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乘员保护装置用的氮气发生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8503 阅读:3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乘员保护装置用的氮气发生器。其特征在于该装置中的氮气发生器由电点火管、扩燃药管、装药筒、内外过滤器、氮气发生剂药柱、扩燃药、外筒、外筒盖、前后缓冲垫、前后压紧围、扩燃管底、网状隔片等套装、配装在一起。 当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氮气发生剂被点燃,从点火到气体排出的整个过程的时间为15ms。满足汽车乘员用安全系统的技术要求。(*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乘员保护装置用的氮气发生器。乘员保护系统是指驾驶员旁边的气囊系统。该系统的气囊组件安装在乘员对面的仪表板内。气囊组件由氮气发生器、支承盒、气袋、盖等零部件组成。当汽车发生碰撞时,氮气发生器能在15ms内生成气体,开始对气袋充气。由于乘员席的空间较驾驶员席大,所以气袋容积应比驾驶员席气袋大约2.5倍。故乘员席用发生器的氮气发生剂装药量比驾驶员席的装药量大,氮气发生器的结构也大。(日)成田福美,关于乘员席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的安全性,工作火药,1991年,介绍了乘员席氮气发生器的一般原理。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乘员保护装置用的氮气发生器,它可以机动车发生冲撞事故的瞬间产生气体充至气袋,以保证乘员的安全。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汽车乘员保护装置用的氮气发生器,它包括外筒(21)、外筒盖(22)、外过滤器(23)、内过滤器(24)、前后缓冲垫(28)、装药筒(25)、扩燃药管(26)、前、后压紧圈(29),其特征在于外筒(21)内部沿其轴心线靠外筒盖(22)的一侧设置一其内装有双桥丝并在其上涂有点火药头的电点火管(1),在电点火管(1)的一端与扩燃管底盖(27)之间装填扩燃药(13),前、后缓冲垫(28)分别设置在外筒盖(22)、扩燃管底盖(27)的内侧且被内过滤器(24)包覆,装药筒(25)设置在内过滤器(24)的外缘层,外过滤器(23)包覆装药筒(25)且套装在外筒(21)内,网状隔片(30)垂直设置在内过滤器(24)与扩燃药管(26)之间且分段隔装氮气发生剂药柱(11)和助燃剂药片(12),前、后压紧圈(29)分别装配在前、后缓冲垫(28)的内侧。当机动车发生冲撞事故的瞬间,外筒(21)内的电点火管(1)迅速工作,燃烧扩燃药(13)在助燃剂药片(12)的作用下使氮气发生剂药柱(11)迅速释放氮气充进气袋以保证乘员的安全。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方案,特别外筒与装配在其内的电点火管及其它与之相配合工作的另部件的结构关系,使之本技术较之现有技术有着明显的优点1)结构简单、工作灵便;2)安全系数高;3)氮气发生器整体工作进程快捷。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图。图中电点火管1、氮气发生剂药柱11、助燃剂药片12、扩燃药13、外筒21、外筒盖22、外过滤器23、内过滤器24、装药筒25、扩燃药管26、扩燃管底27、前后缓冲垫28、前后压紧圈29、网状隔片30。由图1,本技术它包括一种汽车乘员保护装置用的氮气发生器,它包括外筒21、外筒盖22、外过滤器23、内过滤器24、前后缓冲垫28、装药筒25、扩燃药管26、前、后压紧圈29,其特征在于外筒21内部沿其轴心线靠外筒盖22的一侧设置一其内装有双桥丝并在其上涂有点火药头的电点火管1,在电点火管(1)的一端与扩燃管底盖(27)之间装填扩燃药(13),前、后缓冲垫28分别设置在外筒盖22、扩燃管底盖27的内侧且被内过滤器24包覆,装药筒25设置在内过滤器24的外缘层,外过滤器23包覆装药筒25且套装在外筒21内,网状隔片30垂直设置在内过滤器24与扩燃药管26之间且分段隔装氮气发生剂药柱11和助燃剂药片12,前、后压紧圈29分别装配在前、后缓冲垫28的内侧。上述的外筒22,是其外径为φ50-φ80mm、壁厚为2-6mm的金属筒,且在筒壁上轴线两侧90°范围内设置若干对称分布的排气孔,且每个排气孔的直径可以为φ3-φ6、整体排气孔的总面积为300-500mm2,在外筒22的内壁还贴装一层厚度为0.2-0.7mm的铝质防潮膜。