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秦培德专利>正文

一种汽车防撞人自动保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3112 阅读:2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汽车防撞人自动保安装置,可在汽车因故撞人之前自动打开防护装置将行人撮起防止死伤恶果。其防护装置装于汽车前部,可替代保险杠,其可通过传动装置带动铰接在壳体上的转臂和折臂瞬时伸出,折臂前端的滚杠拉开一张可载人的斜拉网。驱动装置采用汽车起动机通过倒向齿轮箱带动防护装置正反运转,以实现其展开和收回动作。自动控制系统中有速度开关和红外探测器及其所控制的继电器,通过连锁反应来控制起动机的开停。(*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防撞人自动保安装置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安全防护装置。当前,汽车已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之一,但是随着人口的急骤增长,汽车数量的迅速增加和车速的不断提高,交通事故的频率也显著加大,其中汽车撞人事故又占据主要成份,这已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据报载,仅我国1996年就发生车祸近29万起,死伤人员近2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7.2亿元,多么令人吃惊!尽管有关部门不断加大交通管理力度,但交通事故仍是有增无减,说明光靠交通管制还不足以抑制车祸“曲线”的攀升,还必须在汽车本身的保安性能上多加探讨。据大量观察论证,汽车在中、高速行驶中一旦撞人是非死即伤,其中一部分是被直接撞死的,一部分是被撞出去摔死的,还有一些人是撞倒后被随之而来的车轮轧死或搓死的,总而言之一句话,只要被拦腰“撞”上就难免死伤。究其汽车撞人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驾驶人员精力不集中,违反交通规则、车辆故障、路面太滑及环境复杂等等。但是大多数驾驶人员开着“健康”的汽车,在完好的条件下正常行驶,遇到危险行人时也采取了紧急制动措施,然而撞人事故终究难于完全避免,根据日本、英国等外国科学家大量的模拟实验和测算,驾驶人员从看到突然发生的危险信号到采取紧急措施,有一个反应过程,汽车制动系统的正式生效还有一个滞后时间,加起来不少于0.5~1.3秒,由于汽车的巨大惯性力,刹车生效后车体还要继续“冲刺”一段距离,撞人事故就在这一时间发生了,例如车速若为80公里/小时,每秒车体即可行进22、2米,倘若驾驶员在1秒内完成了刹车动作,汽车已空走20余米,然后汽车再冲刺20米左右,撞人就难以避免了,因为突发危险信号都是在近距离才发生或才看见的。为了解决驾驶员反应速度不及时的问题,日本等国家的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遇到紧急情况车体自动刹车装置,它是在车前安装了红外探测器。汽车行进中,探测器发现危险距离内的人体目标,立即发出信号,控制电路立即给电磁铁充电采取自动刹车措施,这种探测器性能优良,可抗无线电干扰和小动物干扰,不管刮风下雨下雪下大雾,甚至是夜间光线很暗的条件下,均可准确无误地值勤,其探测距离为14~30米,对人体目标反应十分敏捷,从而减轻了驾驶人员的精神负担,也确实减少了事故的发生率。但问题是经常使汽车无故自动停车,影响车辆正常行驶,何况不同车型、载重量、天气情况和路面状况等-->都可影响到刹车效果和冲刺距离,所以安全系数很不稳定,造成实用性较差,难于推广。另外这种装置很容易被劫匪利用。因为只要劫匪站在路当中,车辆将被迫自动停车待抢。本技术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汽车防撞入自动保安装置,可在汽车中速、快速行驶中遇到突发危险行人时,自动采取保安措施,在撞到行人前打开防护装置,把即将被撞的人保护起来,防止死伤事故,同时又不增加驾驶人员的负担。这个装置包括防护装置、驱动装置和自动控制系统三个部分,下面分别加以描述,为了便于理解,可参照附图。