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员约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26050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提供一种座垫的就座舒适度良好且无需在座椅框架侧部确保充气机设置空间的乘员约束装置。在座椅底板(5)的上侧配置可膨胀的座椅气袋(20)。座椅气袋(20)沿座椅的左右宽度方向延伸。充气机(23)通过安装托架(24)安装在侧部框架(1a)上,且配置在侧部框架(1a)的上方。在底部框架(1)上配置座垫(25)。在该座垫(25)的侧堤部(25a)的底面部设有凹部(25b),在该凹部(25b)内配置充气机(2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在碰撞时约束乘员的乘员约束装置,特别涉及具 有设在座垫前部下侧的座椅气袋和/或拉绕到乘员前面侧的气带以及向 所述座椅气袋和/或气带供给气体的充气机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装 置。
技术介绍
作为在碰撞时保护汽车乘员的系统,为了防止即使乘员佩戴了安 全带也会在发生前方碰撞时从腰带下侧钻出的"下潜"现象,提出了在车辆碰撞时抬高座垫前部的装置。在日本特开2002-79861号公报中 记载了通过气囊将座垫前端部顶起的车辆用座椅。在该号公报中,充 气机设置在座垫的腿部下部的下侧的座椅底板上。作为乘员约束装置,公知的是在安全带的一部分(例如肩带部和/ 或腰带部)上附设气囊或使安全带的一部分由气囊构成的所谓气带装 置、膨胀式安全带装置等。在日本特开2002-145002号公报中公开了下述乘员约束装置通 过使座垫前部的座椅气袋、气带的肩带部及腰带部这三者膨胀来约束 乘员。在该号公报中,公开了通过一个充气机使该座椅气袋、肩带部 及腰带部膨胀的结构。在该日本特开2002-145002号公报的乘员约束装置中,膨胀式的 肩带部及腰带部的一端分别连接在单独的舌片上,通过各舌片将该肩 带部及腰带部分别锁止在带扣装置上。在该带扣装置和各舌片上,设 置用于把来自充气机的气体分别供给该肩带部及腰带部的气体供给通路。该充气机设在座椅框架的左侧部上。在日本特开2000-25545号公报中记载了以下内容在通过来自充气机的气体使气囊膨胀的气带装置中,将充气机设置在气带用固定器 上。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7986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554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145002号公报由于将充气机配置在座椅底板的上侧,因此在该部分座垫的厚度 变小,座垫的就座舒适度恶化。在将充气机设置在座椅框架的侧部的情况下,由于在座椅框架侧 部必须确保充气机设置空间,因此座椅的设计自由度减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垫的就座舒适度良好且无需在座 椅框架侧部确保充气机设置空间的乘员约束装置。本专利技术的乘员约束装置,为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其包括具有 气袋并设在座垫下侧的座椅气袋及具有气袋并拉绕到乘员前面侧的气 带中的至少一方;和向该气袋供给气体的充气机,其特征在于,该充气机配置在座垫侧部的内部及座椅靠背侧部的内部中的至少一方。第1方面的乘员约束装置,为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其包括设 在座垫下侧的座椅气袋;和向所述座椅气袋供给气体的充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机配置在座垫或座椅靠背的侧部的内部。第2方面的乘员约束装置,为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其包括拉绕到乘员前面侧的气带;和向所述气带供给气体的充气机;其特征在 于,所述充气机配置在座垫或座椅靠背的侧部的内部。第3方面的乘员约束装置,为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其包括设 在座垫下侧的座椅气袋;拉绕到乘员前面侧的气带;和向所述座椅气 袋及气带供给气体的充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机配置在座垫或 座椅靠背的侧部的内部。本专利技术的乘员约束装置,也可以在所述座垫侧部的底面或背垫侧 部的背面设置凹部,在所述凹部中配置所述充气机。附图说明图1是将座垫图示省略的、具有实施方式的乘员约束装置的座椅的框架部分的立体图。图2是沿图1的II-II线的具有座垫的座椅的剖面图。图3是具有另一实施方式的乘员约束装置的座椅的框架部分的立体图。图4是具有又一实施方式的乘员约束装置的座椅的框架部分的立 体图。