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风能回收的超小型发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220765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7 14: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风能回收的超小型发电装置,应用在强制排风设备的出风口,包括扇叶、直流发电机、稳压充电电路、蓄电电池组、电压逆变设备、导风装置、前固定装置和后固定装置;扇叶和直流发电机设置在导风装置中,扇叶和直流发电机形成发电单元;前固定装置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后固定装置上设置有与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二通孔,导风装置的第一端嵌入第一通孔,导风装置的第二端嵌入第二通孔,导风装置的第一端与第一通孔相适配,所述导风装置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通孔相适配。其体型小巧,效率高,低风阻,成本低,安装简单方便,适用于所有强制排风装置,尤其适用于空调、水冷塔、制冷压缩机组、中央换气系统等使用强制排风的设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超小型风能发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风能回收的超小型发电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空调、水冷塔、制冷压缩机组、中央换气系统等电器均使用强制排风设备。在现有的安装条件下,设备产生的尾风会被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强制排风中的气体分子动能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浪费能源。现有风力发电技术主要应用于自然风能的采集,采用大型发电设备,对安装地点的自然条件和施工质量有很高的要求,且现在大型风力发电设备的电能并网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电力布局的战略布局问题,该产业体系中弃风现象日益明显。针对强制排风风动能回收的小型、超小型设备目前仍然处于空白,主要因为小型直流发电机因发电量小,应用困难,风动能不稳定时电压波动大,因此多用于实验、教学演示领域。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的现状,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风能回收的超小型发电装置,具有体型小巧,效率高的优点,其转化率高,低风阻,成本低,安装简单方便,适用于所有强制排风装置,尤其适用于空调、水冷塔、制冷压缩机组、中央换气系统等使用强制排风的设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风能回收的超小型发电装置,应用在强制排风设备的出风口,所述超小型发电装置包括扇叶、直流发电机、稳压充电电路、蓄电电池组、电压逆变设备、导风装置、前固定装置和后固定装置;所述扇叶和直流发电机设置在所述导风装置中,所述扇叶和所述直流发电机形成发电单元;所述前固定装置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后固定装置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导风装置的第一端嵌入所述第一通孔,所述导风装置的第二端嵌入所述第二通孔,所述导风装置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相适配,所述导风装置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通孔相适配;进入所述导风装置的风驱使所述扇叶转动,所述扇叶带动所述直流发电机转动,所述直流发电机发出的电经所述稳压充电电路进入所述蓄电电池组存储,所述蓄电电池组存储的电经所述电压逆变设备逆变转为交流电。较优地,所述导风装置的第一端为正多边形,所述导风装置的第二端为圆形,所述圆形的面积与所述正多边形的面积相当。较优地,所述导风装置内依次设有第一腔体和与第一腔体连通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由前到后分为三段,第一段为六面体形腔,第二段为漏斗状的六面体形腔、第三段为圆柱形腔;所述第二腔体由前到后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为圆柱形腔,后段为圆台形腔;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一段侧壁上设置有悬臂梁或卡扣,所述导风装置的第一端通过所述悬臂梁或卡扣卡接在所述第一通孔中。较优地,所述的用于风能回收的超小型发电装置还包括变速装置,所述扇叶通过所述变速装置连接所述直流发电机,所述变速装置的变速范围为0.001:1~1000: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通孔呈蜂窝状排列;所述导风装置的数量也为多个,所述发电单元的数量也为多个,每个所述导风装置对应一个所述发电单元。较优地,多个所述发电单元的电力输出并联连接,或者串联连接,或者先串联后并联,或者先并联复合安装。较优地,所述直流发电机的直径为5~50mm,长度为10~200mm,功率为0.01w~100w;所述扇叶的直径为10mm~155mm,所述扇叶的叶片数量为2~10片,所述叶片与所述直流发电机的转动轴之间的角度为0°~90°,所有叶片的总面积占所述导风装置的风通路面积的百分比为1%~90%。较优地,所述叶片形状为长形、方形、圆形或月牙形,所述扇叶的材质为塑料、木材、有机纤维材料或轻质金属。较优地,所述前固定装置和所述后固定装置均为板状,所述前固定装置和所述后固定装置均采用塑料、木材、有机纤维材料或轻质金属制成;所述导风装置采用塑料、木材、有机纤维材料或轻质金属制成。较优地,所述强制排风设备为空调、水冷塔、制冷压缩机组或中央换气系统的强制排风设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用于风能回收的超小型发电装置,具有体型小巧,效率高的优点,其转化率高,低风阻,成本低,安装简单方便,适用于所有强制排风装置,尤其适用于空调、水冷塔、制冷压缩机组、中央换气系统等使用强制排风的设备。其相比其它风力发电设备体型更小巧,模块化安装更方便,可以安装于各种强制排风的风口。