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可降解石油烃的滕黄单胞菌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77704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25 15: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株可降解石油烃的滕黄单胞菌及其应用。海连滕黄单胞菌(Luteimonas dalianensis)OB44-3,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日期2013年1月18日,保藏编号CGMCC N0.7165。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海连滕黄单胞菌OB44-3是滕黄单胞菌属的新菌种,分离自石油污染的海洋环境,能够有效降解石油烃并利用石油作为生长的唯一碳源。在人工海水培养基中,7天内对石油烃(初始浓度为1000mg/L)的平均降解率为69.08%;同时该菌株的生长依赖于盐的存在,属于海洋细菌,对控制海洋环境中石油烃污染有独特的优势。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海连滕黄单胞菌OB44-3可用于石油烃的降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株可降解石油烃的滕黄单胞菌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株可降解石油烃的滕黄单胞菌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石油是重要的能源物质,在开采、运输、加工等过程中均可能产生对环境的污染, 石油中含有的烃类物质统称为石油烃,主要包括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等,有些成分可致癌、 致突变、致畸形,并通过食物链在动植物及人体内富集,被列为重点污染物。由于石油烃属 于生物难降解性物质,因此,石油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许多国家高度重 视。 存在于海洋环境中的天然微生物种群对石油烃的降解作用是石油烃和其他烃类 污染物从海洋环境中消除的基本途径之一。微生物利用生物自我调节机制以及对污染物的 综合净化功能处理海洋中的石油烃类污染物,使它们在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得到较为彻 底的转化和降解,最终生成CO 2和水,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是目前公认的处理海洋石油污染 最环保的方法。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研究逐渐增多。据统计已经发现能够降 解石油的微生物超过了 200多种,在海洋环境石油烃降解占主导地位的微生物主要包括: 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 )、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产喊杆菌属(Alcaligenes)、 芽抱杆菌属(Bacillu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棒杆菌属(Coryneforms)、微杆 菌属(Microbacterium)、放线菌属(Actinomycetes)、诺卡氏菌属(Nocardia)、假单胞 菌属(Pseudomonas)、食烧菌属(Alcanirorax)、解环菌属(Cycloclasticus)、海杆菌 属(Marinobacter)、海细菌属(Marinobacterium)、油螺旋菌属(Oleispira)、海旋菌属 (Thalassospira)和微球菌属(Mirococcus)等。海洋中能降解石油经的真菌有金色担子菌 属(Aureobasidium)、红酵母菌(Rhodotorula)等,还有很多霉菌也可降解石油经,如青霉 素(Penicillium)、曲霉属(Apergillus)等。目前对降解微生物资源的研究已成为一个新 的重要方向,越来越多的石油降解微生物被发现,国际上已建成了专门的降解微生物菌群 资源库。分离筛选对石油烃具有降解能力的菌株,是研究微生物降解石油机理及对石油烃 污染环境进行生物修复的基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株可降解石油烃的滕黄单胞菌。 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滕黄单胞菌是从大连湾潮间带原油污染的海水样品中筛选到的。 根据其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证实属于滕黄单胞 菌属(Luteimonas)新种,命名为海连滕黄单胞菌(Luteimonas dalianensis)0B44_3。海连 滕黄单胞菌(Luteimonas dalianensis)0B44_3已于2013年1月18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 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 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登记号为CGMCCN0. 7165。 海连滕黄单胞菌(Luteimonas dalianensis)0B44-3CGMCC NO. 7165为革兰氏阴性 菌,细胞呈杆状,无鞭毛,没有运动性,大小为(1.02?1.24) μ mX (0.32?0.47) μ m。在 LB培养基上培养3天,该菌株的菌落呈小圆形、光滑、隆起、淡金黄色、半透明、边缘整齐等 特征。 海连滕黄单胞菌(Luteimonas dalianensis) 0B44-3CGMCC NO. 7165 属于好氧菌, 可生长的pH范围为6. 0?8. 0,最适生长pH值为7. 2 ;可生长温度范围为15?37°C,最适 生长温度为30°C ;该菌株属于海洋微生物,生长需要NaCl的存在,能在2?9%(w/v)盐度 范围内生长,最适生长盐度为4%。 海连滕黄单胞菌(Luteimonas dalianensis)0B44_3CGMCC NO. 7165接触酶和氧化 酶阳性,β -半乳糖苷酶、精氨酸双水解酶、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脲酶和色氨酸脱 氨酶阴性;该菌株的柠檬酸盐利用阳性,七叶灵水解、吲哚产生、V.P.反应、明胶液化和硝 酸盐还原阴性。