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160500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18 16: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防粘连组织修复膜的一侧表面层为蓬松纤维层(A),另一侧表面层为防粘连层(B);所述蓬松纤维层(A)由直径为10nm~100μm的纤维丝交织而成,具有多孔状结构,其蓬松度为200~2000cm3/g,其柔软度为50~500毫牛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物医用
的修复膜片,特别涉及一种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组织器官修复是一个世界性医学难题。现代外科手术中,常需要对组织和器官进行修复,如疝气修复、女性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修复、硬脑/脊膜缺损修复、神经导管缺损修复、血管的修复、韧带修复、骨缺损修复等等。现有的组织修复用纤维膜中,应用最广的产品是编制网片。但该类产品表面粗糙、质地较硬、生物相容性差、易产生异物感和疼痛、引起常见侵蚀和感染等并发症;并且该类材料引发的免疫排斥反应较强,存在较多的手术后遗症;其与内脏、器官直接接触时,易造成损伤,可引起较严重的粘连、引发严重的异物和免疫反应,需要二次手术取出,给病人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提出使用静电纺丝代替传统的编织方法来制备外科生物修补片。静电纺丝是一种制备聚合物超细纤维简单而有效的加工方法,由于其制备出来的超细纤维可达到纳米级,纳米仿生支架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模拟天然细胞外基质结构,给细胞的生长和攀爬提供较适合的微环境。目前这一特性使静电纺丝方法制备的纳米纤维膜材料特别适用于生物医用领域。但是,目前研究的电纺膜中,大部分会出现细胞难以向其内长入或长入慢的不足,而且电纺膜的力学强度较差且不够柔软,在临床上只能用于力学强度和舒适度要求较低的部位,如皮肤等。此外,目前的修复膜在手术后无法有效的防止修复后的组织与周围组织粘连。临床上几乎所有手术都涉及到组织之间防粘连和局部抗炎症问题。在人体腹部、心血管、脊柱、骨关节、腿部、妇科盆腔等外科手术后发生的组织粘连不但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术后粘连可以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腹部、盆腔等均可引起粘连性肠梗阻,甲状腺手术后引起喉返神经损伤,心脏与胸廓的粘连还需再做一次开胸术以及因盆腔组织粘连而导致的女性不育症,而且也是再次手术时并发症明显增高的最主要原因。90%的患者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产生,60%的患者需要采取一定的防粘连措施。到目前为止,已经尝试过的多种防粘连材料,大体可划分为三代。第一代材料是人体不可降解的机械屏障材料,如金属片、丝绸、橡胶片、聚四氟乙烯等;第二代材料是人体难以吸收的屏障材料,如矿物油、右旋糖配、甲壳素等;第三代材料是人体易于吸收的生物材料,如透明质酸、几丁糖、聚乳酸等。其中,第一、二代材料因存在一些不能降解吸收、对组织有刺激、易引起感染等缺陷逐渐被市场淘汰。第三代的可生物降解吸收材料在国内己有产品上市,其中有防粘连膜、防粘连液体、防粘连凝胶等,对防止术后粘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防粘连液体流动性强,不能很好的起到物理屏障的作用,体内可随体位及引流而使创面部位浓度下降,削弱了抗粘连的效果。防粘连凝胶相对而言不易流动,但在手术过程中很难实现其涂覆均匀,薄的地方可能出现防粘连效果较差。而防粘膜的隔离作用是更佳。近来,用可吸收的物理隔离体来防止手术创面粘连有良好效果。但是由于防粘连膜的力学强度比较差,不能用于受力部位,如肌腱、韧带、疝气等。为了同时起到良好的修复和防粘连效果,理想的防粘连组织修复膜需具备以下主要性能:①便于细胞黏附、爬行和生长,实现组织再生;②防止修复后的组织与周围组织粘连;③能维持相应组织的生物力学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其不仅具有良好的力学强度,能够为完全修复前提供足够的力学支撑,还且有利于细胞和组织的快速粘附和增殖、引导细胞分化,有利于组织之间的紧密贴合,同时结合理想的膜片柔软度,能有效减少或避免侵蚀的发生,提高病人的舒适感;此外还能够有效防止修复后的组织与周围组织粘连。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者经研究发现,通过使组织修复用纤维膜的一侧表面层为具有特定的蓬松度的蓬松纤维层(A),另一侧表面层为防粘连层(B),可以实现上述目的,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粘连组织修复膜的一侧表面层为蓬松纤维层(A),另一侧表面层为防粘连层(B);所述蓬松纤维层(A)由直径为10nm~100μm的纤维丝交织而成,具有多孔状结构,其蓬松度为200~2000cm3/g。本专利技术的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其中所述蓬松纤维层(A)的柔软度为50~500毫牛顿。本专利技术的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其中所述蓬松纤维层(A)的平均孔径为50~500μm。本专利技术的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其中所述蓬松纤维层(A)的厚度为0.2~2mm,抗张强度为10~300N/cm。本专利技术的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其中所述蓬松纤维层(A)采用包括静电纺丝步骤的方法制得。本专利技术的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其中防粘连层(B)包含壳聚糖和/或羧甲基壳聚糖。本专利技术的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其中所述蓬松纤维层(A)的纤维材料为可降解材料、不可降解材料或其组合。