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行人保护装置的限力机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5426 阅读:2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用于行人保护装置的限力机构,该限力机构包括两个连接件,两个连接件之间为可打开连接,并且具有限程装置。两个连接件分别安装在汽车的发动机罩和车身上,这样当施加在发动机罩和车身之间的力达到限力机构的可打开连接的临界时,限力机构使得发动机罩和车身分离,从而行人保护气囊可以通过这个分离的缝隙展开。并且,所述限力机构有限制行程的限程装置,使得发动机罩和车身分离到一定程度后无法继续向外打开,从而避免了发动机罩打开过大对行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行人保护装置的限力机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限力机构,更具体是涉及一种用于行人保护装置的限力机构。
技术介绍
当行人被汽车前围(包括前保险杠)撞击后,行人翻向发动机罩,与前挡风玻璃、雨刮、发动机罩等硬物发生的碰撞称为二次碰撞。行人二次碰撞保护装置是防止汽车与行人发生二次碰撞的装置,行人气囊就是其中一种。目前有两种防止二次碰撞的行人气囊保护装置。第一种行人气囊是题为“用于保护行人的气囊装置”的专利技术(CN1500045A)中所公开的一种设置在汽车左右前立柱中一个前立柱的上部上的用于保护行人的气囊装置,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气囊本体。当碰撞发生时,气袋从两个前立柱展开,当行人撞向挡风玻璃时,气袋将部分挡风玻璃及雨刮等硬物覆盖,将人与这些硬物隔离来保护行人的生命安全。但是这种行人气囊并不能增加撞击时距发动机罩的缓冲距离,没有降低发动机罩的碰撞危险。此外,由于气袋从汽车的前立柱展开,展开后受外界空气阻力等因素影响,气袋展开方向不易控制,易向外展开而没有覆盖前挡风玻璃等位置。第二种行人气囊是题为“用于行人等的保护袋装置”的专利技术(CN1446718A)中所公开的一种设置在汽车的发动机罩内一小盒内的气囊装置。当碰撞发生时,气袋推开盒盖,在发动机罩上平铺展开,将发动机罩盖住,这样增大撞击的缓冲空间,起到了保护行人的作用。但是这种平铺式气囊,仅利用气袋的厚度对前挡风玻璃进行部分遮掩,保护效果并不好,并且-->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外界空气和阻力的作用会使平铺的气袋的位置发生错位,以至于不能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现有的包括行人气囊的汽车都不能同时很好地降低前挡风玻璃、发动机罩等对被撞行人的危险程度,并且气袋展开方向也不易控制。如果将上述两种具有行人气囊的汽车进行组合,即同时在前立柱以及发动机罩内安装气囊或加大后一种气袋的容积以求同时实现两种功能,则安装的位置会限制气囊使用以致难于控制气袋的展开形状和方向,并且所需气袋容积较大,对气源要求较高,组合难度较大。为此,本技术的申请人向中国专利局提出了名称为“一种包括行人保护装置的汽车”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该申请为本技术的同日申请。该汽车包括行人保护装置,所述行人保护装置包括控制单元、气源和气袋,所述控制单元与气源电连接,所述气源与气袋相通;其中,发动机罩靠近前挡风玻璃一侧与车身为可打开连接,所述气袋未展开时折叠安置在发动机罩内靠近前挡风玻璃一侧,展开时气袋平铺在前挡风玻璃上,并且展开的气袋的一部分位于打开的发动机罩下并且对发动机罩形成支撑。其中,所述发动机罩靠近前挡风玻璃一侧与车身为可打开连接,这样当发生碰撞时气袋可以从打开的发动机罩与车身之间的缝隙中展开。而所述可打开连接可以通过电控装置使其打开,但是打开过大的发动机罩可能造成对行人不必要的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防止发动机罩打开过大的用于行人保护装置的限力机构。本技术所提供的用于行人保护装置的限力机构包括两个连接件,两个连接件之间为可打开连接,并且具有限程装置。本技术所提供的限力机构的两个连接件分别安装在汽车的发动机-->罩和车身上,这样当施加在发动机罩和车身之间的力达到限力机构的可打开连接的临界时,限力机构使得发动机罩和车身分离,从而行人保护气囊可以通过这个分离的缝隙展开。并且,所述限力机构有限制行程的限程装置,使得发动机罩和车身分离到一定程度后无法继续向外打开,从而避免了发动机罩打开过大对行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附图说明图1是依照本技术所述的限力机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限力机构打开时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限力机构部件分离示意图;图4是依照本技术所述的限力机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的限力机构的部件分离示意图;图6是图4所示的限力机构的卡扣式滑轨的示意图;图7是图4所示的限力机构的薄壁式滑轨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本技术所提供的用于行人保护装置的限力机构包括两个连接件,两个连接件之间为可打开连接,并且具有限程装置。