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梯子的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0138 阅读:2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辆用梯子的安装结构,可降低重量,增加美观,即使在侧门后方壳体无足够的空间也可以低廉地安装梯子。利用螺栓紧固与车顶两侧的第一安装孔重合的安装部,以在车顶上安装导风板或车顶载架。通过撑杆将梯子的上部安装在壳体的上部,以将梯子安装在壳体侧门后边。一端具有第二安装孔的托架的另一端朝向壳体的后方,利用螺栓将重合的第二安装孔和第一安装孔与安装部紧固在一起,在托架另一端安装撑杆以将梯子装在壳体上。(*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用梯子的安装结构本专利技术涉及卡车等装有梯子的车辆的车辆用梯子的安装结构,更具体地说,涉及为在车顶上安装导风板或用于放置车顶载架而设置了安装孔的车辆的车用梯子的安装结构。为了减少卡车等车辆的车顶在行进中所受到的空气阻力而设置有导风板,或为装载薄板等货物而设置了车顶载架。因此在这种车辆的车顶上需设置安装孔、并利用螺栓来连接导风板或车顶载架的安装部的安装孔,以放置导风板或车顶载架。此外,在这种车辆中,为便于拿取在车顶托板上的货物或为便于在其上作业,或为具有流行的外观而在货车侧面的侧门后边也设置升降用的梯子。如图5a和5b所示,这种梯子的安装应通过撑杆4a将梯子4的上部安装在壳体1侧面的上部位置来进行。撑杆4a在大致呈字状弯曲的钢板两端边缘处固定有梯子4两侧的各个支柱4b。利用螺栓将撑杆4a的中间固定在壳体上,以便将梯子安装在壳体1上。一方面,在这种卡车等车辆的壳体1内部,在司机席的后边设有供司机临时睡眠用的床等装置,在壳体1侧面的侧门后边一般设有辅助窗1b。壳体1的撑杆4a的安装部位一般在该辅助窗1b的上部,且为预先安装这种撑杆4a而设置了安装孔。如图5b所示,在安装孔周边壳体内表面上通过加强板2而预先固定着螺母3,并用螺栓5进行螺纹连接以安装撑杆4a。可是,这样预先设置的安装孔,会引起固定螺母3及加强板2等部件数目的增加,从而造成了重量增加的不利情况,并且,当这样形成安装孔时,由于螺母3固定所需工时的增加及部件管理所需工时的增大,因而造成了安装成本增加的不利情况。此外,在未设置梯子4的状态下由于用塞子塞住安装孔,因此那些安装孔的存在而造成了外观上装饰性的变差,及导致锈的产生等不利情况。再者,这种梯子4的设置必须将原有的撑杆4a以尽量远的距离安装在侧门的后边。近来,不设置临时睡觉用床以缩短壳体1的全长的无床车辆,由于不能确保无床车辆侧门后部壳体1的充分空间,从而产生不能设置梯子-->4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用梯子的安装结构,它不在壳体侧面设置用于安装梯子所需的孔,以便避免重量增加,提高装饰性,降低在壳体上安装梯子的费用。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用梯子的安装结构,它在侧门后方的壳体空间不宽敞的场合下,也能安装梯子。如图1和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种结构的车辆用梯子的安装结构为:在设置在壳体11的车顶11a两侧的第一安装孔11b、11b上用螺栓重合连接安装部12a,以便在车顶11a上安装导风板或车顶载架12,梯子14的上部通过撑杆14a而安装在壳体11上部,以便在壳体11的侧门11d的后边装配梯子14。其特别结构在于,使一端具有第2安装孔16a、16a的托架16的另一端朝向壳体11后方,且使第2安装孔16a、16a与第1安装孔11b、11b重合,并利用螺栓将其与安装部12a紧固在一起,在托架16另一端装有撑杆14a,以使在壳体11上安装梯子14。利用螺栓对重合的第2安装孔16a、16a与第1安装孔11b、11b进行紧固,以便将托架16安装在车顶11a上。在托架16另一端安有撑杆14a,以便将梯子14装配在壳体11的侧门11d后部。当然梯子14既可装在壳体一侧也可装在其两侧。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加以详细说明,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沿图3中A-A线的安装结构剖面图。图2为安装部件与托架及车顶间关系的透视图。图3为壳体侧视图。图4为在托架上安装撑杆状态下的俯视图。图5a为与图3相对应的现有技术的实施例示意图。图5b为沿图5a B-B线的剖面图。