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移式车座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7280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车辆的便移式车座。该车座包括刚性支撑构件和其上的软座。该刚性支撑构件上装有钩件和滚轮,它们上下移动而处于工作位置和非工作位置。当钩件处于工作位置,而滚轮处于非工作位置时,该钩件钩住车辆底板上凹室中的定位件,从而把车座固定在车辆底板上。当滚轮处于工作位置,而钩件处于非工作位置时,车座便能在车辆底板上滚动。(*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移动式车座,特别涉及便移式车座,在工作位置上时它拴牢在车辆底板上,然后可从工作位置上解开,滚动至车辆开口处,并搬出车辆。现有移动式车座包括安装在升降组件上的座垫,该升降组件把座垫升至一定高度,使乘客乘座舒适。现有升降组件提供了一种用闩或锁把车座固定在车辆底板上的方法。从底板上解开车座便能移动车座,然后举起车座,把它搬出车辆,放到储藏地点。一般来说,装货时须移走车座,乘客时再装上。一个人把车座举到车辆出口,再搬到储藏地点是非常费力的。车座有时很重,只得在车辆底板上拖动车座再搬出车辆,从而造成车辆内部或车座闩件的损坏。因此需要有一种便移式车座,在工作位置上时它可拴牢在车辆底板上,而在闩锁处在非工作位置上时,可滚动到车辆出口,而不必举出车辆。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便是满足上述需要。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原理,这一目的通过提供一种与车辆联合使用的便移式车座来达到,该车辆包括底板装置,该装置具有面向上的表面。该底板装置包括相对于车辆纵轴放置的前后凹室,这些凹室伸入到面向下表面的下方;以及以高于或低于面向上表面的位置横跨凹室的定位部件。车座包括一对刚性支撑构件,它们位于车座的相对两边;上有面向下表面,用来与车辆底板装置的定位件接合。软座构件被放置在该对刚性支撑构件上。该车座还包括安装在每对刚性构件上的前后钩件,它们在如下两个位置上来回移动(1)工作位置,在此位置上,它们伸入到相关刚性支撑构件的面向下表面的下方,从而进入前后凹室,并钩住定位件,此时面向下表面与定位件接合,从而可拆卸地把相关刚性支撑构件以及其上的软座构件固置在底板装置上的固定工作位置上;(2)在工作位置上方的非工作位置,从而使相关刚性支承构件在底板装置上方相对移动。滚轮件被装在刚性支撑构件上,在下面两个位置上来回移动(1)工作位置,该位置伸入到刚性支撑构件的面向下表面和处于非工作位置的钩件的下方,从而使刚性支撑构件和其上的软座构件通过滚轮件的支撑在底板装置的面向上表面上方滚动;(2)在工作位置上方的非工作位置。一些钩件相对于滚轮件被构造并被装配成在工作位置和非工作位置之间来回移动,同时,滚轮件对应地分别在非工作位置和工作位置之间来回移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和其它目的从下述参照附图的详尽说明中将变得显而易见。参照附图,可更好理解本专利技术,附图示出举例说明的实施例,附图中附图说明图1为体现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已移到车辆外的移动式车座组件的透视图;图1A为移出车辆、搬到储藏地点的本专利技术车座组件的透视图;图2为体现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安装在升降支撑件上的上闩/解闩部件的正剖视图,其滚轮处于工作位置上;图3为体现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安装在升降支撑件上的上闩/解闩部件的正剖视图,该部件与车辆底板接合,滚轮处于非工作位置上;图4为体现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安装在升降支撑件上的上闩/解闰部件的后剖视图,其滚轮处于工作位置上;图5为体现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安装在升降支撑件上的上闩/解闩部件的后剖视图,该部件与车辆底板接合,其滚轮处在非工作位置上;图6为体现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安装在升降支撑件上的上闩/解闩部件的透视图,该部件正要与车辆底板接合,为表示得更清楚,将一部分底板及车座组件移去。图7为按本专利技术原理所提供的安装在升降支撑部件上的上闩/解闩部件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正视图,其滚轮处在工作位置上;图8为按本专利技术原理所提供的安装在升降支撑部件上的上闩/解闩部件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正视图,该部件与车辆底板接合,其滚轮处在非工作位置上;图9为按本专利技术原理所提供的安装在升降支撑部件上的上闩/解闩部件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后视图,其滚轮处在工作位置上;图10为按本专利技术原理所提供的安装在升降支撑部件上的上闩/解闩部件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后视图,该部件与车辆底板接合,其滚轮处在非工作位置上;以及图11A和11B为按本专利技术原理提供的撞件的透视图。