所述限力机构的两个连接件之间的可打开连接可以为卡扣连接、滑杆连接等连接方式。如图1、2、3所示,为依据本技术所述限力机构的第一实施例,该实施例中所述两个连接件之间为卡扣式连接。所述限力机构的两个连接件为咬合装置1和连杆2,咬合装置1和连杆2的连接为卡扣咬合连接,所述限程装置为一绳索(未图示),两端分别与咬合装置1和连杆2固定连接。优选情况下,所述咬合装置1一端为卡扣3,所述连杆2一端为卡轴4,-->卡扣3与卡轴4咬合连接。所述卡扣3与卡轴4咬合连接的咬合面为楔形,这样可以保证在打开方向上卡扣3和卡轴4不会发生刮蹭。所述绳索的两端分别与咬合装置1和连杆2的固定连接可以选用本领域人员公知的连接方式,例如,如图3所示,绳索一端固定于卡轴4的固定轴5上,另一端固定于咬合装置1的固定孔6上,所述绳索折叠置于咬合装置1内部的孔7内。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卡扣式限力机构,安装时可以将咬合装置1与汽车的发动机罩连接,连杆2与车身连接。这样,如图1所示,当发动机罩正常关闭时,卡轴4与咬合装置1的卡扣3卡扣咬合,保证了轴向的支撑力,由于卡轴4与卡扣3的咬合面为楔形,起限位及支撑作用。如图2所示,当行人保护气囊展开时对发动机罩产生的推力达到某一范围时,卡扣3不足以咬合卡轴4,以致卡扣3变形,卡轴4脱离卡扣3,发动机罩打开。发动机罩打开时,所述楔形面保证在打开方向上其端面不会影响发动机罩继续打开。并且,通过所述绳索使发动机罩不能无限制的打开,对发动机罩打开行程起到限制作用。如图4、5所示,为依据本技术所述限力机构的第二实施例,其中,该实施例中所述两个连接件之间为滑杆式连接。所述限力机构的两个连接件为滑杆8和滑动轴9,所述滑杆8上包括滑轨10,滑动轴9与滑轨10滑动配合,限程装置为滑轨10。为了使滑杆8具有一定强度并且有可以恢复原状的弹性,所以所述滑杆8选用弹性树脂或金属,可根据具体情况具体选定弹性参数。所述限力机构还包括固定头11,滑杆8的一端与固定头11转动连接。所述限力机构还包括限位孔12和定位轴13,所述限位孔12位于所述滑杆8的另一端,所述定位轴13贯穿限位孔12。所述限位孔12优选具有一个开口,口径小于定位轴13的轴径,这样当-->气袋对发动机罩的推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定位轴13可以从限位孔12的开口中脱离,从而滑杆8的一端与发动机罩断开连接,发动机罩可以打开更大距离。所述限力机构还可以包括小滑轨14,位于滑杆8具有限位孔12的一端并与限位孔12连通。这样当滑杆8的该端与发动机罩脱离时,由于所述小滑轨14,所以在发动机罩打开过程的前期可以起到导向和缓冲的作用。所述滑轨10优选靠近固定头11一端的内径大于靠近限位孔12一端的内径,且靠近限位孔12一端的内径小于滑动轴9的轴径。从而当发动机罩打开时,滑动轴9在滑轨10内由一端向另一端滑动时,速度会越来越慢,最终停止从而逐渐减小发动机罩被气袋顶开的冲击力,起到一定缓冲作用。所述限力机构还包括孔15,位于滑杆8上的固定头11和滑轨10之间,滑动轴9穿过孔15,如图6所示,所述孔15与滑轨10之间具有口径小于滑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行人保护装置的限力机构,其特征是,该限力机构包括两个连接件,两个连接件之间为可打开连接,并且具有限程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行人保护装置的限力机构,其特征是,该限力机构包括两个连接件,两个连接件之间为可打开连接,并且具有限程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行人保护装置的限力机构,其特征是,所述两个连接件为咬合装置(1)和连杆(2),咬合装置(1)和连杆(2)的连接为卡扣咬合连接,所述限程装置为一绳索,两端分别与咬合装置(1)和连杆(2)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行人保护装置的限力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咬合装置(1)一端为卡扣(3),所述连杆(2)一端为卡轴(4),卡扣(3)与卡轴(4)咬合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行人保护装置的限力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卡扣(3)与卡轴(4)咬合连接的咬合面为楔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行人保护装置的限力机构,其特征是,所述两个连接件为滑杆(8)和滑动轴(9),所述滑杆(8)上包括滑轨(10),滑动轴(9)与滑轨(10)滑动配合,限程装置为滑轨(10)。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行人保护装置的限力机构,其特征是,所述限力机构还包括固定头(11),滑杆(8)的一端与固定头(11)转动连接。7.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奚兴超温俊朱斌邹财松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