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型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73325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08 22: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含光源模组、第一与第二扩散板,以及光学调控膜设置于第一与第二扩散板之间。光源模组包含载板与设置于载板上的多个光源。载板的承载面上突设有支撑结构位于相邻两光源之间。第一扩散板及光学调控膜设置于所述光源上方并为支撑结构所支撑。在未与支撑结构投影重叠的部分中,光学调控膜上的出光结构的单位穿透面积比率以最接近的光源投影位置为中心依第一函数的函数值变化;在与支撑结构投影重叠的部分中,则依第一函数的函数值乘以介于1.05至1.30之间的加权值变化。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光学调控膜与扩散板的组合提高背光模组的光学品质,通过适当设置支撑结构减小背光模组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薄型背光模组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组;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薄型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近年来,液晶显示装置的技术渐趋成熟。随着消费者的喜好及要求增加,液晶显示装置也逐渐走向薄型化。为求达到薄型化的目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各组成部分均需进行厚度的缩减,例如显示面板、光学膜片及背光模组。其中背光模组因需要混光空间,所需要的厚度通常较大,因此也成了主要进行厚度缩减的目标。图1所示为现有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如图1所示,背光模组1a包含灯箱9a、以及承载或容纳于灯箱9a的光源8与具有孔洞的反射片3。反射片3大致将灯箱9a分隔为下层空间S1与上层空间S2,其中下层空间S1内有光源8,光源8产生的光并经反射片3入射至上层空间S2。进一步而言,光线在下层空间S1反射片3将光引导至上层空间S2,在上层空间S2混光。当薄型化如图1所示背光模组1a时,合理的作法即是减少灯箱9a的体积,特别是将其高度缩减,因此下层空间S1及/或上层空间S2的高度缩减。此时,通常反射片3将因此更接近光源8。如此以来,反射片3受到光源8热影响的变形或位移将更容易发生,连带影响光学品质。综上所述,现有背光模组难以兼具薄型化设计及光学品质,若非两者择一,则有赖本专利技术的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实现薄型化设计。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解决光学调控膜受热变形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提供较佳光学品质。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包含光源模组、第一扩散板、光学调控膜与第二扩散板。光源模组包含载板、多个光源以及至少一支撑结构。载板具有承载面,所述光源分别设置于承载面。支撑结构突设于承载面,并位于相邻两光源之间。第一扩散板设置于所述光源上方,并为支撑结构所支撑。光学调控膜叠设于第一扩散板相背于光源模组的一侧,而第二扩散板叠设于该光学调控膜相背于该第一扩散板的一侧。光学调控膜包含反射面与多个出光结构;其中反射面形成于光学调控膜朝向光源模组的一侧,多个出光结构分别贯穿光学调控膜。在未与支撑结构投影重叠的光学调控膜部分中,所述出光结构的单位穿透面积比率以最接近的光源投影位置为中心依第一函数的函数值变化;在与支撑结构投影重叠的该光学调控膜部分中,所述出光结构的单位穿透面积比率以最接近的光源投影位置为中心依第一函数的函数值乘以一加权值变化,该加权值介于1.05至1.30之间。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背光模组包含光源模组、第一扩散板、光学调控膜与第二扩散板。光源模组包含载板与多个光源。载板具有承载面及至少一侧墙,其中侧墙突设于承载面,并区隔承载面为多个区块;所述光源分别设置于所述区块。第一扩散板设置于所述光源上方,并为侧墙所支撑。光学调控膜叠设于第一扩散板相背于光源模组的一侧,第二扩散板则叠设于该光学调控膜相背于该第一扩散板的一侧。光学调控膜包含反射面与多个出光结构;其中反射面形成于光学调控膜朝向光源模组的一侧,多个出光结构分别贯穿光学调控膜。在未与支撑结构投影重叠的光学调控膜部分中,所述出光结构的单位穿透面积比率以最接近的光源投影位置为中心依第一函数的函数值变化;在与支撑结构投影重叠的该光学调控膜部分中,所述出光结构的单位穿透面积比率以最接近的光源投影位置为中心依第一函数的函数值乘以一加权值变化,该加权值介于1.05至1.30之间。本专利技术通过调整光学调控膜与扩散板的组合,并适当设置支撑结构,可以改善现有背光模组中LED及交接处暗影的缺陷,提高背光模组的光学品质,并减小背光模组的厚度。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现有背光模组的侧视示意图;图2A所示为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实施例的分解图;图2B所示为图2A所示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图3A所示为图2A~2B所示实施例的光路图;图3B所示为图2A~2B所示实施例的光源模组及光学调控膜的俯视图;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另一实施例的分解图;图5A~5E所示为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其他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图6A~6E所示为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其他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符号说明:10背光模组100光源模组120载板1200载板单元1201底部1202侧墙1203连接部125承载面1250区域150光源160支撑结构160a、160c、160d侧墙161a、161c、161d顶端162a、162c、162d墙面160b隔板160e凸肋160f支撑柱200第一扩散板300光学调控膜310反射面330出光结构331区块400第二扩散板500光学膜片700胶材710下胶层720反射层730上胶层t厚度w宽度P光路[现有]1a背光模组2扩散板3反射片5光学膜片8光源9a灯箱S1下层空间S2上层空间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供显示装置使用的背光模组。