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模块及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67423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9 01:08
一种触控显示模块,适于组装在电子装置的背盖上。电子装置包括第一机体及可动地枢设于第一机体上的第二机体。第二机体包括背盖及触控显示模块。触控显示模块包括框架、显示单元及触控单元。框架具有第一承载面及第二承载面。显示单元承载于第二承载面上。触控单元承载于第一承载面上并胶合于显示单元及第一承载面。显示单元夹置于第二承载面与触控单元之间。另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的触控显示模块的电子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显示模块及电子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显示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触控显示模块。
技术介绍
随着信息技术、无线行动通讯和信息家电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为了达到携带更便利、体积更轻巧化以及操作更人性化的目的,许多信息产品已由传统的键盘或鼠标等输入装置,转变为使用触控装置作为输入装置。触控面板因具有操作界面人性化的优点,目前已广泛地被应用在各式电子产品中,特别是行动电子产品,如手机或平板计算机等。以感测原理来区分,触控面板可分为电阻式、电容式以及光学式。其中,以电容式触控面板的感测效果较佳,而成为现今触控面板的主流。 —般来说,触控显示模块主要包括一显示单元以及一触控单元。显示单元被固定于一框架中,且框架包覆显示单元的外围。触控单元常通过双面胶等具有黏性的材料贴附固定于显示单元上以构成一触控显示模块,然后再将触控显示模块固定于机壳上。然而,组装过程的繁杂容易增加组装公差,并且造成组装偏移等缺陷。 中国台湾专利技术专利公开第201037396号揭露一种触控式显示装置,利用一种两件式的框架以将显示单元及触控单元分别固定。其中,框架的内框固定显示模块,且框架的外框固定触控单元。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显示模块,能够减少显示单元与触控单元的组装公差,以降低组装偏移量。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具有上述的触控显示模块,能够减少显示单元与触控单元的组装公差,以降低组装偏移量。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触控显示模块,适于组装在电子装置的背盖上。电子装置包括第一机体及可动地枢设于第一机体上的第二机体。第二机体包括背盖及触控显示模块。触控显示模块包括框架、显示单元及触控单元。框架具有第一承载面及第二承载面且设置于背盖上。显示单元承载于第二承载面上。触控单元承载于第一承载面上并胶合于显示单元及第一承载面。显示单元夹置于第二承载面与触控单元之间。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框架包括第一承载部及第二承载部。第一承载部具有容置槽,第一承载面位于第一承载部上,显示单元位于容置槽内。第二承载部连接于第一承载部且位于容置槽内。第二承载面位于第二承载部上。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承载部包括开口。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框架更包括补强肋及固定部。补强肋设置于第一承载部相对于第一承载面的一侧。固定部设置于第一承载部的至少一侧面上。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固定部更包括框架卡合部及锁附部。框架卡合部延伸自第一承载部的至少一侧面。框架卡合部适于与背盖的背盖卡合部相卡扣。锁附部延伸自第一承载部的至少一侧面。触控显示模块适于通过锁附部被锁附于背盖上。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模块更包括第一黏胶层,设置于触控单元上。触控单元通过第一黏胶层与第一承载面及显示单元黏贴。 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显示单元包括显示面板及背光模块。显示面板胶合于触控单元。背光模块组装于显示面板且被承载于第二承载面上。 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电子装置,其触控显示模块的显示单元及触控单元能够通过一框架一起被固定。显示单元承载于框架的第二承载面。触控单元承载于第一承载面,且触控单元与显示单元及第一承载面相互胶合,使得本专利技术的触控显示模块能够在组装过程中,减少公差的累积,以降低组装偏移量。 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1B为图1A的触控显示模块沿线A-A的部分剖视图。 图1C为图1B的虚线区域在移除前框后的局部放大图。 图2A为图1A的触控显示模块设置于背盖的示意图。 