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类淀粉加工厂废水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198199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6 04: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薯类淀粉加工厂废水处理方法。薯类淀粉加工厂废水,特别是黄浆水含淀粉和蛋白质高,是微生物培养的最好基质,目前,通过微生物处理薯类淀粉加工厂废水、且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副产品的方法国内外未见报道。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步骤处理薯类淀粉加工厂废水:黄浆水→过滤→自然发酵→调配→杀菌→冷却→接种→静置发酵→发酵产物,生产高附加值的副产品,同时达到薯类淀粉加工厂废水完全处理。本发明专利技术分离的培养液为同体积总固形物含量的0.96%左右,COD为同体积的0.027%,BOD5为同体积的0.041%,完全达到了国家二类水排放标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薯类淀粉加工厂废水,特别是黄浆水含淀粉和蛋白质高,是微生物培养的最好基质,目前,通过微生物处理薯类淀粉加工厂废水、且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副产品的方法国内外未见报道。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步骤处理薯类淀粉加工厂废水:黄浆水→过滤→自然发酵→调配→杀菌→冷却→接种→静置发酵→发酵产物,生产高附加值的副产品,同时达到薯类淀粉加工厂废水完全处理。本专利技术分离的培养液为同体积总固形物含量的0.96%左右,COD为同体积的0.027%,BOD5为同体积的0.041%,完全达到了国家二类水排放标准。【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废水处理方法,具体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薯类(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等)是生产淀粉的重要原料。我国现有薯类淀粉加工厂几千家,普遍存在废水处理的技术难题。薯类淀粉加工过程产生大量含有淀粉和蛋白质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根据生产工艺分为洗薯废水和黄浆水。洗薯废水经过简单的三级沉淀可以循环利用,而黄浆水含有大量的淀粉和蛋白质等有机物,该废水一般无毒,生化性较好,但排放量大,生产I吨薯类淀粉可产生7吨以上的黄浆水,这些废水若直接排放将造成水体缺氧,使水生生物大量死亡,随着废水中有机质沉积腐烂,释放出硫化氢、氨气和硫醇一类的有害气体将严重污染环境。当前国内外薯类淀粉废水处理方法有:絮凝沉淀法、生物处理法(厌氧生物法、好氧生物法、厌氧-好氧组合法、膜生物反应器法)、土地渗流处理法等。但这些方法存在成本高、处理不彻底、工序复杂、运行不稳定等缺点,给工程的推广应用带了不便。 在食品工业生产中,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国内外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环境保护的需要。我国食品资源综合利用率是全世界最低的几个国家之一,许多加工中的废弃物实际上是生产其它产品的重要原料,如薯类淀粉加工厂产生的废水,特别是黄浆水。一方面黄浆水是生产淀粉所产生的废弃物,另一方面以黄浆水为主要原料,利用生物发酵技术,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基料(发酵产品可用于食品、化工和医学等领域),同时解决了薯类淀粉加工厂废水处理的技术难题,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因此,薯类淀粉加工厂的废水,特别是黄浆水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可为食品、化工及医学领域提供宝贵的基料,同时还能达到薯类淀粉加工厂废水处理的目的。 目前,通过微生物处理薯类淀粉加工厂废水、且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副产品、同时达到薯类淀粉加工厂废水完全处理、且达到国家二类水排放标准的方法国内外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副产品,同时达到薯类淀粉加工厂废水完全处理。 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步骤实现:步骤一:将薯类淀粉加工厂产生的黄浆水通过50-200目的滤网过滤,将滤液在自然通风条件下放置1-15天进行自然发酵;步骤二:以自然发酵的黄浆水作为基料及氮源,添加蔗糖20-100g/L、硫酸镁0.5-5 g/L、磷酸二氢钾l_5g/L、硫酸镁0.5-5 g/L、乙醇5_10ml/L,调节pH为3.5-5.5,配制成发酵培养基,121 °C高压灭菌20min后,趁热倒入已用75%酒精灭菌后的浅盘,冷却至室温后,以5%-20%的接种量接种,于20-35°C的温度下,经过3-15天的静置培养后,进行培养液与发酵产物的分离,对发酵产物进行脱水干燥、粉碎,得到副产品。 