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组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96651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6 03: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蓄电池组冷却装置,包括外壳体、主管道、扁管道和由多个单体电池行式排列组成的蓄电池组,外壳体的内部设有容纳空腔,蓄电池组放置在容纳空腔内,外壳体上端面设有两个与蓄电池组电连接的电极,在外壳体左端面上部开有两个平行的主管道开口,主管道的密封端贯穿主管道开口并顶接在外壳体右端面的内侧,主管道的另一端设有与外界管路连通的管接头,主管道的外表面上开有轴向等间距的连接开口孔,盘旋黏贴在单体电池之间的扁管道呈现与连接开口孔等间距的行式分布,且扁管道的两端分别与两根主管道上对应的连接开口孔连接。有益效果是与单体电池接触均匀,散热冷却平均,散热效率高,密封性好,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且便于实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蓄电池组冷却装置,包括外壳体、主管道、扁管道和由多个单体电池行式排列组成的蓄电池组,外壳体的内部设有容纳空腔,蓄电池组放置在容纳空腔内,外壳体上端面设有两个与蓄电池组电连接的电极,在外壳体左端面上部开有两个平行的主管道开口,主管道的密封端贯穿主管道开口并顶接在外壳体右端面的内侧,主管道的另一端设有与外界管路连通的管接头,主管道的外表面上开有轴向等间距的连接开口孔,盘旋黏贴在单体电池之间的扁管道呈现与连接开口孔等间距的行式分布,且扁管道的两端分别与两根主管道上对应的连接开口孔连接。有益效果是与单体电池接触均匀,散热冷却平均,散热效率高,密封性好,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且便于实施。【专利说明】—种蓄电池组冷却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源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蓄电池组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电动汽车技术不断进步,并已应用在短途低速、城市公交及旅游区交通等特定场合,而蓄电池组作为电动汽车动力源,其使用性能仍然存在较大的缺陷,所以电动汽车距离质量稳定、符合标准的大批量生产,依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电动汽车的蓄电池组所使用的电池可以是铅酸电池、镍氢电池或锂离子电池,由于蓄电池组的电压和容量较高,单体电池需要多只串并联使用方能达到使用要求,蓄电池组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导致蓄电池组的温度上升,会影响蓄电池组的使用性能温度过高可能会存在安全隐患,从而严重影响蓄电池组的使用寿命。 专利技术创造内容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冷却工质为外供冷却水,与单体电池接触均匀,散热冷却平均,散热效率高,密封性好,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且便于实施的蓄电池组冷却 >J-U ρ?α装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蓄电池组冷却装置,包括外壳体、主管道、扁管道和由多个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的单体电池行式排列组成的蓄电池组,所述外壳体的内部设有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的容纳空腔,所述蓄电池组放置在所述容纳空腔内,所述外壳体上端面的右端设有两个与所述蓄电池组电连接的电极,在所述外壳体左端面上高于所述蓄电池组的的位置开有两个平行的主管道开口,所述主管道的密封端贯穿所述主管道开口并顶接在所述外壳体右端面的内侧,向左突出所述外壳体左端面的所述主管道的一端设有与外界管路连通的管接头,所述主管道的外表面上开有轴向等间距的连接开口孔,盘旋黏贴在所述单体电池之间的所述扁管道呈现与所述连接开口孔等间距的行式分布,且所述扁管道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主管道上对应的所述连接开口孔连接。 进一步,所述扁管道的盘旋形状为蛇形、S形或是M形的一种,此处优选为M形。 进一步,所述扁管道的外表面上包裹有一层环氧树脂胶层。 进一步,所述扁管道与所述连接开口孔的连接方式为焊接、螺纹连接或是粘接的一种,此处优选为焊接。 进一步,所述主管道由导热金属通过机加工开孔成型。 进一步,所述单体电池通过混联的方式组成所述蓄电池组。 本专利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主管道通过其管接头实现与以外供冷却水为冷却工质的外界管路的连通,主管道上的连接开口孔与扁管道的两端对应连接,形成了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简单紧凑的导通回路,扁管道通过其外表面包裹的高导热系数的环氧树脂胶盘旋黏贴在单体电池之间,能够与单体电池接触均匀,在单体电池组成的蓄电池组进行充电或放电过程发热时,主管道和扁管道内外供冷却水开始循环,蓄电池组的热量会均匀地传递给扁管道,进而传递给在扁管道内循环的外供冷却水,外供冷却水自主管道流出,在外界管路进行冷却,通过外供冷却水的循环将热量不断地带出蓄电池组,散热冷却平均,散热效率高,实现了蓄电池组降温的目的;外壳体的设置有助于本专利技术的密封性更好,有效地保护内部的各个部件正常的运行;焊接在连接开口孔上的扁管道更加的稳固结实,保障扁管道不会从主管道上轻易地脱落;由导热金属通过机加工开孔成型的主管道兼具良好的机械强度和导热性能。