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69581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25 09: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合薄型化且热输送性能高的热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热管(1)的特征在于,具有:工作液;封入所述工作液的容器(2);以与所述容器(2)的内侧的至少对置的两面相接的方式配置的网体构件(3),所述网体构件(3)通过多个网体(31、32)层叠而成,所述网体(31、32)彼此相接的部分的空隙率低于所述网体(31、32)与所述容器(2)相接的部分的空隙率。(*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管
本技术涉及一种热管,尤其涉及一种在内插于热管中的毛细管在结构具备特 征的热管。
技术介绍
近几年,以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电子设备的小型化、高性能化显著发展,从而强烈 期望用于对搭载于其中的MPU等发热部件进行冷却的冷却机构小型化、节省空间化。因此, 在使用热管的冷却结构的情况下,也要求该热管的高性能化、薄型化。 热管为将凝结性的流体作为工作液而封入真空脱气了的密闭金属管等容器内的 内部而形成的部件,通过产生温度差从而自动动作,在高温部蒸发了的工作液向低温部流 动而进行散热?凝结,从而作为工作液的潜热而输送热。 S卩,在热管的内部设置有成为工作液的流路的空间,容纳在该空间内的工作液通 过进行蒸发、凝结等相变化或移动,而进行热的移动。在热管的吸热侧,通过在构成热管的 容器的材料中进行导热而传递来的被冷却部件的热,使工作液蒸发,而该蒸气移动至热管 的散热侧。在散热侧,工作液的蒸气被冷却而再次返回液相状态。并且,返回了液相状态的 工作液再次移动(回流)至吸热侧。通过这种工作液的相变化或移动而进行热的移动。 若在上述的散热部凝结了的工作液不返回吸热部,则无法继续热管的工作。因此, 需要使在散热部凝结了的工作液迅速地回流至吸热部。对此,已知在热管的容器内配置体 现毛细管作用的毛细管(薄片状毛细管或金属丝等)、或在容器内壁形成细微的槽的方法。 此外,为了提高热输送性能,已知层叠有网体构件的热管(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10-151353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11-7525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热管中,存在随着热管的薄型化的推进,蒸气流的 压力损失变得过大而无法进行工作液的移动,从而造成热管变得无法工作这种问题。特别 是,为了维持热输送性能,而在内部全部填充有网体的情况下,会造成蒸气流的压力损失显 著。而且,被要求与上述专利文献2所述的热管相比进一步提高热输送性能。 对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合薄型化且热输送性能高的热管。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技术的热管的特征在于,具有:工作液;封入所述工 作液的容器;以与所述容器的内侧的至少对置的两面相接的方式配置的网体构件,所述网 体构件通过多个网体层叠而成,所述网体彼此相接的部分的空隙率低于所述网体与所述容 器相接的部分的空隙率。在本技术中,网体是指金属细线构成的金属丝网。 而且,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技术的热管的特征在于,具有:工作液;封入 所述工作液的容器;以与所述容器的内侧的至少对置的两面相接的方式配置的网体构件, 所述网体构件通过多个网体相互密接地层叠而成,所述网体构件的与所述容器的内侧相接 的至少一个面中的构成所述网体构件的金属细线、以及所述网体彼此相接的面中的构成所 述网体构件的金属细线中的至少任一方在所述网体构件的厚度方向上被压扁。 优选的是,在上述热管中,所述金属细线的截面具有圆形的一部分变得平坦的形 状。 优选的是,在上述热管中,在所述容器内表面设置有槽。 而且,优选的是,在上述热管中,所述网体构件配置于所述容器内部的宽度方向上 的一部分,在所述容器内部形成有空洞部。 而且,优选的是,在上述热管中,所述网体构件沿着所述容器的长度方向以直线状 配置。 【技术效果】 根据本技术,在网体构件的表面,工作液的透过率高,而且在网体构件的内 部,毛细管力高,因此能够使在散热部凝结了的工作液迅速地回流至吸热部,从而能够使热 输送性能提商。