A、防护装置装于汽车前部,可替代原汽车保险杠,其包括固定在汽车上具有槽形内腔的壳体2、盖在壳体上的护罩1、一端与护罩垂直铰接而另一端又铰接在壳体2的纵向槽D内的滑座11上并可沿槽滑动的一对支臂3、固定有转臂轴15并对称铰接在壳体2二端的一对转臂4、固定有折臂轴13并铰接于转臂4前端的折臂6,以转轴14铰接在折臂6前端的二个滚杠架9及以长轴27支承在其中间的可转动的滚杠7,滚杠架9内装有一套可驱动滚杠7绕长轴27转动的传动系统28,在滚杠7和护罩1之间连接有一张具有一定弹性的防护网8,不工作时该网可缠绕在滚杠7上并随转臂4和折臂6相对曲折后收回到壳体2腔内,转臂4内侧铰接有拉杆10,其另一端又铰接在滑座11上,转臂轴15的二端还固定有转臂链轮16和折臂前链轮12,折臂轴13上还固定有折臂后链轮5,链轮5和12之间以链条17反向连接,在壳体2中间部位对称支承着一对传动链轮22,其与转臂链轮16之间以链条20同向连接,壳体2中央支承有主链轮轴24,其二端分别固定有伞齿轮23,该二个伞齿轮又分别与固定在链轮22上的二个伞齿轮21相啮合;B、驱动装置,可装于汽车前端下部,其包括电磁操纵式汽车起动机34和与其连成一体的倒向齿轮箱,该齿轮箱由壳体35、轴40和41、啮合齿轮42和37,轴向错开并可分别与起动机34的输出齿轮44在左右二位置时相啮合的齿轮36和43组成,其中一轴端部固定有可以链条38与防护装置内主链轮轴24相连接的链轮39;C、自动控制系统包括一个与汽车转速表输入软轴相连接的速度开关K7、可装在汽车驾驶棚顶部的红外线探测器SMD、分别受K7和SMD控制的一次继电器J1和J3、分别受J1和J3控制的中间继电器J2和J4,其中SMD的电源极与J1-->常开点串接于汽车蓄电池上,在防护装置壳体2中部固定有常闭延时开关K1,其与J2常开点和起动机电磁铁线圈串接在电路上,其触头在不工作对受支臂3端部的压迫而断路,而工作时支臂3移开后延时闭合,在壳体2的一端固定有行程开关K2,其常闭点与起动机M、J4和J2的常开点串接于电路中,工作时当转臂4充分张开后可压迫K2触头使其断路,起动机M与自身的电磁铁起动开关V、n和J2常开点串接于电路中。汽车在人多路窄可视度差等行驶不便的道路上行车,驾驶员的精力相对集中,车速也不敢太快,这时的车体刹车性能也相对灵敏,一般不会出现重大撞人事故,所以本技术控制系统中的速度开关K7处于断路状态,即J1不闭合,全系统停止工作。一旦行车条件改善了,驾驶员就要提速,当车速达到调整值时,K7从软轴那里得到信息而闭合,于是J1闭合,使得J2和SMD也随之闭合,则控制系统进入警戒状态,但由于K1被支臂3压迫断路,其它V、n、J3和J4均为断路,所以起动机M并不工作,一旦SMD探测到前方一定距离内有危险行人,可能要出现事故,便发出信号使J3和J4连锁闭合,起动机M就立刻高速旋转(转速可达5000~8000r/min),其扭矩通过倒向齿轮箱中齿轮36、链轮39带动防护装置主链轮轴24正向转动,再通过伞齿轮23等传动转臂轴15正转和折臂轴13反转,于是转臂4和折臂6就像人的一副上肢那样向前伸出,滚杠7一边自由转动一边将防护网8展开,与此同时转臂4内侧铰接的拉杆10拉动了处于壳体2的D槽内的滑座11暨支臂3的一端由中部向二侧滑移,但支臂3的另一端与护罩1垂直铰接,所以护罩1被支臂3向上方举起,一方面让开了转臂4等机构的出腔空间,另一方面将护罩连接的防护网的后端抬高,形成一张扯紧的斜拉网,网的前端贴近地面向前冲去,由于起动机M转速高,动作十分敏捷,其输出齿轮44仅转3转左右就可将全部机构打开,需时0.02~0.03秒,若再加上机构运转滞后时间共需0.1秒,苦按车速80公里/小时计,自SMD侧获危险信号后仅行进2.5米的行程内即将防护装置自动充分打开做好救人准备。当然,这时驾驶员也本能地采取了紧急制动措施,尽管时间滞后,车体仍未停止前进,但速度已减慢,滚杠7上的弹性体碰到了人体脚下时,人体将不由自主地倒向具有一定弹性(即不伤人又不致将人弹出去)的斜拉网,被即时撮了起来随车体一并向前冲去,从而改变了“撞”人的概念,防止了死伤的恶果,即使受伤也不过擦皮之苦罢了。此时转臂4已压下K2使其断开,则起动机M已停止工作,而K1已被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防撞人自动保安装置,包括防护装置、驱动装置和自动控制系统三个部分,其特征在于:A、防护装置包括固定在汽车前部具有槽形内腔的壳体(2)、盖在壳体上的护罩(1)、一端与护罩(1)垂直铰接而另一端又铰接在壳体(2)的纵向槽(D)内的滑 