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80680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5 10:12
提供一种不使部件数增加,就能有效地进行发热体与热介质的热交换,此外还能消除空气的滞留以及压力损失的增加的加热装置。加热装置(1)由筐体(2)和电热丝加热器(4)构成,其中,所述筐体(2)在内部形成有供热介质流动的流路(3),所述电热丝加热器(4)配置在筐体内的流路中,并对热介质进行加热。筐体包括第一筐体部(6)、第二筐体部(7)以及板状的垫圈(8),所述第一筐体部(6)及第二筐体部(7)各自的至少一面开口,且以各开口彼此对接的状态连接,所述垫圈(8)夹设在第一筐体部与第二筐体部的对接部分中,并将两个筐体部间密封,垫圈对流路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使用发热体对流通的热介质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因为近年来环境问题的显著化,使混合动力汽车及电动汽车的开发变得活跃,促进了混合动力汽车及电动汽车的普及。在这种车辆中,由于无法充分地利用以往在车厢内的空调中使用的发动机的废热,因此,在车辆中装载将电热丝加热器作为发热体的加热装置,在混合动力汽车中上述加热装置作为补充发动机的废热的辅助热源,在电动汽车的情况下上述加热装置作为代替发动机的替代热源,以用于对在车用空调装置的回路中循环的冷却水等热介质进行加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种加热装置中,在筐体内构成供热介质流动的流路,在该流路中配置发热体而成为对热介质进行加热的结构。因而,为了提高加热性能,必须使发热体与热介质的热交换活跃进行。因此,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进行了如下设计:在收容有发热体的第一筐体的外表面上形成分隔件(引导件),利用该分隔件使流路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转弯,并通过第一筐体使发热体与热介质热交换的时间延长。另外,还存在以下这种结构:将发热体形成为平板状来增大传热面积,然后在上述平板状的发热体上形成多个通孔,使热介质和发热体在依次穿过通孔的同时进行热交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1-14378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许第363332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在像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在筐体内形成分隔件来对热介质的流路进行控制的方式中,部件数增多,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另外,上述专利文献2那样的发热体本身的成本高,并且会使流路中的热介质的压力损失增加。另外,由于流路变得复杂,因此,存在空气不易流出而滞留在流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不使部件数增加的情况下,能有效地进行发热体与热介质的热交换,还能消除空气的滞留以及压力损失的增加的加热装置。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加热装置由筐体和发热体构成,其中,上述筐体在内部形成有供热介质流动的流路,上述发热体配置在上述筐体内的流路中,并对上述热介质进行加热,其特征是,上述筐体包括:第一筐体部及第二筐体部,上述第一筐体部及第二筐体部各自的至少一面开口,且以各开口彼此对接的状态连接;以及,板状的垫圈,上述垫圈夹设在上述第一筐体部与第二筐体部的对接部分中,并将两个筐体部间密封,上述垫圈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上述流路中,并对上述流路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控制。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的加热装置在上述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垫圈具有位于流路中的壁部以及在上述壁部处开口的通路部。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的加热装置在上述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垫圈利用形成在壁部的通路部的开口尺寸和/或形状,来将筐体内容易使空气滞留的部位的流路缩窄。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的加热装置在上述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垫圈具有缺口部,该缺口部突出形成在位于流路上部的通路部的上部。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的加热装置在技术方案2至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垫圈利用形成在壁部的通路部的开口尺寸和/或形状,来将筐体内不容易使热介质发生流动的部位的流路扩宽。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的加热装置在技术方案2至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形成在垫圈的壁部的通路部的开口尺寸和/或形状设定在流路中的热介质的压力损失的容许范围内。