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安徽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双列交错复制位线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80665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09 14: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列交错复制位线电路,其时钟信号线CK直接连接到正接的第一组2N个放电单元RC的第一字线控制信号端WLL上,在时钟信号有效时,与第一组2N个放电单元RC的第一位线信号端BL连接的第一复制位线RBL放电;随后,第一复制位线RBL通过第一反相器I1连接到反接的第二组2N个放电单元RC的第一字线控制信号端WLL上,因此与第二组2N个放电单元RC的第一位线信号端BL连接的第一复制位线RBL继续放电,最后通过第二反相器I2向存储阵列模块输出灵敏放大器使能信号SAE。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能够提高SRAM时序产生电路工艺鲁棒性,并且可以在不改变传统放电单元RC内部结构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工艺偏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列交错复制位线电路,其时钟信号线CK直接连接到正接的第一组2N个放电单元RC的第一字线控制信号端WLL上,在时钟信号有效时,与第一组2N个放电单元RC的第一位线信号端BL连接的第一复制位线RBL放电;随后,第一复制位线RBL通过第一反相器I1连接到反接的第二组2N个放电单元RC的第一字线控制信号端WLL上,因此与第二组2N个放电单元RC的第一位线信号端BL连接的第一复制位线RBL继续放电,最后通过第二反相器I2向存储阵列模块输出灵敏放大器使能信号SAE。本技术实施例能够提高SRAM时序产生电路工艺鲁棒性,并且可以在不改变传统放电单元RC内部结构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工艺偏差。【专利说明】一种双列交错复制位线电路
本技术涉及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尤其是一种可以提高SRAM(静态随机存储 器)时序产生电路工艺鲁棒性的双列交错复制位线电路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高速和低功耗已成为当前集成电路设计的重要指标。SRAM 设计是集成电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SRAM的时序控制对于改善SRAM芯片的性能具有重 要作用,尤其是当电源电压VDD降低后,时序延时电路的性能会产生较大的偏差,工艺的进 步也会对芯片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在降低电源电压节省功耗的前提下提高抗工艺变化鲁棒性,现有技术中主要 包括以下几种方案: (1)如图1所示是B.S.Amrutur和M.A.Horowitz在1998年提出的传统复制位线 电路结构,在现有技术中广泛使用。该传统复制位线电路由时序复制电路和存储单元阵列 组成;其中,时序复制电路由N个放电单元RC和一定数目的冗余单元DC组成,RC和DC的 总数之和与被复制的存储单元的某一列位线单元总数相等;当位线放电到一定值时,通过 反向器输出灵敏放大器使能信号SAE,开启灵敏放大器,实现对时序延时的控制。这种传统 复制位线电路可以提高时序在低电压下的偏差,但是随着工艺的进步,这种传统的位线复 制技术已无法很好的改善低电压下的时序偏差问题,当电源电压降低时,工艺偏差会变得 很差,会使SRAM芯片的性能大幅下降。 (2)如图2所示是S. Komatsu等人在2009年提出的多级复制位线电路结构。该多 级复制位线电路结构是将传统复制位线分成M级,使用传统的放电单元RC和冗余单元DC, 并且每一级的放电单元RC的数目与传统复制位线的放电单元RC的数目相等,每一级复制 位线用反相器输出到下一级的字线信号,这可以很好地将工艺偏差降低到传统复制位线的 1/#。但是当级数M增多时,反相器的数目也会增多,这会使芯片的面积相应增大,同时 带来的延迟和量化误差也会增加。 (3)如图3所示是Y. Niki等人在2011年提出的数字复制位线延时电路结构。该 数字复制位线延时电路结构是由传统复制位线与倍乘电路组成,也使用传统的放电单元RC 和冗余单元DC,并且所使用放电单元RC的数目比传统复制位线的放电单元RC的数目增加 K倍,这可以将工艺偏差降低到传统复制位线的1/#。但是当倍数K增大时,倍乘电路会变 得相当不稳定,很难实现准确倍乘,并且带来的量化误差影响也变得越来越大,甚至会超过 复制位线的工艺偏差的影响。 (4)如图4所示是Y. Li等人在2014年提出的一种双复制位线技术电路结构,该双 复制位线技术电路结构充分利用了传统复制位线的两条位线,使用新型双端放电单元RC, 在保持和传统复制位线电路面积不变的基础上,可以将工艺偏差降低为传统复制位线的 1/VJ但是由于位线电容变大,使位线充电时间增加,这样会使位线预充时间增加,影响芯 片速度。