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外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扁管道与主管道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 1、外壳体; 2、主管道; 3、扁管道; 4、蓄电池组; 11、容纳空腔; 12、电极; 13、主管道开口; 21、管接头; 22、连接开口孔; 41、单体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如图1、2、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蓄电池组冷却装置,包括外壳体1、主管道2、扁管道3和由多个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的单体电池41行式排列组成的蓄电池组4,所述外壳体1的内部设有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的容纳空腔11,所述蓄电池组4放置在所述容纳空腔11内,所述外壳体1上端面的右端设有两个与所述蓄电池组4电连接的电极12,在所述外壳体1左端面上高于所述蓄电池组4的的位置开有两个平行的主管道开口 13,所述主管道2的密封端贯穿所述主管道开口 13并顶接在所述外壳体1右端面的内侧,向左突出所述外壳体1左端面的所述主管道2的一端设有与外界管路连通的管接头21,所述主管道2的外表面上开有轴向等间距的连接开口孔22,盘旋黏贴在所述单体电池41之间的所述扁管道3呈现与所述连接开口孔22等间距的行式分布,且所述扁管道3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主管道2上对应的所述连接开口孔22连接。 所述扁管道3的盘旋形状为Μ形。 所述扁管道3的外表面上包裹有一层环氧树脂胶层。 所述扁管道3焊接在所述连接开口孔22上。 所述主管道2由导热金属通过机加工开孔成型。 所述单体电池41通过混联的方式组成所述蓄电池组4。 本实例的工作过程:将主管道2的密封端自外壳体1左端面上的主管道开口 13穿过并顶接在外壳体1右端面的内侧,在主管道2的另一端连接管接头21,用以实现将主管道2与外界管路的连通,将扁管道3通过其外表面包裹的高导热系数的环氧树脂胶盘旋黏贴在单体电池41之间,扁管道3的两端对应焊接到主管道2的连接开口孔22上,即完成了本专利技术的安装;使用本专利技术时,首先将管接头21与外界管路连接,形成外供冷却水循环回路,其次,将外部用电设备或充电器连接到外壳体I上的电极12上,形成通电回路,最后,当蓄电池组4需要输出电能或者充电时,外供冷却水循环同时启动,此时蓄电池组4发热,进而单体电池41的壁面温度升高,热量就会传递给扁管道3,由于扁管道3内循环流通外供冷却水,热量进而传递给外供冷却水,由外供冷却水再通过主管道2将热量带出去,在外界冷却,通过外供冷却水的循环,将热量不断地带出蓄电池组4,这样就实现了均匀快速的为蓄电池组4降温的目的。 以上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实施范围。凡依本专利技术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蓄电池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主管道、扁管道和由多个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的单体电池行式排列组成的蓄电池组,所述外壳体的内部设有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的容纳空腔,所述蓄电池组放置在所述容纳空腔内,所述外壳体上端面的右端设有两个与所述蓄电池组电连接的电极,在所述外壳体左端面上高于所述蓄电池组的的位置开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电池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主管道、扁管道和由多个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的单体电池行式排列组成的蓄电池组,所述外壳体的内部设有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的容纳空腔,所述蓄电池组放置在所述容纳空腔内,所述外壳体上端面的右端设有两个与所述蓄电池组电连接的电极,在所述外壳体左端面上高于所述蓄电池组的的位置开有两个平行的主管道开口,所述主管道的密封端贯穿所述主管道开口并顶接在所述外壳体右端面的内侧,向左突出所述外壳体左端面的所述主管道的一端设有与外界管路连通的管接头,所述主管道的外表面上开有轴向等间距的连接开口孔,盘旋黏贴在所述单体电池之间的所述扁管道呈现与所述连接开口孔等间距的行式分布,且所述扁管道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主管道上对应的所述连接开口孔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大明吴元庆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芯之铠热管理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