请参看附图,特别是图1,所示的车辆10的车体为11,移动式车座组件12可放入其中。车体11上有用来支撑车座组件12的底板14。在所示实施例中,底板14如图所示,可支撑两个车座组件。但是不难看出,取决于车辆的类型、大小和构形,车座组件可多可少。当车座组件12搬出车辆时,底板14可用来装货。在所示实施例中,底板14包括第一和第二导轨,分别标为16、18。导轨16、18沿车辆10的纵向伸展,相互平行,宽度适合车座组件12的宽度。每根导轨16、18包括边缘20、22和面向上的表面24(图6)。边缘20、22突出在底板14之上,其作用下面自然可见。每一导轨16、18都包括若干凹室,用来把车座组件固定到底板14上。如图1所示,一个车座组件12需要四个凹室将其安装其中,即相对于车辆纵向被放置的两个前凹室26和两个后凹室28。在每一根导轨16、18中,一前凹室位于一后凹室之前。在图示实施例中,每一根导轨有6个凹室,以适合不同座位组合。因此,可根据要求的车座间距使用不同的凹室组合。如图6所示,凹室16、18在导轨16、18的表面24上有开口30。凹室的宽度略小于表面24的宽度。凹室26、28包括底面32和侧壁34。凹室26、28伸入车辆底板14之下。而且,前凹室26和后凹室28在其一端各有一撞销36、37。撞销36、37与导轨16、18的纵轴垂直,其宽度与凹室26、28的宽度相同。撞销36、37固定安装在凹室26、28的内壁34上,其位置略低于导轨表面24。在与撞销相对位置上,凹室有一斜面38,帮助把车座组件12的闩件或钩件40、42导引入凹室,这一点在下文自然可知。如果不使用导轨,凹室26、28可位于车辆金属底板下方,而撞销可放置在凹室和底板平面上方,如图5所示。如图6所示,导轨16、18的表面24上有凹槽44,宽度与轨宽相同。在所示实施例中,每导轨设一凹槽44是为前车座部件12所设,它们位于导轨16、18的两个前凹室26的近旁(图1)。每一凹槽44与车座组件上的一对前轮46啮合,从而把前车座部件12正确地置于上闩位置上,这一点从下文自然可知。一自对中导块48设置在凹槽44的中心处并凸出在导轨16、18的表面24之上。该导块48使前轮46对中,从而当车座组件12沿导轨移向上闩位置时使座组件12在导轨16、18中对准(图2)。也可以不用导轨,而代之以撞销部件116。如图11A和11B所示,每一撞销部件包括一根或多根撞销136。每一部件116为每一撞销设一凹室。用安装凸台124把部件116紧固在车辆10的底板上。最好设置轮槽122帮助车座在凹室130上的定位。各附图表示出体现本专利技术原理的车座组件12。该车座组件12包括一对横向隔开的刚性升降支撑构件50。座垫52和靠垫54安装在该升降支撑构件的上面。座垫52和靠垫54构成软座构件。每一升降支撑构件50有一上闩/解闩部件安装其上,一般标为56。每一上闩/解闩部件包括一前闩件或称前钩件40、一对安装在其上的前轮件或称前轮46、一后闩件或称后钩件42、一对安装在其上的后轮件或称后轮47以及可操纵地与钩件相连结用来同时驱动上述钩件的驱动装置49,每一上闩/解闩部件56用来把车座组件锁在导轨16、18中,而当处于解闩位置上时允许车座部件滚动。两上闩/解闩部件56形状类似,因此下面只相对一个升降支撑构件50,对一个上闩/解闩部件进行具体说明。上闩/解闩部件56的前闩件40包括前左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与车辆联合使用的便移式车座,该车辆包括:具有面向上表面装置的底板装置,该底板装置包括相对车辆纵轴设置的前后凹室,它们伸入上述面向上表面装置的下方;以及以高于或低于上述面向上表面装置的位置横跨上述凹室的定位件,该车座包括:一对位于上述 车座相对两边的刚性支撑构件,并具有用来与车辆底板装置的定位件接合的面向下表面装置,在上述刚性支撑构件对上的软座构件,安装在该对刚性支撑构件的每一构件之上的前钩件和后钩件,它们可在下述两个位置之间来回移动:(1)工作位置,此位置伸入到 相关刚性支撑构件的面向下表面装置的下方,从而进入前后凹室,钩住定位件,此时此定位件和上述面向下表面装置接合,从而可拆卸地把相关刚性支撑构件及其软座构件固定在上述底板装置的固定工作位置上,(2)位于工作位置上方的非工作位置,从而使相关刚性支撑构件在上述底板装置上相对移动,以及安装在上述刚性支撑构件上的滚轮件,它们在如下两个位置之间来回移动:(1)工作位置,此位置伸入到刚性支撑构件的面向下表面装置以及处在非工作位置的钩件的下方,从而使刚性支撑构件以及其上的软座构件通过滚轮的支 撑在车辆底板装置的面向上表面装置上滚动;(2)在工作位置上方的非工作位置,某些上述钩件相对于某些上述滚轮件被构造并被设置成从工作位置移动到非工作位置以及从非工作位置移动到工作位置,而同时上述某些滚轮件对应地从非工作位置移动到工作位置以及 从工作位置移动到非工作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里卡多Z阿尼罗斯马修E杜卡茨弗雷德C克雷斯盖杰伊P麦卡锡
申请(专利权)人:阿托马国际有限公司克莱斯勒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CA[加拿大]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