该菌株能利用糖原、L-阿拉伯糖、D-果糖、D-阿洛酮糖、丙酮酸甲酯、甲酸、 b_羟基丁酸、a-氧代丁酸、a-氧代戊酸、L-丙氨酰胺、D-丙氨酸、L-丙氨酸、L-丙氨酰甘 氨酸、L-天冬酰胺、L-谷氨酸、L-丝氨酸和肌苷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 海连滕黄单胞菌(Luteimonas dalianensis) 0B44-3CGMCC NO. 7165 细胞中 的脂肪酸主要包括异式十五碳饱和脂肪酸(27. 99%)、c〇9c异式一十七碳单不饱和脂 肪酸(14. 86%)、反异式十五碳饱和脂肪酸(12. 41%)、异式十六碳饱和脂肪酸(10. 01%)、 异式十七碳饱和脂肪酸(8. 30%)、异式^ 碳饱和脂肪酸(5. 99%)、十六碳饱和脂肪酸 (4. 36%)、3_羟基异式十三碳饱和脂肪酸(3. 05%)、3_羟基异式i^一碳饱和脂肪酸(2. 77%)、 ω 7c-十六碳单不饱和脂肪酸/ ω 6c-十六碳单不饱和脂肪酸(2. 01%)、3_羟基十六碳饱和 脂肪酸(1. 08%)、反异式十一碳饱和脂肪酸(1. 06%)和异式十四碳饱和脂肪酸(1. 01%)。 海连滕黄单胞菌(Luteimonas dalianensis)0B44_3CGMCC NO. 7165 的 G+C 摩尔百 分含量为64. 65% ;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与已发表的滕黄单 胞菌属的模式菌 Luteimonas marina KCTC12327T、L. Iutimaris KAccHgsgl^PILuteimonas aestuarii KCTC22048T 的 16S rRNA 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 96. 0%。 海连滕黄单胞菌(Luteimonas dalianensis) 0B44-3CGMCC NO. 7165 与上述模式 菌株Luteimonas aestuarii KCTC22048T DNA杂交的同源性比较低,为14%;同时,该菌株 的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壁脂肪酸组成也与上述模式菌株有明显差异,说明海连滕黄单胞菌 (Luteimonas dalianensis) 0B44-3 CGMCC NO. 7165 是滕黄单胞菌属的一个新菌种。 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降解石油烃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降解石油烃的方法,是用所述海连滕黄单胞菌(Luteimonas dalianensis) 0B44-3CGMCC NO. 7165对待测样品进行处理,使石油烃得到降解。 上述方法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应用为:以2216E为基础培养基,对海连腾黄单胞 菌0B44-3菌种进行扩大培养,以培养获得的菌液为石油降解菌剂,加入到以原油为唯一碳 源和能源的人工海水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海连滕黄单胞菌(Luteimonas dalianensis)OB44‑3,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日期2013年1月18日,保藏登记号为CGMCC N0.7165。

【技术特征摘要】
1?海连滕黄单胞菌(Luteimonas dalianensis)0B44-3,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 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日期2013年1月18日,保藏登记号为CGMCC NO. 7165。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连滕黄单胞菌0B44-3,其特征在于所述海连滕黄单胞菌 0B44-3菌落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为:杆状,大小为0. 3?0. 4 ii mX 1. 0?1. 2 ii m,革兰氏染 色为阴性,在LB固体培养基30°C培养2?3天后,菌落呈淡金黄色,小圆形,边缘整齐,表面 光滑,易挑起;接触酶和氧化酶阳性,V.P.反应阴性,淀粉水解阴性,柠檬酸盐利用阳性,硝 酸盐还原阴性,七叶灵水解阴性,明胶液化阴性。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连滕黄单胞菌0B44-3,其特征在于所述海连滕黄单胞菌 0B44-3 的 16S rRNA 序列为: TGGCGGCAGGCCTACACATGCAAGTCGAACGGCAGCGCGGGGAGCTTGCTCCCTGGCGGCGAGTGGCGGACG GGTGAGGAATGCATCGGAATCTGCCCATTTGTGGGGGATAACCTCGGGAAACCGGGACTAATACCGCATACGACCTT CGGGTGAAAGCAGGGGATCTTCGGACCTTGCGCAGATGGATGAGCCGATGCCGGATTAGCTAGTTGGCGGGGTAAAG GCCCACCAAGGCGACGATCCGTAGCTGGTCTGAGAGGATGATCAGCCACACTGGGACTGAGACACGGCCCAGACTCC TACGGGAGGCAGCAGTGGGGAATATTGGACAATGGGCGAAAGCCTGATCCAGCCATGCCGCGTGGGTGAAGAAGGCC TTCGGGTTGTAAAGCCCTTTTGTTGGGAAAGAAAACTTTCCGGTTAATACCCGGAGAGAATGACGGTACCCAAAGAA TAAGCACCGGCTAACTTCGTGCCAGCAGCCGCGGTAATACGAAGGGTGCAAGCGTTACTCGGAATTACTGGGCGTAA AGGGTGCGTAGGTGGTTCGTTAAGTCTGATGTGAAAGCCCTGGGCTCAACCTGGGAATTGCATTGGATACTGGCGGG CTAGAGTGCGGTAGAGGGTAGTGGAATTCCCGGTGTAGCAGTGAAATGCGTAGATATCGGGAGGAACATCCGTGGCG AAGGCGACTGCCTGGACCAGCACTGACACTGAGGCACGAAAGCGTGGGGAGCAAACAGGATTAGATACCCTGGTAGT CCACGCCCTAAACGATGCGAACTGGATGTTGGGTGCAACTAGGCACTCAGTATCGAAGCTAACGCGTTAAGTTCGCC GCCTGGGGAGTACGGTCGCAAGACTGAAACTCAAAGGAATTGACGGGGGCCCGCACAAGCGGTGGAGTATGTGGTTT AATTCGATGCAACGCGAAGAACCTTACCT...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松信艳娟曹旭鹏吴佩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