图2B为图2A的虚线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3A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3B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3C为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20、30、50:电子装置 12:第一机体 12a:键盘 14:第二机体 14a:背盖 14a-1:背盖卡合部 14a_2:背盖锁附部 15:铰炼 16b:装饰片 100、100a、10bUOOc:触控显示模块 110、110a、110b、110c:框架 lll、llla:第一承载部 111-1:容置槽 111-2:侧面 112、112a、112c:第一承载面 113:第二承载部 113-1:开口 114、114a、114c:第二承载面 115:补强肋 116:固定部 116-1:框架卡合部 116-2:锁附部 117、117b:延伸部 l20、l20c:显示单元 122c:显示面板 124c:背光模块 130:触控单元 140:第一黏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图1B为图1A的触控显示模块沿线A-A的部分剖视图。图1C为图1B的虚线区域在移除前框后的局部放大图。请参考图1A至图1C,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包括第一机体12及第二机体14。第二机体14可动地枢设于第一机体12上。第二机体14包括背盖14a及触控显示模块100。触控显示模块100设置于背盖14a上,包括框架110、显示单元120及触控单元130。框架110设置于背盖14a上且具有第一承载面112及第二承载面114。显示单元120承载于第二承载面114上。触控单元130承载于第一承载面112上并胶合于显示单元120及第一承载面112。显示单元120夹置于第二承载面114与触控单元130之间。 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的触控显示模块100,其框架110能够将显示单元120及触控单元130 —起固定。框架110的第二承载面114承载显示单元120,触控单元130被第一承载面112承载,且同时胶合于显示单元120及第一承载面112。在本实施例中显示单元120及触控单元130相互胶合且组装在同一框架110,使得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模块100能够在组装过程中,减少公差的累积,以降低组装偏移量。 在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模块100中,触控单元130胶合于显示单元120及第一承载面112。其胶合的方式例如是设置一第一黏胶层140,第一黏胶层140设置于触控单元130上,使得触控单元130通过第一黏胶层140与第一承载面112及显示单元120黏贴。 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框架110的结构设计,请继续参考图1C,框架110包括第一承载部111及第二承载部113。第一承载部111具有一容置槽111-1,第一承载面112位于第一承载部111上,显示单元120位于容置槽111-1内,并且被第一承载部111环绕。第二承载部113连接于第一承载部111且位于容置槽111-1内。第二承载面114位于第二承载部113上,且当触控显示模块100组装于背盖14a时,第二承载部113抵接于背盖14a。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承载部113包括一开口 113-1,第二承载部113迭置于显示单元120与背盖14a之间,将开口 113-1构成一缓冲空间。当电子装置10的背盖14a遭受外力时,缓冲空间能够吸收外在的冲击,避免外力直接影响触控显示装置100。 图2A为图1A的触控显示模块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显示模块,适于组装在一电子装置的一背盖上,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显示模块包括:一框架,具有一第一承载面及一第二承载面;一显示单元,承载于该第二承载面上;以及一触控单元,承载于该第一承载面上并胶合于该显示单元及该第一承载面,其中该显示单元夹置于该第二承载面与该触控单元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9.06 TW 1021322581.一种触控显示模块,适于组装在一电子装置的一背盖上,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显示模块包括: 一框架,具有一第一承载面及一第二承载面; 一显示单元,承载于该第二承载面上;以及 一触控单元,承载于该第一承载面上并胶合于该显示单元及该第一承载面,其中该显示单元夹置于该第二承载面与该触控单元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框架包括: 一第一承载部,具有一容置槽,其中该第一承载面位于该第一承载部上,该显示单元位于该容置槽内;以及 一第二承载部,连接于该第一承载部且位于该容置槽内,其中该第二承载面位于该第二承载部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承载部包括一开口,该第二承载部迭置于该显示单元与该背盖之间,将该开口构成一缓冲空间。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框架更包括: 多个补强肋,设置于该第一承载部相对于该第一承载面的一侧;以及 多个固定部,设置于该第一承载部的至少一侧面上。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些固定部更包括: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萧俊宇黄森泰邓咏弘
申请(专利权)人: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