,对基材进行切断等各种处理,因此能够容易且高精度地对基材进行各种处理。根据第七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例如能够在刀承区域的前后固定基材的状态下切断基材,因此能够在工作台部上更高精度地切断基材。根据第八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例如能够在更换卷材时在工作台部上高精度地连接基材。根据第九或第十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也能够容易地对基材的表面进行改性。根据第十一方式的基材供给装置,能够在不使装置变大的情况下增加表面改性部和记录部之间的距离,因此可实现能够减少因对基材的表面进行改性的前处理而产生的干扰的不良影响的小型的图像记录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举例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图像记录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支撑部的一结构例的剖视图。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支撑部的一结构例的剖视图。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支撑部的一结构例的俯视图。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支撑部的一结构例的剖视图。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支撑部的一结构例的剖视图。图7是用于说明更换卷材时的第一支撑部的动作的图。图8是用于说明更换卷材时的第一支撑部的动作的图。图9是用于说明更换卷材时的第一支撑部的动作的图。图10是用于说明更换卷材时的第一支撑部的动作的图。图11是用于说明更换卷材时的第一支撑部的动作的图。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切换后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图像记录装置以及基材供给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放卷部,其从以圆筒状卷绕片状基材而成的卷材放出所述基材,记录部,其在所述基材的表面上记录图像,卷绕部,其卷绕被所述记录部记录有图像的所述基材,第一支撑部,其对从所述放卷部放出之后被向离开所述记录部的第一方向搬运的所述基材进行支撑,表面改性部,其对通过了所述第一支撑部的所述基材的表面施加能量,从而对所述基材的表面进行改性,第二支撑部,其对通过所述表面改性部之后被向接近所述记录部的第二方向搬运的所述基材进行支撑;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相比,所述第二支撑部更远离所述放卷部,所述放卷部配置在连接所述表面改性部和所述记录部而成的假想的线段以及与该线段垂直的垂线中的至少一条线上。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9.27 JP 2013-2014641.一种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放卷部,其从以圆筒状卷绕片状基材而成的卷材放出所述基材,记录部,其在所述基材的表面上记录图像,卷绕部,其卷绕被所述记录部记录有图像的所述基材,第一支撑部,其对从所述放卷部放出之后被向离开所述记录部的第一方向搬运的所述基材进行支撑,表面改性部,其对通过了所述第一支撑部的所述基材的表面施加能量,从而对所述基材的表面进行改性,第二支撑部,其对通过所述表面改性部之后被向接近所述记录部的第二方向搬运的所述基材进行支撑;所述第一支撑部具有用于支撑所述基材的工作台部和能够自由旋转且用于支撑所述基材的两个辊部,所述两个辊部中的一个辊部配置在所述工作台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上游侧,所述两个辊部中的另一个辊部配置在所述工作台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下游侧,所述第一支撑部配置在所述放卷部的上方,所述第二支撑部配置在所述放卷部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相比更远离所述放卷部,所述放卷部配置在连接所述表面改性部和所述记录部而成的假想的线段以及与该线段垂直的垂线中的至少一条线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部具有对架设在所述两个辊部之间的所述基材从下方进行支撑的基材支撑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放卷部依次经由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表面改性部以及所述第二支撑部到达所述记录部的搬运路径和从所述放卷部仅经由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表面改性部以及所述第二支撑部中的所述第一支撑部到达所述记录部的搬运路径之间切换搬运路径,来搬运所述基材。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部具有槽状刀承区域,该刀承区域是在所述工作台部的用于支撑所述基材的所述基材支撑面上开口而成的,而且该刀承区域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具有:可动部,其与所述工作台部的用于支撑所述基材的所述基材支撑面相向;驱动部,其使所述可动部在夹持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夹持位置为,所述可动部与所述工作台部夹持被所述工作台部支撑的所述基材的位置,所述分离位置为,所述可动部与被所述工作台部支撑的所述基材分离的位置。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记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北胁史郎田村利夫
申请(专利权)人:斯克林集团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