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凌建军专利>正文

机动车吸能耗能式防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4259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机动车吸能耗能式防撞新装置包括前防撞总成,后防撞总成,车架总成,前液压缓冲总成,后液压缓冲总成,中央液压耗能释放总成,撞击传递弹性缓冲总成,摩擦副耗能总成,吸能管;利用吸能管和弹簧吸能、利用喷嘴和摩擦副耗能,把正面撞击力先传到后横梁、后传到大梁、最后传到前横梁,可大大提高机动车正面防撞性能;也可把后面追尾撞击力先传到前横梁、后传到大梁,最后传到后横梁,同样也可大大提高机动车追尾防撞性能。(*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动车主动式安全防撞装置,特别涉及机动车吸能耗能式防撞装置
技术介绍
汽车自1886年问世以来,给人类带来生活上的方便和给物资运输带来便利的同时,却因道路交通事故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全世界死于汽车事故的累计人数已超过20世纪死于战争的人数,到2005年为止全球因车祸死亡人数累计超过3200万人,同时导致数亿人受伤或致残。目前全球正在行驶的汽车高达7.2亿辆,尽管广泛采用了安全带、安全气囊等安全技术,每年仍有70多万人死于车祸,1000~1500万人受伤或致残,全球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180亿美元。由于占人口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汽车总数在迅速增加,全世界每年死于汽车事故的总人数还将增加,预计到2010年全球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每年将达100万人,伤残人数超过1500万,全球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超过7000亿美元。有时交通事故尽管发生了正面撞击或追尾,在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的保护下,没有人员伤亡,但将造成汽车受损,最轻微时也需要对汽车进行补漆,有时需要大修、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汽车报废,给车主和保险公司带来巨大损失,这是汽车保险费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原因。汽车交通事故在带来死亡、伤残的同时,还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许多不便,几乎所有的驾车人和乘车人都遇到过因交通事故导致交通瘫痪的局面,从而导致人们无法赶上飞机航班或火车,导致人们上班、开会及商务谈判迟到或耽误。汽车安全性时刻牵动着政府、企业、保险公司、驾车人、乘车人及家人的心,如何提高汽车安全性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重大科研课题。目前汽车最广泛采用的安全措施就是三点式安全带和安全气囊。交通事故统计数据表明在系好三点式安全带的情况下,有效保护率可达43%~49%;在仅使用安全气囊的情况下,有效保护率只有18%;在三点式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的双重保护作用下,可以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但仍不可避免出现人员伤亡。值得注意的是,安全气囊只有在正面撞击时才能打开,对于发生追尾这样的交通事故毫无保护作用。为了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一般小车把车前部和尾部作为塑性变形吸能耗能区,以最大限度地使车内人员所在的空间不变形,但有时仍不能保证车内人员的安全,另外这种方式不适合平头车。为此许多人对汽车防撞进行了大量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公开了数百件专利,例如ZL200320119672.1公开了保险杆前伸式汽车自动防撞安全装置;ZL00205037.4公开了储能式汽车防撞装置;ZL03248553.0公开了汽车头部防碰撞安全装置;ZL96233407.3公开了汽车防撞击减震机构;ZL02277281.2公开了追尾防撞装置;ZL90105824.6公开了汽车碰撞吸能减震保险杆。这些防撞措施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利用压缩弹簧吸能;利用液压油缸吸能;采用气囊或轮胎吸能;或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把这些方式进行组合。