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设备用分隔件、层叠体及多孔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66680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9 0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与电极的密合性优异的分隔件、进而处理性也优异的蓄电设备用分隔件。其具有:聚烯烃微多孔膜、和覆盖该聚烯烃微多孔膜的至少一侧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前述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为如下的层:包含前述热塑性聚合物的部分与不包含前热塑性聚合物的部分以海岛状存在于前述聚烯烃微多孔膜上,前述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中所包含的热塑性聚合物具有至少2个玻璃化转变温度,前述玻璃化转变温度中的至少一个存在于小于20℃的区域,前述玻璃化转变温度中的至少一个存在于20℃以上的区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蓄电设备用分隔件、层叠体及多孔膜
技术介绍
近年来,以锂离子电池为中心的非水电解液电池的开发活跃地展开。通常,非水电解液电池中,微多孔膜(分隔件)设置于正负极之间。这样的分隔件具有防止正负极间的直接接触,使微多孔中所保持的电解液通过,从而使离子透过的功能。为了提高非水电解液电池的循环特性、安全性,对于分隔件的改良进行了研究。例如,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为了提供放电特性、安全性优异的二次电池,在多孔膜上涂布反应性聚合物,进行干燥,由此制成担载粘接剂的多孔薄膜。另外,近年来,伴随着轻便机器的小型化、薄型化,对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等蓄电设备也要求小型化、薄型化。另外,为了能够长时间携带,通过提高体积能量密度而谋求高容量化。此处,作为分隔件,除了一直以来追求的在进行了异常加热的情况下迅速地停止电池反应的特性(熔丝特性)、即便在高温下也能够维持形状防止正极物质与负极物质直接反应的危险的事态的性能(短路特性)等涉及安全性的性能之外,从充放电电流的均匀化、抑制锂枝晶的观点出发,还追求与电极的密合性的提高。由于通过使分隔件与电池电极的密接性良好从而不易引起充放电电流的不均匀化、另外锂枝晶难以析出,结果能够延长充放电循环寿命。作为这样的事情的基础的使分隔件具有粘接性的尝试,试着在聚烯烃微多孔膜上涂布粘接性的聚合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5927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5450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专利文献1的分隔件存在如下问题:反应性聚合物与多孔膜的密合性不充分,因此,与电极的粘接不充分。另外,如果要提高反应性聚合物与多孔膜的密合性而降低反应性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情况下,存在分隔件的最表面发粘,结果处理性降低等问题点。另外,从卷绕电池时的处理性、粘接性、锂离子透过性的观点出发,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微多孔膜均还有改善的余地。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与电极的密合性优异的分隔件、进而处理性也优异的蓄电设备用分隔件。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是鉴于上述问题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卷绕时的处理性和作为蓄电设备用分隔件时的蓄电设备的倍率特性优异的多孔膜、由该多孔膜制成的蓄电设备用分隔件、和使用了该分隔件的蓄电设备。进而,目的在于提供:热塑性聚合物与聚烯烃微多孔膜的粘接性和透过性均优异的多孔膜、由该多孔膜制成的蓄电设备用分隔件和使用了该分隔件的蓄电设备。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人等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进行深入研究的结果发现,通过对聚烯烃微多孔膜的至少单面的至少一部分配合具有特定热特性的热塑性聚合物,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即,本专利技术如下。〔1〕一种蓄电设备用分隔件,其具有:聚烯烃微多孔膜、和覆盖该聚烯烃微多孔膜的至少一侧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前述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为如下的层:包含前述热塑性聚合物的部分与不包含前热塑性聚合物的部分以海岛状存在于前述聚烯烃微多孔膜上,前述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中所包含的热塑性聚合物具有至少2个玻璃化转变温度,前述玻璃化转变温度中的至少一个存在于小于20℃的区域,前述玻璃化转变温度中的至少一个存在于20℃以上的区域。〔2〕根据前项〔1〕或〔2〕所述的蓄电设备用分隔件,其特征在于,在前述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中,在前述蓄电设备用分隔件的最表面侧存在有具有20℃以上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热塑性树脂,并且在前述聚烯烃微多孔膜与前述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的界面侧存在有具有小于20℃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热塑性树脂。〔3〕根据前项〔1〕或〔2〕所述的蓄电设备用分隔件,其特征在于,对于存在有前述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的、前述蓄电设备用分隔件的最表面重叠铝箔,在温度25℃、压力5MPa下进行3分钟加压后的剥离强度为8gf/cm以下。〔4〕根据前项〔1〕~〔3〕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设备用分隔件,其特征在于,对于存在有前述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的、前述蓄电设备用分隔件的最表面重叠铝箔,在温度80℃、压力10MPa下进行3分钟加压后的剥离强度为30gf/cm以上。〔5〕根据前项〔1〕~〔4〕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设备用分隔件,其特征在于,前述聚烯烃微多孔膜与前述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的90°剥离强度为6gf/mm以上。