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结构,其主要具有一绝缘壳体、多个端子、具有一金属垫片、一绝缘薄膜及屏蔽壳体,该屏蔽壳体环绕于该绝缘壳体外,该绝缘壳体具有一对接槽及多个收容槽,该绝缘壳体对接槽可容一对接连接器插入匹配,各该端子分别被收容于各该绝缘壳体收容槽内,各该金属垫片不仅与该屏蔽壳体保持电性连接关系,且各该金属垫片至少部分材料沿伸进入该绝缘壳体对接槽,各该端子与相邻近的各该金属垫片间分别具有相等电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连接器结构具有微小体积,可被应用于传输高频电子信号。(*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结构,其主要具有一绝缘壳体、多个端子、具有一金属垫片、一绝缘薄膜及屏蔽壳体,该屏蔽壳体环绕于该绝缘壳体外,该绝缘壳体具有一对接槽及多个收容槽,该绝缘壳体对接槽可容一对接连接器插入匹配,各该端子分别被收容于各该绝缘壳体收容槽内,各该金属垫片不仅与该屏蔽壳体保持电性连接关系,且各该金属垫片至少部分材料沿伸进入该绝缘壳体对接槽,各该端子与相邻近的各该金属垫片间分别具有相等电位。本技术的连接器结构具有微小体积,可被应用于传输高频电子信号。【专利说明】连接器结构
本技术关于一种具有微小体积的连接器结构,该连接器可被应用于传输高频电子信号。该连接器结构可被装置于电路板而成为一板端连接器,或被装置于一线缆终端而成为一线缆终端连接器。
技术介绍
由于多数电子装置间传输的资料量持续增加,为提供使用者更友善的使用经验,多数电子装置间传输信号的速度随之而增加。为了让使用者在更短暂的时间内传输大量电子资料,除了增加电子装置间传输电子信号的通路外,目前一般采取的对应措施是提高电子装置间所传递的电子信号频率。连接器是一种位于不同电子装置间的电子信号沟通桥梁,在不同电子装置间相互传递的该电子信号频率持续增加的情况下,连接器也必须考虑该高频电子信号通过该连接器时对高频电子信号的不利影响,并对该不利高频电子信号传输的原因加以控制或采取适当对应措施降低其实质上的影响,使高频电子信号能完整地在多数电子装置间传递。 由于电子装置在体积极小化的趋势下,该连接器的整体体积也不断被要求必须缩小,导致在不减少端子数量或仅增加少数端子数量的情形下,单位面积的端子数量因此而提高。然而导电端子间距持续缩小不利于高频电子信号的传输,因为各导电端子传输的该高频电子信号容易因此而造成交互干扰(crosstalk),使原本传递的高频电子信号产生噪声(noise),因此对连接器内传递高频电子信号的的屏蔽就显得重要。在连接器的有限空间内,既要避免各端子传递的高频电子信号受连接器外电磁波影响,又要在连接器避免各端子传递的高频电子信号相互干扰,因此必须在连接器内狭小空间内增加适当的金属屏蔽零件,以隔离连接器内、外的高频电磁噪声。 为提供该连接器最佳的隔离连接器内、外电磁波保护,该连接器金属外壳必须尽可能完整而无破损,否则该金属外壳的破损处将导致该连接器内、外电磁波的交互干扰。然而,该连接器金属外壳如不能存在有破损,则该连接器的金属外壳便不能通过接点与一对接连接器的金属外壳建立电性连接关系,因此这种先前技术有必要加以改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结构,该连接器具有一无破损的金属外壳,且该连接器的金属外壳可被电连接至一对接连接器的金属外壳,使该二连接器的金属外壳具有相等电位。 本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被应用于线缆终端及电路板端的连接器结构。该连接器被应用于线缆终端时,即成为一种可与该对接连接器建立电连接关系的线缆终端连接器;反之,该连接器被固定于电路板时,即成为一种可与该对接连接器建立电连接关系的电路端连接器。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结构,其具有一绝缘壳体、多个端子及一屏蔽壳体,该绝缘壳体具有一对接槽及多个收容槽,该绝缘壳体对接槽可容一对接连接器插入匹配,各该收容槽至少部分各自该绝缘壳体外表面贯穿至该绝缘壳体对接槽,各该端子分别被收容于各该绝缘壳体收容槽内,且各该端子的一部分暴露于该绝缘壳体对接槽中,该屏蔽壳体环绕于该绝缘壳体外,其中,该屏蔽壳体与各该端子间至少具有一金属垫片,各该金属垫片与该屏蔽壳体保持电性连接关系,且各该金属垫片至少部分材料沿伸进入该绝缘壳体对接槽,各该端子与相邻近的该金属垫片间具有一绝缘薄膜,其中各该绝缘薄膜被胶着于各该金属垫片上。 