这些专利公开的防撞装置之所以不能得到推广和应用,其原因是存在以下问题1)只能吸能无法耗能,即不能把巨大的能量消耗或部分消耗掉,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汽车剧烈碰撞后可能出现反方向加速度而使车内人员遭受更大的伤害,甚至被抛出车外导致人员伤亡;2)几个同时受力的弹簧要么无法吸收巨大的能量,要么无法适应小碰撞;3)将液压减震装置和弹簧减震装置同时并联平行连接保险杆和汽车横梁或大梁,不能同时发挥作用,一般情况下弹簧减震装置根本无法发挥作用,其原因是液体的压缩性很小;4)不能把巨大的能量均匀分布到整个大梁上去,汽车容易发生撞击变形;5)任何撞击都会导致汽车受损,必将导致道路堵塞,致使车主和保险公司承受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动车吸能耗能式防撞装置,本技术克服了现有防撞装置只吸能而不耗能的缺陷,在吸能的同时再利用高压液流喷嘴和摩擦副来消耗或部分消耗能量,有效地防止或减缓了反方向的加速度;解决了现有防撞装置无法同时解决正面防撞和后面防追尾的缺陷,能采用同一系统即实现正面防撞又实现后面防追尾;克服了现有防撞装置液体弹性压缩系数过小和气体弹性压缩系数过大的问题,而是同时采用液压吸能和高压液流喷嘴耗能的方式,增加了液体弹性;克服了现有防撞装置多个弹簧同时发挥作用不能很好地适应轻微碰撞的缺陷,而采用各个弹簧逐渐参与吸能的方式,既能适应轻微碰撞,也能适应剧烈碰撞;克服了现有防撞装置不能把冲击力分布到整个车梁上的缺陷,能把正面撞击的冲击力首先传到后横梁,然后逐渐传到大梁上,在前横梁发生实质碰撞之前,整个车梁处于拉伸状态,能有效地降低对前横梁的冲击力;克服了现有防撞装置弹簧吸能和液压吸能同时使用时存在的弹簧无法发挥作用的问题。本技术还利用单流阀和弹簧实现了液压流体自动补充,利用液压弹簧顶杆实现了对摩擦副施加力的自动增加。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1)穿过前横梁和后横梁各安装有可以前后活动的活塞液压弹簧吸能装置,吸能管两端连接有弹簧及活塞,前后活塞的两端分别与活塞顶杆、压缩弹簧相连,前后活塞顶杆的末端都安装有防撞杆,吸能管一侧分布有多个弹簧受力挡板,还安装有用于增加摩擦力的弹簧液压顶杆,吸能管另外一侧安装有主动V形摩擦片,吸能管上部安装有高压管;2)吸能管采用高压管及单流阀与液压流体缓冲室连接,该液压流体缓冲室还安装有多个高压液流喷嘴;3)在前横梁和后横梁之间增加被动V形摩擦杆,被动V形摩擦杆的摩擦片与主动V形摩擦片之间直接接触;4)在前横梁和后横梁之间增加撞击传力杆,其两端与前后横梁连接,撞击传力杆上分布有多个弹簧受力挡板,挡板朝前面安装有正面撞击压缩弹簧,挡板朝后面安装有防追尾压缩弹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机动车吸能耗能式防撞装置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机动车吸能耗能式防撞装置图1中所示A-A面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机动车吸能耗能式防撞装置图1中所示B-B面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机动车吸能耗能式防撞装置图1中所示C-C面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机动车吸能耗能式防撞装置图1中所示的液压弹簧顶杆24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机动车吸能耗能式防撞装置图1中所示的液压流体缓冲室38侧视图;图7为本技术机动车吸能耗能式防撞装置第二实施方式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机动车吸能耗能式防撞装置第三实施方式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机动车吸能耗能式防撞装置第四实施方式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如下前横梁1、左大梁2、右大梁3、前加强梁4、后加强梁5、后横梁6、撞击传力杆7、右前软钢丝绳8、左前软钢丝绳9、前防撞杆10、前活塞顶杆11、前活塞12、前活塞缸13、前压缩弹簧14、被动V形摩擦杆15、主动V形摩擦片16、带过流孔的前弹簧支撑17、吸能管18、与吸能管18相连的弹簧挡板19、正面撞击压缩弹簧20、与撞击传力杆7相连的弹簧挡板21、追尾撞击压缩弹簧22、高压管23、后液压弹簧顶杆24、带过流孔的后弹簧支撑25、后压缩弹簧26、后活塞27、后活塞缸28、后活塞顶杆29、后防撞杆30、后正面撞击压缩弹簧31、左后软钢丝绳32、右后软钢丝绳33、后扶正环34、前液压弹簧顶杆35、前扶正环36、前追尾撞击压缩弹簧37、液压流体缓冲室38、单流阀39、回流管40、连接管41、喷嘴42、液压流体更换盖43。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技术机动车吸能耗能式防撞装置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动车吸能耗能式防撞新装置,其包括前防撞总成,后防撞总成,车架总成,前液压缓冲总成,后液压缓冲总成,中央液压耗能释放总成,吸能管(18);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液压缓冲总成和所述的后液压缓冲总成分别置于吸能管(18)的前、后端,所述的前液压缓冲总成的前活塞顶杆(11)穿过所述的车架总成的前横梁(1)与所述的前防撞总成的前防撞杆(10)相连;所述的后液压缓冲总成的后活塞顶杆(29)穿过所述的车架总成的后横梁(6)与所述的后防撞总成的后防撞杆(30)相连;所述的中央液压耗能释放总成包括高压管(23)、液压流体缓冲室(38)、单流阀(39)、回流管(40)、连接管(41)、喷嘴(42)、液压流体更换盖(43);该中央液压耗能释放总成置于车辆中央;所述的液压流体缓冲室(38)通过回流管(40)、高压管(23)与吸能管(18)相连,回流管(40)内设有单流阀(39);所述的释放吸能管(18)内高压流体的能量的喷嘴(42)通过连接管(41)与回流管(40)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凌建军黄鹂
申请(专利权)人:凌建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2[中国|湖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