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联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0494 阅读:2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机动车辆电气系统中连接两个或多个外部电流传导部件的联接器,它包括: 一带有一外表面和一内表面的保护盖; 一具有一外表面和一内表面的保护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盖相连接,并在其内限定一空腔; 两个或多个电接口,将各外部电流传导部件与所述联接器电连接在一起; 一些内部电流传导电路并置于所述盖和壳体限定的所述空腔内,所述内部电流传导电路至少与所述电接口之一电连接,所述内部电流传导电路主要但非必须包括下述的任意一对:至少一导电的镀覆金属径迹,至少一挠性印刷电路板和至少一导电板与绝缘装置总成。(*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式联接器专利技术背景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动车的电气系统,特别是其中的电连接的联接器。在联接器技术引入之前,用于各种机动车的电气配线须单独地分别特制,以满足特定的车辆选择。在其整个制造过程中,电气配线是相当复杂的,需要复杂而又高成本的编接,以及较多的劳动力消耗。随着联接汽车电气配线用的联接器的引入,电气配线的复杂程度和成本相应地减少,而车辆电气系统的质量及可靠性提高。公知的有两种传统的内部电流传导电路构造。第一种使用交替的导电板层和绝缘层。所述导电板具有向上插入到各绝缘层的孔中的插入件。而外部的电气配线直接与所述导电板的诸插入件相连。下述的美国专利表示出此第一种构造:1993年5月4日授予Ozaki等人的名称为“用于分路联接的分线联接器和导电板”的US-5,207,591;1992年11月3日授予Ozaki等人的名称同上的US-5,160,274;1992年10月13日授予Ishitani等人的名称为“机动车的电联接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的US-5,154,647;以及1989年7月25日授予Sawai等人的名称为“用于机动车的带有配线的控制器”的US-4,850,884。所述第二种传统联接器构造包括一些印刷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具有由其垂直伸出的凸起与凹入的接线端。外部电气配线和电气组件与所述的诸接线端相连。这种结构由下述的美国专利公开:1987年8月25日授予Maue等人的名称-->为“可编程联接器”的US-4,689,718;1987年10月27日授予Minoura等人的名称为“用于机动车的配备有配线式装置的功能电路”的US-4,703,397;以及1979年1月16日授予Kourimsky的名称为“自动联接装置”的US-4,135,226。此外,所述导电板与绝缘装置的结构,以及印刷电路板的结构结合示出于美国专利US-4,355,853的联接器中,该美国专利于1982年10月26日授予Kourimsky,名称为“电联接器”。前述的联接器设计结构已经使机动车辆电气系统中的电联接的可靠性得以改善,然而,由于增加了许多导电板和印刷电路板层,而使这些联接器的装配变得相当地复杂,其本身的重量和尺寸较大。为此,人们希望获得一种改进的联接器,在很容易地装配其内部电路的同时,该改进的联接器的体积较小,重量轻且制造成本低。               专利技术概述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将机动车辆电气系统中的两个或更多个外部的电流传导部件连接的复合式联接器,其最佳实施例包括:一防护盖和一防护壳体,它们限定了一-->空腔,其内并置有多个内部的电流传导电路,该电路至少包括一可导电的镀覆金属径迹。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内部的电流传导电路还可能具有一挠性印刷电路板。更进一步来说,本专利技术的联接器提供了一种刚性印刷电路板和/或导电板与绝缘装置总成与导电的镀覆金属径迹和挠性印刷电路板的任意之一或两者组合的使用。并且,本专利技术还包括将前述内部的电流传导电路的各种组合电联接在一起的各种方法。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利用一跨接互连套,以便在导电板与绝缘装置总成中提供编程的功能。本专利技术的复合式联接器较传统的结构具有许多优点。例如,利用导电的镀覆金属径迹、挠性印刷电路板、刚性印刷电路板和导电板与绝缘装置总成的各种不同组合,使所述联接器具有效高的内部装配灵活性,由此最大限度地减小其外部尺寸。此外,带有导电的镀覆金属径迹和/或挠性印刷电路板的联接器,较仅有刚性印刷电路板或导电板与绝缘装置总成的传统联接器,具有较小的重量。本专利技术的联接器较传统的设计结构其装配成本也是较低的。本专利技术联接器的另一优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电互连电路装置,该电路具有不同电流强度范围的传输能力。另外,本专利技术中的各内部电流传导电路组合之间的各种电接口工作可靠,成本低并且易于装配。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和特征由如下的描述以及所附的权利要求书连同其后的附图将会更加清楚明了。               