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258306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02 06: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当使开闭部件移动到开位置进行作业时可提高作业性。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机(1),具有将主体外壳(2)的开口(21)予以开闭的前罩盖(22),在主体外壳(2)的上罩盖(41)上设置与前罩盖(22)的把持部件(32)的卡合部(38)卡合的接收部(50),并且从上方看时接收部(50)与上罩盖(41)重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当使开闭部件移动到开位置进行作业时可提高作业性。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机(1),具有将主体外壳(2)的开口(21)予以开闭的前罩盖(22),在主体外壳(2)的上罩盖(41)上设置与前罩盖(22)的把持部件(32)的卡合部(38)卡合的接收部(50),并且从上方看时接收部(50)与上罩盖(41)重合。【专利说明】图像形成装置
[0001〕 本技术涉及一种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已知有一种具有装置主体、以及安装在装置主体上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的图像形成装置。 作为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例如提出了这样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设有开口部的框体;构成为从开口部拉出、对与各种颜色对应的处理盒进行支承的抽斗;以及将开口部予以开闭的罩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0。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罩壳具有与按钮联动的搭钩,装置主体具有接纳罩盖的搭钩的搭钩座。 并且,当要使罩盖从闭位置转动到开位置时,则对按钮进行按压,使罩盖的搭钩脱离装置主体的搭钩座,且使罩盖转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1-230406号公报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搭钩座从框体的上端部向前方突出。 因此,在作业者对处理盒进行更换等时,当在开口部周边进行作业时,会与搭钩座接触,有作业性差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当使开闭部件移动到开位置进行作业时可提高作业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装置主体;开闭部件;罩盖;凹部;第1卡合部;第2卡合部;以及操作部件,开闭部件设在装置主体的一侧端部,且构成为相对装置主体而摆动到开位置和闭位置。罩盖覆盖装置主体的上表面。 凹部从接近开闭部件的罩盖的端缘向离开开闭部件的方向凹陷。 第1卡合部配置在当从上方看时与罩盖重合的位置。 第2卡合部设在开闭部件上,可变位到与第1卡合部卡合的卡合位置、和解除与第1卡合部的卡合的解除位置。 操作部件设在开闭部件上,当开闭部件配置在闭位置时操作部件配置在凹部内,操作部件构成为可变位到使第2卡合部位于卡合位置的固定位置、和使第2卡合部位于解除位置的固定解除位置。 采用这种构成,则第1卡合部配置在当从上方看时与罩盖重合的位置。 因此,在作业者使开闭部件移动到开位置进行作业的场合,可抑制开闭部件与第1卡合部接触的现象。 其结果,当使开闭部件移动到开位置进行作业时可使作业性提高。 (2)开闭部件也可具有托盘部件,该托盘部件构成为,在开闭部件配置在闭位置的状态下,摆动到相对开闭部件而打开的第1位置、和相对开闭部件而闭合的第2位置。在该场合,托盘部件也可具有托盘操作部,该托盘操作部在开闭部件的摆动的轴向具有与操作部件相同的尺寸。 采用这种构成,由于托盘部件的轴向尺寸与操作部件的轴向尺寸相同,因此,可容易操作托盘部件。 (3)装置主体的上端部也可具有排纸托盘,该排纸托盘构成为放置从装置主体内排出的记录介质。在该场合,在开闭部件的摆动的轴向,排纸托盘的中心也可位于与操作部件的轴向中心不同的位置。 采用这种构成,在记录介质放置在排纸托盘上的场合,可使操作部件的一部分,更具体地说,操作部件的轴向端部从所放置的记录介质露出。 