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列交错复制位线电 路,能够提高SRAM时序产生电路工艺鲁棒性,在不改变传统放电单元RC内部结构的情况下 将工艺偏差降低为传统复制位线的1/2。 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双列交错复制位线电路,由时序复制模块和存储阵列模块构成;所述的时序 复制模块包括:第一复制位线RBL、第二复制位线RBLB、第三PMOS管P3、第四PMOS管P4、第 一反相器II、第二反相器12、第一组2N个放电单元RC、第二组2N个放电单元RC以及多个 冗余单元DC; 时钟信号线CK与第三PMOS管P3的栅极和第四PMOS管P4的栅极电连接;第三 PMOS管P3的源极和第四PMOS管P4的源极均与电源电压VDD电连接;第三PMOS管P3的 漏极与第一复制位线RBL电连接;第四PMOS管P4的漏极与第二复制位线RBLB电连接; 冗余单元DC的第一位线信号端BL均与第一复制位线RBL电连接,冗余单元DC的 第二位线信号端BLB均与第二复制位线RBLB电连接,而冗余单元DC的第一字线控制信号 端WLL和第二字线控制信号端WLR均接地; 第一组2N个放电单元RC的第一位线信号端BL均与第一复制位线RBL电连接,第 一组2N个放电单元RC的第二位线信号端BLB均与第二复制位线RBLB电连接,而第一组2N 个放电单元RC的第一字线控制信号端WLL均与时钟信号线CK电连接,第一组2N个放电单 元RC的第二字线控制信号端WLR均接地; 第二组2N个放电单元RC的第一位线信号端BL均与第二复制位线RBLB电连接, 第二组2N个放电单元RC的第二位线信号端BLB均与第一复制位线RBL电连接,而第二组 2N个放电单元RC的第一字线控制信号端WLL通过第一反相器Il与第一复制位线RBL电连 接,第二组2N个放电单元RC的第二字线控制信号端WLR均接地;第四PMOS管P4的漏极通 过第二反相器12向存储阵列模块输出灵敏放大器使能信号SAE。 优选地,放电单元RC包括第一PMOS管P1、第二PMOS管P2、第一NMOS管N1、第二 NMOS管N2、第三NMOS管N3和第四NMOS管N4 ; 第一PMOS管Pl与第一NMOS管Nl构成一个反相器;第一PMOS管Pl的栅极与第一 NMOS管Nl的栅极连接在一起后接到电源电压VDD和第四NMOS管M的源极上;第一PMOS 管Pl的漏极与第一NMOS管Nl的漏极连接在一起后接到第三NMOS管N3的源极; 第二PMOS管P2与第二NMOS管N2构成一个反相器;第二PMOS管P2的栅极与第 二NMOS管N2的栅极连接在一起后接到第三NMOS管N3的源极;第二PMOS管P2的漏极与 第二NMOS管N2的漏极连接在一起后接到第四NMOS管M的源极; 第三NMOS管N3的栅极为放电单元RC的第一字线控制信号端WLL,第四NMOS管 N4的栅极为放电单元RC的第二字线控制信号端WLR,第三NMOS管N3的漏极为放电单元RC 的第一位线信号端BL,第四NMOS管M的漏极为放电单元RC的第二位线信号端BLB。 由上述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双列交 错复制位线电路在时钟信号有效(即时钟信号线CK为高电平)时,由于时钟信号线CK直 接连接到正接的第一组2N个放电单元RC的第一字线控制信号端WLL上,因此与第一组2N个放电单元RC的第一位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列交错复制位线电路,其特征在于,由时序复制模块和存储阵列模块构成;所述的时序复制模块包括:第一复制位线RBL、第二复制位线RBLB、第三PMOS管P3、第四PMOS管P4、第一反相器I1、第二反相器I2、第一组2N个放电单元RC、第二组2N个放电单元RC以及多个冗余单元DC;时钟信号线CK与第三PMOS管P3的栅极和第四PMOS管P4的栅极电连接;第三PMOS管P3的源极和第四PMOS管P4的源极均与电源电压VDD电连接;第三PMOS管P3的漏极与第一复制位线RBL电连接;第四PMOS管P4的漏极与第二复制位线RBLB电连接;冗余单元DC的第一位线信号端BL均与第一复制位线RBL电连接,冗余单元DC的第二位线信号端BLB均与第二复制位线RBLB电连接,而冗余单元DC的第一字线控制信号端WLL和第二字线控制信号端WLR均接地;第一组2N个放电单元RC的第一位线信号端BL均与第一复制位线RBL电连接,第一组2N个放电单元RC的第二位线信号端BLB均与第二复制位线RBLB电连接,而第一组2N个放电单元RC的第一字线控制信号端WLL均与时钟信号线CK电连接,第一组2N个放电单元RC的第二字线控制信号端WLR均接地;第二组2N个放电单元RC的第一位线信号端BL均与第二复制位线RBLB电连接,第二组2N个放电单元RC的第二位线信号端BLB均与第一复制位线RBL电连接,而第二组2N个放电单元RC的第一字线控制信号端WLL通过第一反相器I1与第一复制位线RBL电连接,第二组2N个放电单元RC的第二字线控制信号端WLR均接地;第四PMOS管P4的漏极通过第二反相器I2向存储阵列模块输出灵敏放大器使能信号SAE。...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正平彭春雨闫锦龙卢文娟陶有武谭守标陈军宁周永亮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