附图简述图1为本专利技术复合式联接器最佳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图2为沿图1中2-2线截取的本专利技术复合式联接器处-->于已装配状态的横剖视图;图3为图1中环3处的本专利技术复合式联接器的匹配互连套的第一最佳方案的放大透视图;图4为图1中环4处的本专利技术复合式联接器的匹配互连套的第二最佳方案的放大透视图;图5为图1中环5处的本专利技术复合式联接器的跨接互连套的第一最佳方案的放大透视图;图6为图5中本专利技术复合式联接器的跨接互连套的第二最佳方案的侧视图;图7为图6中沿7-7线截取的本专利技术复合式联接器的跨接互连套第二最佳方案的剖视图;图8为图1中环5处本专利技术复合式联接器的跨接互连套的第一最佳方案的透视图;图9为图8所述本专利技术复合式联接器的跨接互连套第一最佳方案的侧视图;图10为图9中沿10-10线截取的本专利技术复合式联接器的跨接互连套第一最佳方案的剖视图;图11为图1中环11处的本专利技术复合式联接器的由一印刷电路板伸出的凹入接线端的透视图;图12为图1中环12处的本专利技术复合式联接器的跨接互连套的第三最佳方案的透视图;图13为图12中沿13-13线截取的本专利技术复合式联接的跨接互连套的第三最佳方案的剖视图;和图14为用于机动车辆电气系统中图1所述本专利技术复合式联接器的电气原理图。最佳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参照图1、2和14,本专利技术复合式联接器11用于将机-->动车辆电气系统中的各外部电流传导部件如电气配线13连接起来。联接器11还具有用于保持保险(熔断)器15和继电器17并使之处于电连接的装置。此外,各种电气元件和控制组件如防抱(ABS)组件19可以连接到联接器11中,或与其构成一体。作为一实例,这种电气元件和控制组件19在美国专利US-5,040,168和US-4,534,025中予以公开,此两项专利与本专利技术具有共同的授让人,其中前者于1991年8月13日授予Maue等名称为“单独配线、远红外、随机反应、车辆的多路传输系统”,后者于1985年8月6日授予Floyd,其名称为“具有用于安全通讯业务的规程/格式的车辆多路传输系统”,上述两项美国专利在此参照结合。联接器11通过内部的电流传输电路21使电气配线13、保险器15、继电器17以及其他各种电气元件和控制组件19电连接。为此,联接器11的最佳实施例包括一盖31,刚性印刷电路板33,导电板与绝缘装置总成35,挠性印刷电路板37,壳体39以及支承件41。如图1和2所示,盖31为一注塑成型的绝缘部件,具有由外表面53和内表面55限定的基本为平的中央部分51,所述内、外表面与向下延伸的侧壁56邻接。保险器15和继电器17贴近盖31的外表面51设置,并具有由其伸出的导电的插入件58。此外,中央部分51包括至少一个插座57,作为与电气配线联接器(未示出)或外部控制组件(未示出)的接口。另外由矩形内边缘61限定的多个长道孔59在整个插座57和中央部分51横向排布。一斜角壁63从盖31的内表面55伸出,通常以类似于侧壁56的方向排列。斜角壁63与邻近侧壁56由槽65间隔开。盖31的内表面55上具有仿造出的许多导电的镀覆金属径迹67,盖31作为这些导电的镀覆金属径迹67的基片。通常说来,在一基片上-->制造镀覆金属径迹67的典型方法在美国专利US-4,853,277和US-4,797,508中予以公开,其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动车辆电气系统中连接两个或多个外部电流传导部件的联接器,它包括:一带有一外表面和一内表面的保护盖;一具有一外表面和一内表面的保护壳体,所述壳体与所述盖相连接,并在其内限定一空腔;两个或多个电接口,将各外部电流传导部件与所述联接器电连接在一起;一些内部电流传导电路并置于所述盖和壳体限定的所述空腔内,所述内部电流传导电路至少与所述电接口之一电连接,所述内部电流传导电路主要但非必须包括下述的任意一对:至少一导电的镀覆金属径迹,至少一挠性印刷电路板和至少一导电板与绝缘装置总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联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电流传导电路还包括一刚性印刷电路板。3.如权利要求1所述联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的镀覆金属径迹在所述盖的内表面上仿型制作。4.如权利要求3所述联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联接器的盖具有带一斜角壁并由此向内延伸的一中央部分;所述导电的镀覆金属径迹由沿所述盖的中央部分仿型制作的中间分断部分以及靠近所述盖斜角壁的斜角分断部分来界定。5.如权利要求1所述联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表面上仿型制作有一些所述的导电的镀覆金属径迹。6.如权利要求2所述联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印刷电路板具有一传导电路层和一刚性绝缘基片本体,它们限定出一些传导道路,所述刚性印刷电路板还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此两表面共同限定出相互平行的平面。7.如权利要求6所述联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印刷电路板至少与所述导电的金属镀覆径迹之一电连接。8.如权利要求7所述联接器,还包括:一些从所述刚性印刷电路板垂直凸起的指形接线端,每一所述指形接线端由一基本直立部分和一斜角部分来界定,该直立部分与所述刚性印刷电路板电连接,该斜角部分以向上偏离的方式延伸,并受到偏压,以使所述刚性印刷电路板与所述导电的镀覆金属径迹电连接。9.如权利要求8所述联接器,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指形接线端之一从所述刚性印刷电路板的第一表面垂直凸起,并且靠近在所述盖的内表面上仿型制作的所述导电的镀覆金属径迹。10.如权利要求6所述联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印刷电路板还包括相互电连接的一印刷电路板顶层和一印刷电路板底层,其中的每一个限定出基本相互平行的平面。