上述的装药筒25,是其外径为φ50-φ50mm、壁厚为0.8-3mm的钢质筒,且其上的排气孔直径为φ2-φ4,排气总面积为1000-2000mm2。上述的扩燃药管26,是其上带有若干孔径为φ1-φ3、用硝基胶密封孔口、传火整体面积为350-500mm2、管压材料为钢质管的扩燃药管,且管径为φ8-φ15,管内装填的扩燃药13为粒状药剂,其中,扩燃药13中叠氮化钠、高氯酸钾的配比分别是60-80%、20-40%。上述的助燃剂药片12,是由50-70%的叠氮化钠、30%-50%的二氧化锰压制为片剂。上述的内过滤器24,其材质是50-80目的钢质网,且其网层数可以是1-4层。上述的外过滤器23,其材质是50-100目的钢质网、100-150目的钢质网、密质玻璃纤维层,且其网层数分别是10-20层、1-4层、2-6层。上述的的外筒盖22,其与外筒21的连接可以是摩擦焊,也可以是低温熔焊,还可以是螺扣连接。上述的电点火管1,在其内设置的双桥丝为镍铬合金电阻丝,且桥丝上涂有以斯蒂芬酸铅为基药的点火药头。在本实施例中(1)电点火管的桥丝为双桥丝,其材料为镍铬合金电阻丝。单桥电阻2±0.5Ω,桥丝上涂有以斯蒂芬酸铅为基础的点火药头。以3号小粒黑药做点火药。(2)电点火管在装备汽车以前,为保证安全,可事先设置短路保险结构。(3)扩燃药采用叠氮化钠(NaN3)和高氯酸钾(KClO4)组成的粒状药剂。故有较高的传火速度。(4)氮气发生剂成份 百分比(%)叠氮化钠(NaN3) 66.8三氧化二铁(Fe2O4) 19.2二氧化锰(MnO2) 7.0高氯酸钾(KClO4) 4.0二氧化硅(SiO2) 3.0碳酸氢钠(NaHCO3) 10(外加)聚四氟乙烯6-12(外加)把上述药剂的组合物用共沉淀法工艺制作并压成φ36×12中心带φ16孔的药柱。(5)在两个药柱之间夹着一层助燃剂药片,其成分为叠氮化钠(NaN3)60%;二氧化锰(MnO2)40%。(6)过滤层的设置在装药筒内侧筒壁处,设有两层60目钢质过滤网,在装药筒外侧设置14层50目钢质过滤网并相间设置4层玻璃纤维3层120目密纹钢质网。(7)排气孔及传火孔外筒筒壁30°范围内对称均匀分布每侧22个φ3.5的排气孔,排气孔总面积423mm2。装药筒有1540个φ3.6的排气孔,排气孔总面积为15675mm2。扩燃药管圆柱面分布564个φ1的传火传,传火孔总面积为444mm2。(8)外筒排气孔处内壁巾有0.5厚的防潮膜。电点火管1采用双桥丝涂点火药头,以3号小粒黑药做点火药。氮气发生剂11以叠氮化钠(NaN3)为基础,加入氧化剂、粘合剂、残渣增强剂、冷却剂等组分,压制成形。助燃剂药片12由70%NaN3和30%MnO2组成。扩燃药13由80%NaN3和20%KClO4组成。外筒用铝料冷挤成形,它与外筒盖22(也为铝料挤压件)的连接采用摩擦焊接方式。外过滤网23用两种不锈钢网,玻璃纤维相间缠绕而成。内过滤网24用两层不锈钢网。装药筒25用1mm厚钢板冲孔后卷制焊接而成。扩燃药管26也用1mm厚钢板冲孔后卷制焊接而成。扩燃管底27用0.5mm钢板冲压而成。前后缓冲垫28用橡胶或聚胺脂泡沫塑料压制成形。前后压紧圈29用大孔钢丝网缠绕后压制成形。网状隔片30用80目不锈钢网冲裁而成。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乘员保护装置用的氮气发生器,它包括外筒(21)、外筒盖(22)、外过滤器(23)、内过滤器(24)、前后缓冲垫(28)、装药筒(25)、扩燃药管(26)、前、后压紧圈(29),其特征在于外筒(21)内部沿其轴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乘员保护装置用的氮气发生器,它包括外筒(21)、外筒盖(22)、外过滤器(23)、内过滤器(24)、前后缓冲垫(28)、装药筒(25)、扩燃药管(26)、前、后压紧圈(29),其特征在于外筒(21)内部沿其轴心线靠外筒盖(22)的一侧设置一其内装有双桥丝并在其上涂有点火药头的电点火管(1),在电点火管(1)的一端与扩燃管底盖(27)之间装填扩燃药(13),前、后缓冲垫(28)分别设置在外筒盖(22)、扩燃管底盖(27)的内侧且被内过滤器(24)包覆,装药筒(25)设置在内过滤器(24)的外缘层,外过滤器(23)包覆装药筒(25)且套装在外筒(21)内,网状隔片(30)垂直设置在内过滤器(24)与扩燃药管(26)之间且分段隔装氮气发生剂药柱(11)和助燃剂药片(12),前、后压紧圈(29)分别装配在前、后缓冲垫(28)的内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顺录赵才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赫达汽车安全技术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