本专利技术的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其中所述蓬松纤维层(A)的纤维材料选自由聚乳酸、聚已内酯、聚乙交酯、聚乙二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四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羟基丁酸戊酸酯、聚羟基丁酸己酸酯、聚磷酸酯、聚氨基甲酸酐、聚酯酰胺、聚乙烯醇、聚对二恶酮、聚氨酯类、聚碳酸酯、胶原蛋白、明胶、淀粉、纤维素、纤维蛋白、丝蛋白、弹力蛋白拟态的肽聚合物、海藻酸、硫酸软骨素,肝素,葡聚糖、褐藻酸组成的组中一个或多个。本专利技术的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其中在所述蓬松纤维层(A)和所述防粘连层(B)的中间存在中间层。本专利技术的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其中所述中间层包括编织层(C)或纤维层(D),或者编织层(C)和纤维层(D)的组合;其中优选所述纤维层(D)与所述防粘连层(B)相邻。本专利技术的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其中所述纤维层(D)由直径为10nm~100μm的纤维丝交织而成,具有多孔状结构,其蓬松度为200~2000cm3/g。本专利技术的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其中所述防粘连层(B)通过喷涂或超声波熔接方式与其他层结合。本专利技术的防粘连组织修复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粘连组织修复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制备蓬松纤维层(A)的步骤,和通过喷涂或超声波熔接方式将所述防粘连层(B)与其他层结合的步骤。本专利技术还涉及所述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在制备组织修复用制品中的应用。上述的应用中,所述组织修复用制品为疝气修复补片、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修复系统、人工肩袖、硬脑膜修复补片、脊膜修复补片、人工皮肤、心包膜补片、人工血管、人工神经导管、人工牙膜、人工韧带、人工跟腱、骨修复产品。本专利技术还涉及所述的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制得的组织修复用制品。上述的组织修复用制品为疝气修复补片、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修复系统、人工肩袖、硬脑膜修复补片、脊膜修复补片、人工皮肤、心包膜补片、人工血管、人工神经导管、人工牙膜、人工韧带、人工跟腱、骨修复产品。专利技术的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具有大比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粘附和增殖,而且纤维的表面拓扑结构也有利于引导细胞分化;(2)本专利技术的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具有多孔蓬松结构,比普通电纺膜结构更有利于纤维细胞迅速长入,起到加强和固定的作用,达到快速理想修复效果;(3)本专利技术的防粘连组织修复膜质地轻、柔软,更利于与组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粘连组织修复膜的一侧表面层为蓬松纤维层(A),另一侧表面层为防粘连层(B);所述蓬松纤维层(A)由直径为10nm~100μm的纤维丝交织而成,具有多孔状结构,其蓬松度为200~2000cm3/g。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粘连组织修复膜的一侧表面层为蓬松纤维层(A),另一侧表面层为防粘连层(B);所述蓬松纤维层(A)由直径为10nm~100μm的纤维丝交织而成,具有多孔状结构,其蓬松度为200~2000cm3/g,其中:蓬松度B=表观厚度T0/面密度ω×103,其中,蓬松度以cm3/g表示,表观厚度以mm表示,面密度以g/m2表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其中所述蓬松纤维层(A)的柔软度为50~500毫牛顿,其中所述柔软度是指根据GB/T8942-2002中方法测试出来的膜片抗弯曲力和膜片与缝隙处摩擦力的最大矢量之和,以毫牛顿表示。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其中所述蓬松纤维层(A)的平均孔径为50~500μm。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其中所述蓬松纤维层(A)的厚度为0.2~2mm,抗张强度为10~300N/cm。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其中所述蓬松纤维层(A)采用包括静电纺丝步骤的方法制得。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其中防粘连层(B)包含壳聚糖和/或羧甲基壳聚糖。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其中所述蓬松纤维层(A)的纤维材料为可降解材料、不可降解材料或其组合。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粘连组织修复膜,其中所述蓬松纤维层(A)的纤维材料选自由聚乳酸、聚已内酯、聚乙交酯、聚乙二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四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羟基丁酸戊酸酯、聚羟基丁酸己酸酯、聚磷酸酯、聚氨基甲酸酐、聚酯酰胺、聚乙烯醇、聚对二恶酮、聚氨酯类、聚碳酸酯、胶原蛋白、明胶、淀粉、纤维素、纤维蛋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泽跃詹泽丰徐弢袁玉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迈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