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联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印刷电路板具有至少带一由此基本垂直延伸的直立端的中央部分,该直立端在其边缘具有裸露的传导电路层的部分。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联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具有沿其横向的槽,至少所述导电的镀覆金属径迹之一毗连于其内,所述槽与所述刚性印刷电路板的所述直立端相配合,以使所述裸露的传导电路层的部分承受偏压而与设置在所述槽内的导电的镀覆金属径迹电连接。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印刷电路板的第一表面具有一些基本由此垂直延伸的传导凸起插入件。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联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具有一些沿其横向排布的长通孔,其中的每一长通孔由一矩形边缘来界定;至少所述刚性印刷电路板第一表面的传导凸起插入件之一部分地穿入所述盖的邻近的长通孔之一;至少所述外部电流传导部件之一与穿入所述盖长通孔的刚性印刷电路板的传导凸起插入件电连接。15.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印刷电路板具有一些基本由此垂直延伸的凹入接线端,其中的每一个由一对对称的冲压件来界定,每一所述冲压件具有一与所述刚性印刷电路板电连接的窄芯柱、一对向外伸出的臂、一球缺部分、一连接部分以及一导引部分,所述凹入接线端的每一连接部分具有一定的过度弯曲,以便当相配合的凸起插入件插入其中时,该连接部分将向内压而靠向其相对置的侧。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联接器,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凹入接线端之一基本由所述刚性印刷电路板的第二表面垂直延伸。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联接器,还包括:至少一保险器与所述刚性印刷电路板的凹入接线端电连接。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联接器,还包括:至少一继电器与所述刚性印刷电路板的凹入接线端电连接。1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印刷电路板具有一些基本由此垂直伸出的传导凸起插入件。2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板与绝缘装置总成具有一些绝缘层和一些导电板层,所述导电板层交替地夹在每对所述绝缘层之间,每一绝缘层基本为平的,带有一些沿其整个横向排布的长通孔,而每一导电板层至少具有一导电极,它由带有一对从导电板伸出的向上凸起插入件的基本为平的本体来界定,每一所述导电板的向上凸起插入件穿过所述绝缘层的至少一相应的长通孔。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联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板与绝缘装置总成与所述刚性印刷电路板电连接。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联接器,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导电板的凸起插入件之一与从所述刚性印刷电路板伸出的至少诸凹入接线端之一电连接。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联接器,还包括:一接线端匹配互连套,它至少与从所述印刷电路板伸出的导电凸起插入件之一电连接,还与从所述导电板与绝缘装置总成伸出的至少一相应的凸起插入件电连接,所述接线端匹配互连套由一对其间由直背部连于一起的叠置套部件界定。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联接器,还包括:一跨接互连套,它与从所述导电板与绝缘装置总成伸出的一对凸起插入件电连接。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联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跨接互连套由一对其间被一弯桥件连于一起的套部件界定,每一所述套部件由一对侧壁界定,该对侧壁由连于所述桥件的背壁连接在一起,所述背壁被空间地相互调整,以使由其所限定的各平面基本上相互平行,每一所述套部件还具有一对折片,它们由所述侧壁相互接近地包绕,每一所述套部件还具有一S形舌状件,该舌状件从所述背壁的底边缘向外弯曲并向后折起,当装配完毕时,每一所述套部件的该舌状件将配合的凸起插入件压靠在所述的相向设置的折片对上。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联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跨接互连套由一对其间被一弯桥件连于一起的套部件界定,每一套部件由第一和第二侧壁界定,此两侧壁由连于所述桥件的背壁连接在一起,该背壁被空间地相互调整,以使由其所限定的各平面基本上相互平行,每一套部件还具有一向外壁,该向外壁由所述第一侧壁垂直延伸,并限定一基本平行于所述背壁限定平面的平面,所述第二侧壁具有一对较小的折片,该折片从该第二侧壁垂直伸出,并与所述向外壁的一部分相对配合,每一所述套部件其内还具有可压缩地并置的一对舌状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H·W·毛厄G·A·伍德里芝
申请(专利权)人:利尔EEDS因特瑞尔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