技术方案7的专利技术的加热装置在上述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发热体架设配置在遍布在两个筐体部之间,发热体贯穿形成在垫圈的壁部的通路部。技术方案8的专利技术的加热装置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发热体分别配置在各筐体部,垫圈位于各发热体之间。技术方案9的专利技术的加热装置在上述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是,热介质是在车辆制热用水回路内循环的防冻液。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加热装置由筐体和发热体构成,其中,上述筐体在内部形成有供热介质流动的流路,上述发热体配置在上述筐体内的流路中,并对热介质进行加热,在上述加热装置中,筐体包括:第一筐体部及第二筐体部,上述第一筐体部及第二筐体部各自的至少一面开口,且以各开口彼此对接的状态连接;以及,板状的垫圈,上述垫圈夹设在上述第一筐体部与第二筐体部的对接部分中,并将两个筐体部间密封,上述垫圈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流路中,并对该流路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控制,因此,不需要在筐体内设置特别的分隔件或是对发热体实施特别的加工,利用将第一筐体部与第二筐体部之间密封的垫圈就能控制在筐体内流动的热介质的流动。这样,能够利用将各筐体部间密封的垫圈对热介质的流动进行控制,因此,在能够减少部件数以及降低成本的同时,能有效地进行发热体与热介质的热交换。在这种情况下,若例如像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那样在垫圈上设置位于流路中的壁部以及在该壁部处开口的通路部,以及例如像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那样利用形成在垫圈的壁部的通路部的开口尺寸和/或形状,来将筐体内容易使空气滞留的部位的流路缩窄,则能使筐体内的容易使空气滞留的部位的热介质的流速加快,从而将想要滞留在流路内的空气顺利地冲走。藉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或抑制筐体内的流路中产生空气的滞留。在此,流路的上部是不容易使热介质发生流动的部位,也是空气容易发生滞留的部位。如上所述,当为了将空气推出而将该部分的流路缩窄时,热介质更加难以流动,但若像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那样在位于流路的上部的通路部的上部突出形成缺口部,则能使热介质容易经过该流路的上部,从而使不容易与发热体进行热交换的部位减少。此外,缺口部也具有降低热介质的压力损失的效果。另外,若例如像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那样利用形成在垫圈的壁部的通路部的开口尺寸和/或形状,来将筐体内不容易使热介质发生流动的部位的流路扩宽,则能够在筐体内使热介质在不容易发生流动的部位易于流动,并使热介质的流量均匀化,从而能高效地利用发热体对热介质进行加热,也能避免发热体的异常的温度上升。此时,若像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那样将形成在垫圈的壁部的通路部的开口尺寸和/或形状设定在流路中的热介质的压力损失的容许范围内,则还能防止为了进行热介质的流动的控制而使筐体内的热介质的压力损失过度增大这样的不良情况。在此,在像技术方案7的专利技术那样将发热体架设配置在两个筐体部间的情况下,通过使发热体贯穿形成在垫圈的壁部的通路部,从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加热装置,由筐体和发热体构成,其中,所述筐体在内部形成有供热介质流动的流路,所述发热体配置在所述筐体内的流路中,并对所述热介质进行加热,其特征在于,所述筐体包括:第一筐体部及第二筐体部,所述第一筐体部及第二筐体部各自的至少一面开口,且以各开口彼此对接的状态连接;以及板状的垫圈,所述垫圈夹设在所述第一筐体部与第二筐体部的对接部分中,并将两个筐体部间密封,所述垫圈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流路中,并对所述流路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控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7.18 JP 2012-1594501.一种加热装置,由筐体和发热体构成,其中,所述筐体在内部形成
有供热介质流动的流路,所述发热体配置在所述筐体内的流路中,并对所
述热介质进行加热,其特征在于,
所述筐体包括:
第一筐体部及第二筐体部,所述第一筐体部及第二筐体部各自的至少
一面开口,且以各开口彼此对接的状态连接;以及
板状的垫圈,所述垫圈夹设在所述第一筐体部与第二筐体部的对接部
分中,并将两个筐体部间密封,
所述垫圈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流路中,并对所述流路中的热介质的
流动进行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垫圈具有位于所述流路中的壁部以及在所述壁部处开口的通路
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垫圈利用形成在所述壁部的通路部的开口尺寸和/或形状,来将所
述筐体内容易使空气滞留的部位的流路缩窄。
4.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酒井祐典横山裕之田上真二
申请(专利权)人: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