〔6〕根据前项〔1〕~〔5〕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设备用分隔件,其特征在于,前述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中,存在于前述蓄电设备用分隔件的最表面的热塑性聚合物的至少一部分为粒状热塑性聚合物。〔7〕根据前项〔6〕所述的蓄电设备用分隔件,其特征在于,前述粒状热塑性聚合物的平均粒径为0.01μm~0.4μm。〔8〕根据前项〔1〕~〔7〕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设备用分隔件,其特征在于,相对于前述聚烯烃微多孔膜的总面积100%,前述被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覆盖的聚烯烃微多孔膜的面积比例为95%以下。〔9〕根据前项〔1〕~〔8〕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设备用分隔件,其特征在于,相对于前述聚烯烃微多孔膜的总面积100%,前述被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覆盖的聚烯烃微多孔膜的面积比例为50%以下。〔10〕一种层叠体,其由前项〔1〕~〔9〕所述的蓄电设备用分隔件与电极层叠而成。〔11〕一种多孔膜,其具有:聚烯烃微多孔膜、和覆盖该聚烯烃微多孔膜的至少一侧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前述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所包含的热塑性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0℃以上且40℃以下,并且,前述热塑性聚合物相对于电解液的溶胀度为5倍以下。〔12〕根据前项〔11〕所述的多孔膜,其特征在于,前述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的平均厚度为1.5μm以下。〔13〕根据前项〔11〕或〔12〕所述的多孔膜,其特征在于,相对于前述聚烯烃微多孔膜的总面积100%,被前述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覆盖的聚烯烃微多孔膜的面积比例为70%以下。〔14〕根据前项〔11〕~〔13〕的任一项所述的多孔膜,其特征在于,前述热塑性聚合物的凝胶率为90%以上。〔15〕根据前项〔11〕~〔14〕的任一项所述的多孔膜,其特征在于,前述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为如下的层:包含前述热塑性聚合物的部分与不包含前热塑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电设备用分隔件,其具有:聚烯烃微多孔膜、和覆盖该聚烯烃微多孔膜的至少一侧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所述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为如下的层:包含所述热塑性聚合物的部分与不包含所述热塑性聚合物的部分以海岛状存在于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膜上,所述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中所包含的热塑性聚合物具有至少2个玻璃化转变温度,所述玻璃化转变温度中的至少一个存在于小于20℃的区域,所述玻璃化转变温度中的至少一个存在于20℃以上的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7.26 JP 2012-166179;2012.10.24 JP 2012-234851.一种蓄电设备用分隔件,其具有:聚烯烃微多孔膜、和覆盖该聚烯烃
微多孔膜的至少一侧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
所述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为如下的层:包含所述热塑性聚合物的部分与
不包含所述热塑性聚合物的部分以海岛状存在于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膜上,
所述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中所包含的热塑性聚合物具有至少2个玻璃化
转变温度,
所述玻璃化转变温度中的至少一个存在于小于20℃的区域,
所述玻璃化转变温度中的至少一个存在于20℃以上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设备用分隔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中,
在所述蓄电设备用分隔件的最表面侧存在有具有20℃以上的玻璃化转
变温度的热塑性树脂,并且
在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膜与所述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的界面侧存在有具
有小于20℃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热塑性树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设备用分隔件,其特征在于,对于存在
有所述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的、所述蓄电设备用分隔件的最表面重叠铝箔,
在温度25℃、压力5MPa下进行3分钟加压后的剥离强度为8gf/c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设备用分隔件,其特征在于,
对于存在有所述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的、所述蓄电设备用分隔件的最表面重
叠铝箔,在温度80℃、压力10MPa下进行3分钟加压后的剥离强度为10gf/cm
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设备用分隔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膜与所述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的90°剥离强度为6gf/mm
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设备用分隔件,其特征在于,

\t所述热塑性聚合物覆盖层中,存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泽博饴山圭太郎首藤乔
申请(专利权)人:旭化成电子材料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