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管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的(a)是示意地表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管的网体构件与容器 相接的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图2的(b)是示意地表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 管的网体构件的第一网体和第二网体相接的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管的热输送性能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本技术的热管为由工作液、容器和网体构件构成的热管,所述热管的特征在 于,在所述容器的内部封入有所述工作液,所述网体构件以与所述容器的内侧的面中、对置 的一面和另一面相接的方式配置,所述网体构件通过多个网体层叠而成,所述多个网体具 有与所述一面相接的网体和与所述另一面相接的网体,相比于与所述一面相接的网体和所 述一面相接的部分的空隙率、或与所述另一面相接的网体和所述另一面相接的部分的空隙 率,所述多个网体相互接触的部分的空隙率较低。优选为,所述多个网体相互接触的部分的 空隙率为〇. 11?0.62。 而且,本技术的热管为由工作液、容器、网体构件构成的热管,所述热管的特 征在于,在所述容器的内部封入有所述工作液,所述网体构件以与所述容器的内侧的面中、 对置的一面和另一面相接的方式配置,所述网体构件通过多个网体相互接触地层叠而成, 所述多个网体由金属细线构成,所述多个网体具有与所述一面相接的网体和与所述另一 面相接的网体,与所述一面相接的网体和所述一面相接的部分的金属细线、或与所述另一 面相接的网体和所述另一面相接的部分的金属细线、或所述多个网体相互接触的部分的金 属细线中的至少任一方具有在所述网体构件的厚度方向上被压扁的部分。优选的是,所述 金属细线中的被压扁的部分的截面具有圆形的一部分变得平坦的形状。 优选的是,在所述容器的内表面设置有槽。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网体构件配置于所述容器内部的一部分,在所述容器内部形 成有空洞部。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网体构件沿着所述容器的长度方向以直线状配置。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技术 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管1的结构的剖视图。图2的(a)是示意地表示本技术的实施 方式所涉及的热管1的网体构件3的与容器2相接的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图2的(b)是 示意地表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管1的网体构件3的第一网体31和第二网 体32相接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b)中,为了区分第一网体31和第 二网体32而便于观察,对第一网体31和第二网体32标注不同的影线而进行表示。 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热管1通过如下的方式形成,即,在真空脱 气了的状态下,将例如纯水、乙醇等凝结性流体作为工作液,而封入由铜或铜合金等导热性 优异的金属构成的管状的容器2的内部。工作液通过相变化而输送热。而且,热管1为将 圆管状的热管的上下压扁而进行了扁平加工的扁平型的热管1。 在容器2的大致中央部,截面呈矩形的网体构件3以与容器2的内侧的对置的两 面相接的方式配置。在图1中,容器2的内侧的对置的两面为容器2的上侧内壁面和下侧 内壁面。需要说明的是,网体构件3沿着未图示的容器2的长度方向以直线状配置。 网体构件3被容器2的上侧内壁面和下侧内壁面夹着,在图1中,网体构件3的上 表面和容器2的上侧内壁面、网体构件3的下表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管,其特征在于,具有: 工作液; 封入所述工作液的容器;以与所述容器的内侧的至少对置的两面相接的方式配置的网体构件, 所述网体构件通过多个网体层叠而成,所述网体彼此相接的部分的空隙率低于所述网体与所述容器相接的部分的空隙率。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4.16 JP 2012-0926641. 一种热管,其特征在于,具有:工作液;封入所述工作液的容器;以与所述容器的 内侧的至少对置的两面相接的方式配置的网体构件,所述网体构件通过多个网体层叠而 成,所述网体彼此相接的部分的空隙率低于所述网体与所述容器相接的部分的空隙率。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网体彼此相接的部分的空隙率为 0? 11 ?0? 62。3. -种热管,其特征在于,具有:工作液; 封入所述工作液的容器; 以与所述容器的内侧的至少对置的两面相接的方式配置的网体构件,所述网体构件通 过多个网体相互密接地层叠而成,所述网体构件的与所述容器的内侧相接的至少一面中的 构成所述网体构件的金属细线、以及所述网体彼此相接的面中的构成所述网体构件的金属 细线中的至少任一方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稻垣义胜坂井启志青木博史杉村政信
申请(专利权)人: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