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TiC粒子增强型复相组织高塑性耐磨钢板及制造方法,属于合金钢技术领域。该钢板的化学组成按重量百分含量为C:0.20-0.40;Mn:1.00-2.50;Si:0.80-1.50;Ni:0.20-0.60;Mo:0.15-0.50;Ti:0.40-0.80;B:0.0005-0.003;S≤0.005;P≤0.015;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再加入Cu:0.00~0.50wt%、Cr:0.00~0.80wt%中一种或两种合金元素。制造方法是:转炉或电炉冶炼、炉外精炼、板坯连铸或模铸、加热、轧制、冷却、热处理。轧后得到粒状贝氏体、板条马氏体与TiC粒子的复相组织,其中粒状贝氏体组织包含贝氏体铁素体和马氏体/奥氏体岛,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约为6-12%,TiC析出相的体积分数约为0.5-1.5%,平均粒径约为1μm;钢板硬度HB370-420,耐磨性优于或相当于Hardox450,且加工性能及焊接性能优良,满足相关设备制造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TiC粒子增强型复相组织高塑性耐磨钢板及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合金钢
,特别是提供了一种TiC粒子增强型复相组织高塑性耐磨钢板及制造方法,是一种具有优异耐磨性和加工性能的TiC粒子增强型复相组织耐磨钢。
技术介绍
耐磨钢广泛应用于工作条件特别恶劣,要求高强度、高耐磨性能的工程、采矿、建筑、农业、水泥生产、港口、电力以及冶金等机械产品上,如刮板运输机、转载机、挖掘机、自卸车及各种矿山机械等。传统低合金耐磨钢的组织通常选择单相马氏体,提高其耐磨性的主要方法是提高钢中碳含量和淬火马氏体的硬度,据此开发出布氏硬度HB360~600不同级别耐磨钢。然而,随着硬度的增加,钢的加工性和焊接性将严重恶化,难以满足装备制造相关要求。如何在不提高硬度的前提下大幅改善钢的耐磨性,成为当前冶金和耐磨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TiC粒子增强型复相组织高塑性耐磨钢及其制造方法,解决现有高硬度耐磨钢焊接性能及加工性能差、难以满足设备制造要求的难题。本专利技术与传统马氏体耐磨钢相比,引入了一定体积分数的贝氏体(40-70%)和残余奥氏体(6-12%),布氏硬度比传统马氏体耐磨钢的低30-100HB,但塑性提高了15-40%,并且采用超硬的TiC粒子提高耐磨性,其耐磨性相当于传统马氏体耐磨钢。TiC粒子的HV硬度大于3000,90%以上粒子的尺寸在0.3到3微米之间分布,体积分数为0.5-1.5%。这些超硬TiC粒子提高耐磨性原理是:阻止磨粒磨损犁沟的通过,或者破碎磨粒、钝化磨粒尖角,显著减轻基体的磨损失重。本专利技术的耐磨钢板的化学组成按重量百分含量(wt.%)为C:0.20-0.40;Mn:1.00-2.50;Si:0.80-1.50;Ni:0.20-0.60;Mo:0.15-0.50;Ti:0.40-0.80;B:0.0005-0.003;S≤0.005;P≤0.015;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在上述成分基础上再加入以下一种或多种合金元素:Cu:0.00~0.50wt%、Cr:0.00~0.80wt%。本专利技术各元素的作用及配比依据如下:碳:提高钢的淬透性,具有强烈的固溶强化作用,显著提高马氏体钢的强度和硬度;适当含量的碳与钛结合形成微米级TiC粒子,可显著改善耐磨性。本专利技术钢控制碳含量为0.20-0.40%,碳含量低于0.20wt.%,难以形成足够体积分数的TiC粒子,且钢的淬透性和硬度都较低,碳含量高于0.40wt.%,则钢的韧塑性、加工性和焊接性恶化。硅:抑制贝氏体相变过程中渗碳体的形成,促进碳在未转变奥氏体中富集,提高残余奥氏体及马氏体比例。当硅含量低于0.80wt.%,上述作用效果不明显,当硅含量高于1.50wt.%时,明显降低钢的韧性及焊接性能。综合上述考虑,本专利技术钢硅含量范围为0.80-1.50wt.%。锰:明显提高钢的淬透性,同时具有一定的固溶强化作用。但锰含量较高时,其在铸坯中的偏析倾向增加,钢的回火脆性敏感性增大,另外对焊接性能不利。本专利技术钢锰含量范围为1.00-2.50wt.%。钛:作为强碳化物形成元素,与碳结合形成硬度HV大于3000的超硬粒子TiC,显著改善钢的耐磨性。本专利技术控制钛含量0.40-0.80wt.%,所形成的TiC粒子体积分数约为0.5-1.5%,平均粒度约为1μm。过多的TiC粒子恶化材料的塑性及韧性,过少的粒子不能有效提高材料的耐磨性。钼:显著提高钢的淬透性,降低回火脆性,提高钢的耐延迟断裂性能。同时,钼可溶入TiC形成(TiMo)C,提高TiC颗粒的体积分数。本专利技术控制钼含量范围为0.15-0.50wt.%。铬:提高钢的淬透性和耐腐蚀磨损性能,但过高的铬降低加工性和焊接性,本专利技术可选择添加铬,含量范围为0.00-0.80wt.%。镍:提高钢的淬透性,显著改善低温韧性,提高钢的耐蚀性能。本专利技术控制镍含量范围为0.20-0.60wt.%。铜:提高钢的淬透性和耐腐蚀性能,在腐蚀磨损环境下可明显提高耐磨性。