其中,该绝缘薄膜为含有聚乙稀(polyethylene, PE)的材料。 其中,该绝缘薄膜为聚酰亚胺薄膜(Polylmide, PI)的材料。 其中,各该端子分别被固定于二绝缘块,各该端子通过各该绝缘块而被固定于该绝缘壳体的定位。 其中,各该金属垫片分别朝该屏蔽壳体设有至少一凸出,各该金属垫片分别由该凸出而与该屏蔽壳体电连接。 其中,该绝缘薄膜是绝缘涂料。 其中,该金属垫片沿伸至少一干涉臂与该绝缘壳体干涉。 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结构,其具有一绝缘壳体、多个端子及一屏蔽壳体,该绝缘壳体具有一对接槽及多个收容槽,该绝缘壳体对接槽可容一对接连接器插入匹配,各该收容槽至少部分各自该绝缘壳体外表面贯穿至该绝缘壳体对接槽,各该端子分别被收容于各该绝缘壳体收容槽内,且各该端子的一部分暴露于该绝缘壳体对接槽中,该屏蔽壳体环绕于该绝缘壳体外,其中,该屏蔽壳体与各该端子间至少具有一金属垫片,各该金属垫片与该屏蔽壳体保持电性连接关系,且各该金属垫片至少部分材料沿伸进入该绝缘壳体对接槽,各该端子与相邻近的该金属垫片间具有一绝缘薄膜,各绝缘薄膜被粘贴于各该金属垫片之一表面上。 其中,该绝缘薄膜被胶着于该金属垫片,且该被胶着的绝缘薄膜与该被胶着的金属垫片同时组装于绝缘壳体。 在本技术所揭露的技术中,因该连接器的屏蔽壳体是完整无破损的金属薄板材料,因此该屏蔽壳体可以对各该端子提供无破损的电磁屏蔽保护,以隔离该连接器内、夕卜部的高频电磁波。为了使该连接器的屏蔽壳体可与该对接连接器的金属外壳建立电连接关系,在本技术所揭露的技术中,在该屏蔽壳体与该绝缘壳体间配置有至少一金属垫片,该金属垫片不仅与该连接器的屏蔽壳体具有电连接关系,且该金属垫片沿伸至少部分材料进入该绝缘壳体的对接槽内,则当该对接连接器的金属外壳进入该绝缘壳体的对接槽内时,该金属垫片便可与该对接连接器的金属外壳发生机械性接触,此时通过该金属垫片,可建立该绝缘壳体的屏蔽壳体与该对接连接器的金属外壳间电连接关系。 由于在该连接器的狭小空间内,为避免任一端子与该金属垫片产生意外接触,因此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中,该金属垫片与该绝缘壳体之间铺设一绝缘薄膜,以阻挡各该端子与该金属垫片间建立电连接关系。 为使本技术的揭露更臻明确,通过下面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具以实施本技术的揭露。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图1中正视图。 图3为图2中A-A剖面图。 图4为图1的爆炸图。 图5为图1省略屏蔽壳体的立体图。 图6为图2中B-B剖面的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I 屏蔽壳体 2 端子 21 接触部 22 固定部 23 连接部 3 绝缘壳体 31 对接槽 32 收容槽 33 绝缘块 34 干涉槽 4 金属垫片 41 凸出 42 弹指43 干涉臂 5 绝缘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所揭露的连接器结构主要是由一屏蔽壳体1、一绝缘壳体3、多个端子2、二金属垫片4及二绝缘薄膜5所组成。本较佳实施中所揭露的连接器被装置在一束线缆终端(图中未绘示),一般称此种类型的连接器为线缆终端连接器,该连接器用来与一对接连接器(图中未绘示)相互匹配形成电子信号的通路,该对接连接器为被装置于一电路板上的板端连接器,使该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结构,其具有一绝缘壳体、多个端子及一屏蔽壳体,该绝缘壳体具有一对接槽及多个收容槽,该绝缘壳体对接槽可容一对接连接器插入匹配,各该收容槽至少部分各自该绝缘壳体外表面贯穿至该绝缘壳体对接槽,各该端子分别被收容于各该绝缘壳体收容槽内,且各该端子的一部分暴露于该绝缘壳体对接槽中,该屏蔽壳体环绕于该绝缘壳体外,其特征在于:该屏蔽壳体与各该端子间至少具有一金属垫片,各该金属垫片与该屏蔽壳体保持电性连接关系,且各该金属垫片至少部分材料沿伸进入该绝缘壳体对接槽,各该端子与相邻近的该金属垫片间具有一绝缘薄膜,其中各该绝缘薄膜被胶着于各该金属垫片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佥昱,张华均,
申请(专利权)人:宣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