图5是具有又一实施方式的乘员约束装置的座椅的框架部分的立 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中,由于在座垫或座椅靠背的侧部的内部配置充气机, 所以座垫的就座部分(臀部下部及腿部下部)的厚度没有减小,座椅 的就座舒适度良好。而且,无需在座椅框架的侧部确保充气机设置空 间。在本专利技术中,可以采用仅具有座椅气袋或气带的结构,也可以采 用同时具有座椅气袋及气带的结构。在同时具有座椅气袋及气带的情况下,可以使上述座椅气袋及气 带通过共用的充气机进行膨胀,也可以通过单独的充气机进行膨胀。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具有实施方式的乘员约束装置的汽车座椅的框架的立体 图,图2是图1的II-II线的剖面图。其中,在图1中省略了座垫25的 图示。构成汽车座椅的框架,包括底部框架1和通过支轴2及倾斜装 置(省略图示)可转动地连接在该底部框架1上的背部框架3。在该背部框架3的上部安装头枕4。底部框架1,包括左右的侧部框架la、 lb、跨接在上述侧部框 架la、 lb的前部之间的座椅底板5等。标号6表示安全带用肩部固定 器,7表示安全带巻收器。在该座椅底板5的上侧配置可膨胀的座椅气袋20。该座椅气袋20 沿座椅的左右宽度方向延伸。在该座椅气袋20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 的两端设有耳状的固定片21,这些固定片21分别由螺栓(省略标号) 固定在该座椅底板5上。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该座椅气袋20,包括被折叠得细长的气袋 主体和包围该气袋主体的折叠体的圆筒状的网眼织带。网眼织带由能 够沿径向自由伸长而几乎不能沿长度方向(座椅的左右方向)伸长的 编织物构成。在该座椅气袋2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设有气体导入口,在该气体 导入口上连接来自后述充气机23的气体供给管22。充气机23,通过安装托架24安装在侧部框架la上,并且配置在侧部框架la的上方。在该底部框架1上配置座垫25。在该座垫25的侧堤部25a的底面 部设有凹部25b,在所述凹部25b内配置充气机2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充气机23大致呈圆柱状,并沿座椅的前 后方向延伸。因此,凹部25b也沿座椅的前后方向延伸。织带31沿着座椅乘员的前面进行拉绕。该织带31由非膨胀式的 普通带材料构成。该织带31的中途部分穿挂在舌片33的穿挂部(穿 通式固定器标号省略)。该织带31的后端侧,穿挂在设置于车室侧 面(车柱部等)的上部的肩部固定器6上,并且以可巻绕的方式连接 到安全带巻收器7上。织带31的前端侧通过固定部32连接到侧部框架la上。在侧部框架lb的外侧面,设置带扣装置12,其可扣合或分离地 与舌片33连接。当具有这样构成的图1、图2的乘员约束装置的车辆发生规定规 模以上的前方膨胀时,充气机23工作,来自该充气机23的气体经由 气体供给管22供给座椅气袋20,通过座椅气袋20膨胀来限制乘员腰 部前进。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座垫25的侧堤部25a内配置充气机23,所以 座垫25的臀部下部及腿部下部的厚度足够大,就座舒适度良好。而且, 无需在侧部框架la的外侧面确保充气机设置空间。图3是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座椅框架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腰部气袋34的一端与织带31的前端相连,该腰部气袋34的另一端通过固定部23与侧部框架la相连。虽然未图示,但是该腰部气袋34由可膨胀的气袋主体和覆盖该气 袋主体的筒状的罩体构成。通常情况下,该气袋主体处于被折叠得细 长且平坦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罩体如下构成,虽然其大小与 气袋主体处于非膨胀状态时的该气袋主体折叠体的外周相适,但是在 气袋主体膨胀时,罩体在圆周方向上伸长,以允许该气袋主体膨胀。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罩体由能够在圆周方向上自由伸长而 几乎不能在长度方向上伸长的、与上述座椅气袋20的网眼织带相同的 编织物构成。因此,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乘员约束装置,为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其包括:具有气袋并设在座垫下侧的座椅气袋及具有气袋并拉绕到乘员前面侧的气带中的至少一方;和向所述气袋供给气体的充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机配置在座垫侧部的内部及座椅靠背侧部的内部中的至少一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糸贺康雄
申请(专利权)人:高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