本专利技术钢可选择添加铜,含量范围为0.00-0.50wt.%。硼:强烈偏聚于奥氏体晶界及其它晶体缺陷处,加入微量硼即可显著提高淬透性,但硼含量超过0.003wt.%后上述作用饱和,而且还可能形成各种对热加工性能和韧性不利的含硼析出相,因此硼含量应控制在0.0005-0.003wt.%范围内。磷、硫作为杂质元素严重损害钢的韧塑性,含量分别控制在S≤0.005wt.%,P≤0.015wt.%。该耐磨钢的制造方法,工艺依次包括:转炉或电炉冶炼、炉外精炼、板坯连铸(模铸)、加热、控制轧制、控制冷却、热处理。工艺中控制的技术参数如下:连铸坯或铸锭开坯后在加热炉中加热,加热温度为1050-1220℃,时间为1-5小时。加热温度高于1220℃,铸造过程中形成的TiC粒子会部分溶解于奥氏体中,降低耐磨性;加热温度低于1050℃,钢板变形抗力过大,轧制困难。采用中厚板轧机轧制或热连轧:中厚板轧机轧制工艺为:粗轧轧制3-8道次,精轧轧制5-14道次,终轧温度为850-950℃,轧后空冷或加速冷却,终冷温度为300-700℃。空冷过程中或加速冷却后对钢板进行矫直。热连轧工艺为:粗轧轧制3-8道次,将铸坯轧制成20-60mm厚度的中间坯,然后经6或7机架热连轧,终轧温度为850-950℃,轧后经层流冷却后卷取成钢卷,卷取温度为300-700℃;将钢卷开平后剪切成钢板,并在矫直机上进行矫直。钢板热处理,包括淬火(不同介质或不同方式的冷却)和回火。淬火加热温度为860~940℃,加热时间为5-60分钟,钢板加热后根据具体的合金成分可以采用空冷、风冷、水雾冷或20-40号机油油冷及其组合冷却方式至室温。过高的加热温度使奥氏体晶粒粗化,降低钢的韧塑性;过低的加热温度则明显降低钢的淬透性和厚规格钢板的心部硬度,不利于耐磨性。回火温度为100-250℃,保温时间10-120分钟,保温后空冷。通过上述工艺,该耐磨钢的基体组织为粒状贝氏体+板条马氏体组织(如图1所示),其中粒状贝氏体组织包含贝氏体铁素体和马氏体/奥氏体岛,其中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约为6-12%(如图2所示),此外,复相组织还包括包含体积分数约为0.5-1.5%的TiC粒子(如图3所示),析出物颗粒尺寸集中分布在0.3-3微米之间,平均尺寸约为1μm(如图4所示)。材料的屈服强度达950-1150MPa,抗拉强度达1200-1400MPa,延伸率大于14%,室温冲击功大于20J,硬度HB370-420,机加工性能及焊接性能优良,能够满足设备制造要求。材料的耐磨粒磨损性能优于或相当于Hardox450。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突破传统马氏体耐磨钢单纯通过提高硬度来改善耐磨性的技术思路,在降低硬度提高塑性的条件下,通过引入一定体积分数微米级超硬TiC粒子提高耐磨性,有效解决了传统马氏体耐磨钢耐磨性与加工性和焊接性的突出矛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TiC粒子增强型复相组织高塑性耐磨钢微观组织的光学显微镜照片,图中亮白色粒子为TiC。图2为本专利技术TiC粒子增强型复相组织高塑性耐磨钢的XRD谱。图3为本专利技术TiC粒子增强型复相组织高塑性耐磨钢中TiC粒子的光学显微镜照片,图中亮白色粒子为T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TiC粒子增强型复相组织高塑性耐磨钢板,其特征在于,采用转炉或电炉冶炼,化学组成按重量百分含量为C:0.20‑0.40;Mn:1.00‑2.50;Si:0.80‑1.50;Ni:0.20‑0.60;Mo:0.15‑0.50;Ti:0.40‑0.80;B:0.0005‑0.003;S≤0.005;P≤0.015;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TiC粒子增强型复相组织高塑性耐磨钢板,其特征在于,采用转炉或电炉冶炼,化学组成按重量百分含量为C:0.20-0.40;Mn:1.00-2.50;Si:0.80-1.50;Ni:0.20-0.60;Mo:0.15-0.50;Ti:0.40-0.80;B:0.0005-0.003;S≤0.005;P≤0.015;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iC粒子增强型复相组织高塑性耐磨钢板,其特征是:在上述成分基础上再加入Cu:0.00-0.50wt%、Cr:0.00-0.80wt%中的一种或两种。3.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TiC粒子增强型复相组织高塑性耐磨钢板的制造方法,工艺依次包括:转炉或电炉冶炼、炉外精炼、板坯连铸或模铸、加热、控制轧制、控制冷却、热处理;其特征在于:工艺中控制的技术参数如下:(1)连铸坯或铸锭开坯后在加热炉中加热,加热温度为1050-1220℃,时间为1-5小时;(2)采用中厚板轧机轧制或热连轧:中厚板轧机轧制工艺为:粗轧轧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昭东,孙新军,梁小凯,雍岐龙,
申请(专利权)人:钢铁研究总院,中联先进钢铁材料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