其结果,在记录介质放置在排纸托盘上的场合,可提高操作部件的操作性。 (4)操作部件也可构成为转动到固定位置和固定解除位置。 采用这种构成,可用简单的动作来对操作部件进行操作。 其结果,可进一步提高操作部件的操作性。 (5)凹部也可具有第1壁部和第2壁部,第1壁部配置在相比于凹部的开闭部件侧的端部更远离开闭部件的位置,且向上下方向延伸;第2壁部从第1壁部向开闭部件突出并向开闭部件的摆动的轴向延伸。 采用这种构成,从上方看时,可由第2壁部将操作部件与凹部的间隙予以封闭。 其结果,可防止粉尘等从操作部件与凹部的间隙落下到装置主体内的现象。 (6)凹部也可具有肋,该肋从第1壁部向开闭部件突出并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采用这种构成,可利用肋来防止作业者的手指等钩挂在凹部上的现象。 (7)操作部件的轴向的端部也可具有圆弧形状。第2壁部的轴向的端部也可具有圆弧形状。在该场合,当操作部件位于固定解除位置时,操作部件的轴向的端部从第1方向看时也可与第2壁部的第2方向端部重合。 采用这种构成,即使是操作部件位于固定解除位置、操作部件与凹部的间隙扩大的场合,从上方看时,也可由第2壁部将操作部件与凹部的间隙封闭。 其结果,可进一步防止粉尘等从操作部件与凹部的间隙落下到装置主体内的现象。 (8)凹部也可具有第3壁部,该第3壁部从第1壁部的轴向的两端部向开闭部件突出,且与第2壁部连续。 采用这种构成,在第2壁部的上方,可将凹部的轴向的两端部予以封闭。 其结果,可更进一步防止粉尘等从操作部件与凹部的间隙落下到装置主体内的现象。 (9)开闭部件的摆动的轴向中的操作部件的尺寸,也可比凹部的轴向的外侧端部与装置主体的轴向的外侧端部之间的距离长。 采用这种构成,可将操作部件的轴向尺寸设定得比装置主体的轴向尺寸大。 其结果,可提高操作部件的操作性。 (10)装置主体的上端部也可具有排纸口,该排纸口构成为使从装置主体内排出的记录介质通过。在该场合,当从记录介质的排出方向看时,排纸口也可与操作部件重合。 采用这种构成,虽然排出后的记录介质有时与操作部件重合,但在这种场合,如上所述,也可提高操作部件的操作性。 (11)罩盖也可具有排纸托盘,该排纸托盘放置从装置主体内排出的记录介质。 采用这种构成,可利用罩盖而高效地配置排纸托盘。 技术的效果 采用本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当使开闭部件移动到开位置进行作业时,可提高作业性。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作为第1实施形态的打印机的中央剖视图。 图2是从图1所示的打印机的前上方看到的立体图。 图3表示在图2所示的打印机中前罩盖位于开位置的状态。 图4表示在图2所示的打印机中多用托盘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 图5是从左后方看到图2所示的前罩盖的立体图。 图6八是从前上方看到图2所示的把持部件的立体图,图68是从前下方看到图6八所示的把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从前下方看到图3所示的上罩盖前端部的立体图。 图8八是图2中“线剖视图,图88是图2中8-8线剖视图。 图9表示图2所示的打印机中操作部件位于固定解除位置的状态。 图10八是对操作部件的转动动作进行说明的说明图,相当于图9中的线剖视图,表示操作部件位于固定解除位置的状态,图108是与图10八一起对操作部件的转动动作进行说明的说明图,相当于图9中的0-0线剖视图,表示操作部件位于固定解除位置的状态。 符号说明 1 打印机 2 主体外壳 8 排纸托盘 22 前罩盖 23 排纸口 33 多用托盘 33八操作凹部 37 操作部 37^后表面 38卡合部 41上罩盖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装置主体;开闭部件,该开闭部件设在所述装置主体的一侧端部,且构成为相对所述装置主体而摆动到开位置和闭位置;罩盖,该罩盖覆盖所述装置主体的上表面;凹部,该凹部从所述罩盖的接近所述开闭部件的端缘向离开所述开闭部件的方向凹陷;第1卡合部,该第1卡合部配置在当从上方看时与所述罩盖重合的位置;第2卡合部,该第2卡合部设在所述开闭部件上,可变位到与上述第1卡合部卡合的卡合位置、和解除与所述第1卡合部的卡合的解除位置;以及操作部件,该操作部件设在所述开闭部件上,当所述开闭部件配置在所述闭位置时所述操作部件配置在所述凹部内,所述操作部件构成为可变位到使所述第2卡合部位于所述卡合位置的固定位置、和使所述第2卡合部位于所述解除位置的固定解除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川康正
申请(专利权)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