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型仿昆虫双扑翼飞行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仿生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微型仿昆虫双扑翼飞行器。
技术介绍
扑翼的飞行方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飞行生物的飞行之中,扑翼飞行囊括了固定翼飞行和旋翼飞行的优点,可以快速的起飞、加速和悬停,具有高度机动性和灵活性。飞行生物的飞行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低频率的扑动飞行,如许多大型鸟类(鹰、鹫、大雁、海鸥、天鹅等),翼展较长较大,扑动频率较低,从零到数十赫兹不等,采用低频率的扑动和滑翔相结合的扑动形式;中频的扑动飞行,主要为体形中等的鸟类(如燕子、麻雀、鸽子等),翅膀不太大,扑动频率相对较高,极少采用滑翔方式;高频的扑动飞行,这种飞行方式是采用频率极高、翅膀的运动规律复杂的扑翼形式,如蜂鸟及体形更小的鸟类和大多数昆虫,扑动频率约为60~80赫兹,能够在空中实现前进、后退、悬停和其它一些高难度的机动飞行。微型仿生扑翼飞行器(一般10cm以内),在应用技术上它超出了传统的飞行器设计和空气动力学的研究范畴,同时开创了微机电系统技术(MEMS)在航空领域的应用。设计和制造具有良好动力学特性的高效微型仿生扑翼飞行器是目前非常富有挑战性的研究难题。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型仿昆虫双扑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该飞行器由机架、涡轮蜗杆传动系统、扑动系统及尾翼系统组成,所述的机架包括主梁(13),连接在主梁(13)上的数个摇杆支座,所述的涡轮蜗杆传动系统包括连接在主梁(13)上的齿轮箱(12)、电机(3),设置在齿轮箱(12)内的前涡轮(8)、后涡轮(11),分别对称连接在前涡轮(8)、后涡轮(11)圆心的前两头拐角轴(23)、后两头拐角轴(21),所述的前涡轮(8)、后涡轮(11)均与蜗杆(22)啮合,所述的电机(3)通过电机轴(19)与齿轮箱(12)内的齿轮连接,并通过与齿轮啮合传动的蜗杆(22)对前涡轮(8)、后涡轮(11)进行控制,所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型仿昆虫双扑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该飞行器由机架、蜗轮蜗杆传动系统、扑动系统及尾翼系统组成,所述的机架包括主梁(13),连接在主梁(13)上的数个摇杆支座,所述的蜗轮蜗杆传动系统包括连接在主梁(13)上的齿轮箱(12)、电机(3),设置在齿轮箱(12)内的前蜗轮(8)、后蜗轮(11),分别对称连接在前蜗轮(8)、后蜗轮(11)圆心的前两头拐角轴(23)、后两头拐角轴(21),所述的前蜗轮(8)、后蜗轮(11)均与蜗杆(22)啮合,所述的电机(3)通过电机轴(19)与齿轮箱(12)内的齿轮连接,并通过与齿轮啮合传动的蜗杆(22)对前蜗轮(8)、后蜗轮(11)进行控制,所述的传动系统包括以主梁为对称轴的左侧前扑动系统、左侧后扑动系统、右侧前扑动系统、右侧后扑动系统,上述扑动系统均由经销轴与对应摇杆支座活动连接的摇杆以及与摇杆连接的扑翼组成,摇杆设有两个呈平行设置,两个摇杆之间经两根平行设置的圆柱支杆连接,所述的前两头拐角轴(23)及后两头拐角轴(21)的端部插设在上述圆柱支杆之间的空隙间,与圆柱支杆构成扑动机构;所述的尾翼系统包括设置在主梁尾端的垂直安定面(14)、方向舵(15)、水平安定面(16)及升降舵(17),所述的方向舵(15)及升降舵(17)分别经连接在主梁(13)中部的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盛斌,殷建峰,梁贺举,刘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