在较佳实施例中,显示装置使用的液晶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配合以产生影像,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显示装置亦可配合其他需要背光模组的显示面板。在图2A所示的实施例中,背光模组包含光源模组100、光学调控膜300以及扩散板(例如包含第一扩散板200及第二扩散板400)。光源模组100包含载板120与多个光源150。进一步而言,载板120具有承载面125,供承载光源150;承载面125的反射率较佳介于50%到100%之间,其中反射率的测定较佳是以硫酸钡白色粉末为基准进行比较,以硫酸钡白色粉末的反射率为1,来决定其他材质的反射率数值。载板120较佳为金属材质,例如铝板;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载板120亦可为塑料材质所制成。当载板120表面直接作为承载面125时,载板120的材质可反映承载面125的反射性质;亦即当载板120是什么样的材质,载板120就有怎么样的反射率,例如当载板120为铝材,其反射率大体上相当于金属铝的反射率。然在不同实施例中,亦可以外加的反射材料例如以涂布反射材料的方式设置于载板120上以形成承载面125。光源150设置于承载面125上,且较佳采行列矩阵方式分布。在较佳实施例中,光源150为发光二极管光源模组。光源模组100再者包含至少一支撑结构160,突设于承载面125,并位于相邻两光源150之间。举例来说,支撑结构160可为柱状结构并依据行列矩阵方式分布的光源150位置而设置或形成于承载面125,且每一光源150较佳为支撑结构160所包围。支撑结构160可为柱状结构不连续设置亦可为一连续的整体。在图2A~2B所示实施例中,支撑结构160例如为隆起于承载面125的侧墙160a。侧墙160a具有顶端161a及相对两墙面162a,墙面162a连接顶端161a并分别面向相邻的两光源150。在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中,支撑结构160具透光性,或者为高反射率材质、或于表面设置有高反射材质。举例来说,墙面162a的反射率较佳介于60%至100%之间,但承载面125的反射效果较佳仍优于墙面162a的反射效果。此外,在不同实施例中,墙面162a不一定需要具有好的反射效果,也不一定需要加设高反射率材质,主要以具有良好反射效果的承载面125提供光线反射即可。支撑结构160可以不同的方式设置或形成,且支撑结构160位于相邻两光源150之间。在本专利技术其他实施例中,支撑结构160突设于承载面125,且区隔承载面125为多个区域1250(图2A)。无论是以外加方式设置于承载面125或直接形成于承载面125,支撑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薄型背光模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光源模组,包含:一载板,具有一承载面;多个光源,分别设置于该承载面上;以及至少一支撑结构,突设于该承载面,并位于相邻两个该光源之间;一第一扩散板,设置于所述光源上方,并为该支撑结构所支撑;一光学调控膜,叠设于该第一扩散板相背于该光源模组的一侧;其中,该光学调控膜包含多个出光结构,其中在未与该支撑结构投影重叠的该光学调控膜部分中,所述出光结构的单位穿透面积比率是以最接近的该光源投影位置为中心依一第一函数的函数值变化;在与该支撑结构投影重叠的该光学调控膜部分中,所述出光结构的单位穿透面积比率是以最接近的该光源投影位置为中心依该第一函数的函数值乘以一加权值变化,该加权值介于1.05至1.30之间;以及一第二扩散板,叠设于该光学调控膜相背于该第一扩散板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9.11 TW 103131274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一光源模组,所述光源模组包含多个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模组,还包含:一载板,具有一承载面,所述多个光源分别设置于该承载面上;以及至少一支撑结构,突设于该承载面,并位于相邻两个该光源之间;一第一扩散板,设置于所述光源上方,并为该支撑结构所支撑;一光学调控膜,叠设于该第一扩散板相背于该光源模组的一侧;其中,该光学调控膜包含多个出光结构,其中在未与该支撑结构投影重叠的该光学调控膜部分中,所述出光结构的单位穿透面积比率是以最接近的该光源投影位置为中心依一以距离为变量的第一函数的函数值变化,其中该距离为所述出光结构与最接近的该光源投影位置间的距离;在与该支撑结构投影重叠的该光学调控膜部分中,所述出光结构的单位穿透面积比率是以最接近的该光源投影位置为中心依该第一函数的函数值乘以一加权值变化,该加权值介于1.05至1.30之间;以及一第二扩散板,叠设于该光学调控膜相背于该第一扩散板的一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支撑结构形成为一侧墙,该侧墙具有一顶端及相对的两墙面,该两墙面连接该顶端并分别面向相邻的两个该光源,该顶端抵触该第一扩散板相对该光学调控膜的表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墙面相对于该承载面倾斜;在与该顶端投影重叠的该光学调控膜部分中,所述出光结构的单位穿透面积比率计算时使用的该加权值为一第一加权值;在与该墙面投影重叠的该光学调控膜部分中,所述出光结构的单位穿透面积比率计算时使用的该加权值为一第二加权值;该第一加权值大于该第二加权值。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加权值介于1.2至1.3之间。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加权值介于1.05至1.1之间。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四倍该第一扩散板的厚度的值大于该支撑结构的顶端宽度。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调控膜至少与该第一扩散板及该第二扩散板其中之一胶合。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调控膜与该第一扩散板或该第二扩散板的胶合点与该光源在该光学调控膜上的投影范围至少部分重叠。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调控膜及该第一扩散板以一胶材在该胶合点胶合,该胶材包含:一下胶层,贴合该第一扩散板;一反射层,设置于该下胶层背向该第一扩散板的一面;以及一上胶层,设置于该反射层背向该下胶层的一面,且贴合该光学调控膜。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调控膜、该第一扩散板及该第二扩散板中至少其一是由多片拼接而成,且拼接的接缝位置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炜竣林苏逸张继圣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