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多层漆膜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068216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25 08:30
提供了一种用3C1B体系形成多层漆膜的方法,借此可获得具有优异漆膜外观和涂覆操作性(抗流挂性、抗鼓泡性)的多层漆膜。[解决方式]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形成多层漆膜的方法,其包括在待涂覆的物体上涂覆第一水性底漆(A)并形成第一底漆膜的工艺过程、在上述未固化的第一底漆膜上涂覆第二水性底漆(B)并形成第二底漆膜的工艺过程、在上述未固化的第二底漆膜上涂覆清漆(C)并形成清漆膜的工艺过程,和将上述第一底漆膜、上述第二底漆膜和上述清漆膜加热并同时固化的工艺过程;且其中上述第一水性底漆(A)包含作为基体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10,000-100,000的水溶性或水分散性丙烯酸类树脂(A1)和一种或多种重均分子量为10,000-100,000的选自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和丙烯酸类-聚氨酯树脂的水溶性或水分散性树脂(A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形成多层漆膜的新型方法,其可用于各种领域中,尤其是用于汽 车涂漆领域中。[
技术介绍
] 通常实施,其中待涂覆的物体为汽车车身,所述方法包括在 待涂覆的物体上形成电沉积漆膜,加热并固化该膜,然后形成包含中涂漆膜、底漆膜和清漆 膜的多层漆膜。此外,目前将水性漆用于中涂漆和底漆中以减少挥发性有机溶剂(VOC)。 此外,近年来出于节能目的开始使用用所谓的三涂一烘(3C1B)体系形成多层漆 膜的方法,其中在电沉积漆膜上涂覆水性中涂漆并形成中涂漆膜,在未固化的中涂漆膜上 涂覆水性底漆并形成底漆膜,在未固化的底漆膜上涂覆清漆并形成清漆膜,将这三个漆膜 层加热并同时固化。 通过使用该3C1B体系实施,使用所谓的湿碰湿体系在未固 化的中涂漆膜上涂覆水性底漆,因此会存在如下问题:在中涂漆膜和底漆膜之间容易发生 混合,且漆膜的外观变劣。 作为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方式,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水性中涂漆中掺入具有特定重 均分子量的丙烯酸类乳液。 此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在水性中涂漆中引入具有特定玻璃化转变温度、酸值和 羟基值的丙烯酸类乳液以及具有特定酸值的聚氨酯树脂乳液。 此外,专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形成多层漆膜的方法,其包括在待涂覆的物体上涂覆第一水性底漆(A)并形成第一底漆膜的工艺过程、在上述未固化的第一底漆膜上涂覆第二水性底漆(B)并形成第二底漆膜的工艺过程、在上述未固化的第二底漆膜上涂覆清漆(C)并形成清漆膜的工艺过程,和将上述第一底漆膜、上述第二底漆膜和上述清漆膜加热并同时固化的工艺过程;且其中上述第一水性底漆(A)包含作为基体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10,000‑100,000的水溶性或水分散性丙烯酸类树脂(A1)和一种或多种重均分子量为10,000‑100,000的选自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和丙烯酸类‑聚氨酯树脂的水溶性或水分散性树脂(A2)。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6.28 JP 2012-1453421. 形成多层漆膜的方法,其包括在待涂覆的物体上涂覆第一水性底漆(A)并形成第一 底漆膜的工艺过程、在上述未固化的第一底漆膜上涂覆第二水性底漆(B)并形成第二底漆 膜的工艺过程、在上述未固化的第二底漆膜上涂覆清漆(C)并形成清漆膜的工艺过程,和 将上述第一底漆膜、上述第二底漆膜和上述清漆膜加热并同时固化的工艺过程;且其中上 述第一水性底漆(A)包含作为基体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10, 000-100, 000的水溶性或水分 散性丙烯酸类树脂(A1)和一种或多种重均分子量为10, 000-100, 000的选自聚酯树脂、聚 氨酯树脂和丙烯酸类-聚氨酯树脂的水溶性或水分散性树脂(A2)。2. 根据权利要求1的形成多层漆膜的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岛久之森聪一宫本贵正
申请(专利权)人:巴斯夫涂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