步骤二中,所用pH调节剂为柠檬酸或冰乙酸。 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可有效地解决薯类淀粉加工厂废水的完全处理,分离的培养液为同体积总固形物含量的0.96%左右,COD为同体积的0.027%,BOD5为同体积的0.041%,完全达到了国家二类水排放标准,同时可获得高附加值的副产品,应用于食品、化工和医学等领域。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 薯类淀粉加工厂废水,特别是黄浆水含淀粉和蛋白质高,是微生物培养的最好基质。目前,通过微生物处理薯类淀粉加工厂废水、且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副产品、同时达到薯类淀粉加工厂废水完全处理、且达到国家二类水排放标准的方法国内外未见报道。 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由以下步骤实现:步骤一:将薯类淀粉加工厂产生的黄浆水通过50-200目的滤网过滤,将滤液在自然通风条件下放置1-15天进行自然发酵。 步骤二:以自然发酵的黄浆水作为基料及氮源,添加蔗糖20_100g/L、硫酸镁0.5-5 g/L、磷酸二氢钾 l_5g/L、硫酸镁 0.5-5 g/L、乙醇 5-lOml/L,调节 pH 为 3.5-5.5,配制成发酵培养基,121°C高压灭菌20min后,趁热倒入已用75%酒精灭菌后的浅盘,冷却至室温后,以5%-20%的接种量接种,于20-35°C的温度下,经过3-15天的静置培养后,进行培养液与发酵产物的分离,对发酵产物进行脱水干燥、粉碎,得到高附加值的副产品。副产品可用于食品、化工和制药工业领域,可作为稳定剂、填充剂及高吸水性材料使用。 步骤二中,所用pH调节剂为柠檬酸或冰乙酸。 经过发酵处理达到国家二类水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该行业的二级标准,COD ( 300mg/L, BOD5S 300mg/L)。 实施例1:步骤一:将薯类淀粉加工厂产生的黄浆水通过50目的滤网过滤,将滤液在自然通风条件下放置15天进行自然发酵。 步骤二:以自然发酵的黄浆水作为基料及氮源,添加蔗糖20g/L、硫酸镁5 g/L、磷酸二氢钾lg/L、硫酸镁5 g/L、乙醇5ml/L,调节pH为5.5,配制成发酵培养基,121 °C高压灭菌20min后,趁热倒入已用75%酒精灭菌后的浅盘,冷却至室温后,以5%的接种量接种,于35°C的温度下,经过3天的静置培养后,进行培养液与发酵产物的分离,对发酵产物进行脱水干燥、粉碎,得到高附加值的副产品。副产品可用于食品、化工和医学等领域。 步骤_■中,所用pH调节剂为朽1橡酸。 实施例2:步骤一:将薯类淀粉加工厂产生的黄浆水通过100目的滤网过滤,将滤液在自然通风条件下放置7天进行自然发酵。 步骤二:以自然发酵的黄浆水作为基料及氮源,添加蔗糖60g/L、硫酸镁2.5 g/L、磷酸二氢钾3g/L、硫酸镁2.5 g/L、乙醇7ml/L,调节pH为4.5,配制成发酵培养基,121 °C高压灭菌20min后,趁热倒入已用75%酒精灭菌后的浅盘,冷却至室温后,以10%的接种量接种,于30°C的温度下,经过9天的静置培养后,进行培养液与发酵产物的分离,对发酵产物进行脱水干燥、粉碎,得到高附加值的副产品。副产品可用于食品、化工和医学等领域。 步骤二中,所用pH调节剂为柠檬酸。 实施例3:步骤一:将薯类淀粉加工厂产生的黄浆水通过200目的滤网过滤,将滤液在自然通风条件下放置I天进行自然发酵。 步骤二:以自然发酵的黄浆水作为基料及氮源,添加蔗糖10(^/1、硫酸镁0.5 g/L、磷酸二氢钾5g/L、硫酸镁0.5 g/L、乙醇10ml/L,调节pH为3.5,配制成发酵培养基,121°C高压灭菌20min后,趁热倒入已用75%酒精灭菌后的浅盘,冷却至室温后,以20%的接种量接种,于20°C的温度下,经过15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薯类淀粉加工厂废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步骤实现:步骤一:将薯类淀粉加工厂产生的黄浆水通过50‑200目的滤网过滤,将滤液在自然通风条件下放置 1‑15天进行自然发酵;步骤二:以自然发酵的黄浆水作为基料及氮源,添加蔗糖20‑100g/L、硫酸镁0.5‑5 g/L、磷酸二氢钾1‑5g/L、硫酸镁0.5‑5 g/L、乙醇5‑10ml/L,调节pH为3.5‑5.5,配制成发酵培养基,121℃高压灭菌20min后,趁热倒入已用75%酒精灭菌后的浅盘,冷却至室温后,以5%‑20%的接种量接种,于20‑35℃的温度下,经过3‑15天的静置培养后,进行培养液与发酵产物的分离,对发酵产物进行脱水干燥、粉碎,得到副产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仓学陈树雨苏东霞卢亚婷丁勇邵明亮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