使得强制排风的风能可以有效的得到利用,并且由于其小型化设计可以安装于空间有限的地方。模块化设计可以有效的利用空间,并使安装操作简易方便。后续电路分开安装使安全性提高,并且效率更高。经电压逆变设备转换的电压可以提供强制排风设备自用或提供给其他用电设备。通过与后续电路的配合可以将部分风能转化为电能回收利用,节能减排。以上实施例的用于风能回收的超小型发电装置,安装简便对空间要求不高,应用在现有强制排风设备上,至少可以减少10%的能源消耗。可对现有强制排风设备进行改造,小投入获得巨大的收益,并可有效减少环境污染。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用于风能回收的超小型发电装置示意图;图2为导风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发电单元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4为图3所示发电单元的后视图;图5为导风装置未显示卡扣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前固定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后固定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用于风能回收的超小型发电装置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照图1至图7,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用于风能回收的超小型发电装置,可应用在一切强制排风设备的出风口,所述强制排风设备尤其为空调、水冷塔、制冷压缩机组或中央换气系统的强制排风设备。如图1至图4所示,超小型发电装置包括扇叶21、直流发电机22、稳压充电电路5、蓄电电池组6、电压逆变设备7、导风装置9、前固定装置3和后固定装置10,扇叶21和直流发电机22设置在导风装置9中,扇叶21和直流发电机22形成发电单元2。进入导风装置9的风驱使扇叶21转动,扇叶21带动直流发电机22转动,直流发电机22发出的电经稳压充电电路5进入蓄电电池组6存储,蓄电电池组6存储的电经电压逆变设备7逆变转为交流电向用电设备8供电。稳压充电电路5的输入电压为0.5~1000v直流电压,输出电压为3~120v直流充电电压。蓄电电池组6的蓄电量为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风能回收的超小型发电装置,应用在强制排风设备的出风口,其特征在于:包括扇叶、直流发电机、稳压充电电路、蓄电电池组、电压逆变设备、导风装置、前固定装置和后固定装置;所述扇叶和直流发电机设置在所述导风装置中,所述扇叶和所述直流发电机形成发电单元;所述前固定装置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后固定装置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导风装置的第一端嵌入所述第一通孔,所述导风装置的第二端嵌入所述第二通孔,所述导风装置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相适配,所述导风装置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通孔相适配;进入所述导风装置的风驱使所述扇叶转动,所述扇叶带动所述直流发电机转动,所述直流发电机发出的电经所述稳压充电电路进入所述蓄电电池组存储,所述蓄电电池组存储的电经所述电压逆变设备逆变转为交流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风能回收的超小型发电装置,应用在强制排风设备的出风口,
其特征在于:
包括扇叶、直流发电机、稳压充电电路、蓄电电池组、电压逆变设备、导
风装置、前固定装置和后固定装置;
所述扇叶和直流发电机设置在所述导风装置中,所述扇叶和所述直流发电
机形成发电单元;
所述前固定装置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后固定装置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
通孔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导风装置的第一端嵌入所述第一通孔,所述导风装
置的第二端嵌入所述第二通孔,所述导风装置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通孔相适配,
所述导风装置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通孔相适配;
进入所述导风装置的风驱使所述扇叶转动,所述扇叶带动所述直流发电机
转动,所述直流发电机发出的电经所述稳压充电电路进入所述蓄电电池组存储,
所述蓄电电池组存储的电经所述电压逆变设备逆变转为交流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风能回收的超小型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装置的第一端为正多边形,所述导风装置的第二端为圆形,所述
圆形的面积与所述正多边形的面积相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风能回收的超小型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装置内依次设有第一腔体和与第一腔体连通的第二腔体;
所述第一腔体由前到后分为三段,第一段为六面体形腔,第二段为漏斗状
的六面体形腔、第三段为圆柱形腔;
所述第二腔体由前到后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为圆柱形腔,后段为圆台形腔;
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一段侧壁上设置有悬臂梁或卡扣,所述导风装置的第一
端通过所述悬臂梁或卡扣卡接在所述第一通孔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风能回收的超小型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变速装置,所述扇叶通过所述变速装置连接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柱秦海明肖哲鹏蒋俊江浩川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