如图3所示,在平头型卡车壳体11的车顶11a上装配有车顶载架12。在车顶载架12上设有安装部12a,通过该安装部12a将车顶载架12安装在车顶11a上。如图1及图2所示,在壳体11的车顶11a两侧设置有安装各个车顶载架12的第1安装孔11b、11b(见图2),在该第1安装孔边缘处的车顶下面用螺母11d(图1)固定有重叠加强板11c。以钢板为材料的安装部12a的-->断面被加工为大致呈字的形状,其两端向车顶11a弯折,形成一对接触车顶11a的片板12c、12c,(如图2所示仅为安装部的一侧)。在各个片板12c、12c上分别形成有对应于第一安装孔11b、11b的间隔的可插入螺栓13的插入孔12b、12b。如图2所示,在使该插孔12b、12b和第1安装孔11b、11b重叠的情况下插入螺栓13,如图1所示,通过螺母11d紧固设置在与车顶11a下面重叠的加强板11c上,而将安装部12a固定在车顶11a上。再如图3所示,在壳体11侧面的侧门11e后边,装有使得上下车顶载架12容易的梯子14。在该梯子14上部设有撑杆14a,通过该撑杆14a而将梯子14的上部安装在壳体11上部。如图4所示撑杆14a在以大致呈字形状弯折的钢板两端边缘处固连有梯子14两则的各支柱14b、14b,并通过螺栓将撑杆14a的中间经托架16而紧固在壳体上。如图2所示,托架16为断面大致呈字形状弯折的钢板,具有车顶安装部16x和梯子安装部16g,在安装托架16一端的车顶安装部16x上形成有第2安装孔16a、16a。第2安装孔16a、16a以一定间隔与第1安装孔11b、11b对应形成一对。在所述第2安装孔16a、16a与第1安装孔11b、11b重合的状态下,托架的另一端向壳体后方安装。在这种安装中,利用螺栓将重合的第2安装孔16a、16a与第1安装孔11b、11b同安装部12a连接在一起。在托架16另一端的梯子安装部16g处设有一对第3安装孔16b、16b,通过第3安装孔16b、16b,撑杆14a被安装在车顶11a上。第3安装孔16b、16b对应于撑杆14a上设置的图中未示出的安装用孔以一定间隔分别形成,如图1所示,通过第3安装孔与撑杆14的安装用孔相配合并将螺栓17紧固到固定于托架16上的螺母16z,而使梯子14安装在壳体上。通过车辆用梯子的所述安装结构,利用车顶11a上的第1安装孔11b而将梯子14的上部安装在壳体11上,其安装是通过托架16进行的。向车顶11a安装托架16应与向车顶11a上安装车顶载架12的安装部12同时进行。因此,无需安装梯子14的专用孔便能使梯子14安装在壳体11侧门11e的后边。根据以上所述,在本专利技术中,由于能利用车顶上的第1安装孔而将梯子的上部安装在壳体上,所以,不必象现有技术那样需设置安装梯子所必须的专用安装孔。结果,避免了由于设置专用安装孔而导致的零件数目及重量增加的缺点,并提高了外观的美观程度。-->此外,由于托架的安装与导风板或车顶载架安装部向车顶的安装同时进行,所以能够减少作业所需工时。结果,降低了将梯子安装在壳体上的费用。再者,由于托架的另一端向壳体后边安装,所以能增加托架向壳体后方延长的自由度,并且即使在侧门后方的壳体处空间不够时也能安装梯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梯子的安装结构,通过安装部(12a)与设置在壳体(11)车顶(11a)两侧的第一安装孔(11b,11b)重叠并用螺栓紧固,在所述车顶(11a)上安装导风板或车顶载架(12),通过撑杆(14a)在所述壳体(11)上部安装梯子(1 4)的上部,在所述壳体(11)侧门(11e)的后面安装所述梯子(14),其特征在于:一端具有第二安装孔(16a,16a)的托架(16)的另一端朝向所述壳体(11)的后方,并使所述第二安装孔(16a,16a)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1b,11 b)重叠,并通过螺栓与安装部(12a)紧固在一起,通过在所述托架(16)的另一端安装所述撑杆(14a),在所述壳体(11)上安装所述梯子(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用梯子的安装结构,通过安装部(12a)与设置在壳体(11)车顶(11a)两侧的第一安装孔(11b,11b)重叠并用螺栓紧固,在所述车顶(11a)上安装导风板或车顶载架(12),通过撑杆(14a)在所述壳体(11)上部安装梯子(14)的上部,在所述壳体(11)侧门(11e)的后面安装所述梯子(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津重任
申请(专利权)人:日野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