座(11)上并可沿槽滑动的一对支臂(3)、固定有转臂轴(15)并对称铰接在壳体(2)二端的一对转臂(4)、固定有折臂轴(13)并铰接于转臂(4)前端的折臂(6),以转轴(14)铰接在折臂(6)前端的二个滚杠架(9)及以长轴(27)支承在其中间的可转动的滚杠(7),滚杠架(9)内装有一套可驱动滚杠(7)绕长轴(27)转动的传动系统(28),在滚杠(7)和护罩(1)之间连接有一张具有一定弹性的防护网(8),转臂(4)内侧铰接有拉杆(10),其另一端又铰接在滑座(11)上,转臂轴(15)的二端还固定有转臂链轮(16)和折臂前链轮(12),折臂轴(13)上还固定有折臂后链轮(5),链轮(5)和(12)之间以链条(17)反向连接,在壳体(2)中间部位对称支承着一对传动链轮(22),其与转臂链轮(16)之间以链条(20)同向连接,壳体(2)中央支承有主链轮轴(24),其二端分别固定有伞齿轮(23),该二个伞齿轮又分别与固定在链轮(22)上的二个伞齿轮(21)相啮合;B、驱动装置包括电磁操纵式汽车起动机(34)和与其连成一体的倒向齿轮箱,该齿轮箱由壳体(3 5)、轴(40)和(41)、啮合齿轮(42)和(37),轴向错开并可分别与起动机(34)的输出齿轮(44)在左右二位置时相啮合的齿轮(36)和(43)组成,其中一轴端部固定有可以链条(38)与防护装置内主链轮轴(24)相连接的链轮(39);C、自动控制系统包括一个与汽车转速表输入软轴相连接的速度开关(K7)、可装在汽车驾驶棚顶部的红外线探测器(SMD)、分别受(K7)和(SMD)控制的一次继电器(J1)和(J3)、分别受(J1)和(J3)控制的中间继电器(J2)和(J4) ,其中(SMD)的电源极与(J1)常开点串接于汽车蓄电池上,在防护装置壳体(2)中部固定有常闭延时开关(K1),其与(J2)常开点和起动机电磁铁线圈串接在电路中,其触头在不工作时受支臂(3)端部的压迫而断路,而工作时支臂(3)移开后延时闭合,在壳体(2)的一端固定有行程开关(K2),其常闭点与起动机(M)、(J4)和(J2)的常开点串接于电路中,工作时当转臂(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防撞人自动保安装置,包括防护装置、驱动装置和自动控制系统三个部分,其特征在于:A、防护装置包括固定在汽车前部具有槽形内腔的壳体(2)、盖在壳体上的护罩(1)、一端与护罩(1)垂直铰接而另一端又铰接在壳体(2)的纵向槽(D)内的滑座(11)上并可沿槽滑动的一对支臂(3)、固定有转臂轴(15)并对称铰接在壳体(2)二端的一对转臂(4)、固定有折臂轴(13)并铰接于转臂(4)前端的折臂(6),以转轴(14)铰接在折臂(6)前端的二个滚杠架(9)及以长轴(27)支承在其中间的可转动的滚杠(7),滚杠架(9)内装有一套可驱动滚杠(7)绕长轴(27)转动的传动系统(28),在滚杠(7)和护罩(1)之间连接有一张具有一定弹性的防护网(8),转臂(4)内侧铰接有拉杆(10),其另一端又铰接在滑座(11)上,转臂轴(15)的二端还固定有转臂链轮(16)和折臂前链轮(12),折臂轴(13)上还固定有折臂后链轮(5),链轮(5)和(12)之间以链条(17)反向连接,在壳体(2)中间部位对称支承着一对传动链轮(22),其与转臂链轮(16)之间以链条(20)同向连接,壳体(2)中央支承有主链轮轴(24),其二端分别固定有伞齿轮(23),该二个伞齿轮又分别与固定在链轮(22)上的二个伞齿轮(21)相啮合;B、驱动装置包括电磁操纵式汽车起动机(34)和与其连成一体的倒向齿轮箱,该齿轮箱由壳体(35)、轴(40)和(41)、啮合齿轮(42)和(37),轴向错开并可分别与起动机(34)的输出齿轮(44)在左右二位置时相啮合的齿轮(36)和(43)组成,其中一轴端部固定有可以链条(38)与防护装置内主链轮轴(24)相连接的链轮(39);C、自动控制系统包括一个与汽车转速表输入软轴相连接的速度开关(K7)、可装在汽车驾驶棚顶部的红外线探测器(SMD)、分别受(K7)和(SMD)控制的一次继电器(J1)和(J3)、分别受(J1)和(J3)控制的中间继电器(J2)和(J4),其中(SMD)的电源极与(J1)常开点串接于汽车蓄电池上,在防护装置壳体(2)中部固定有常闭延时开关(K1),其与(J2)常开点和起动机电磁铁线圈串接在电路中,其触头在不工作时受支臂(3)端部的压迫而断路,而工作时支臂(3)移开后延时闭合,在壳体(2)的一端固定有行程开关(K2),其常闭点与起动机(M)、(J4)和(J2)的常开点串接于电路中,工作时当转臂(4)充分张开后可压迫(K2)触头使其断路,起动机(M)与自身的电磁铁起动开关(Vn)和(J2)常开点串接于电路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保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滚杠架(9)内的传动系统(28)的结构为:固定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培德
申请(专利权)人:秦培德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