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多层涂膜形成方法
(相关领域的交叉引用)本申请主张于2013年12月11日提交的日本特愿2013-255844号说明书(其整体通过引用并入本文)的优先权的利益。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形成无论相对于金属部件还是塑料部件均具有优异的耐崩裂性、附着性、润饰性、耐候性以及耐乙醇汽油性的涂膜的多层涂膜形成方法。
技术介绍
通常,汽车车体具有形成车身的金属部件和保险杠等塑料部件。在该汽车车体的涂装中,以往广泛采用如下工序:利用适于金属部件与塑料部件等各个部件的不同涂料和不同涂装工序进行涂装,然后,将塑料部件安装于金属部件。但是,近年来,为了降低汽车车体的制造工序中的设备成本和使金属部件和塑料部件的色调一致,寻求一种在将塑料部件安装于金属部件的状态下涂装的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在金属钢板上组装有聚丙烯树脂部件的汽车车身的涂装方法。但是,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中涂涂料没有导电性,因此必须对聚丙烯部件涂装导电性底漆涂料。换言之,在专利文献1中,对聚丙烯部件依次涂装导电性底漆涂料→中涂涂料→面涂涂料,对金属部件依次涂装中涂涂料→面涂涂料。也就是说,由于并不是将塑料部件和金属部件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层涂膜形成方法,所述方法是依次进行如下工序的多层涂膜形成方法:(1)在含有金属材料和塑料材料的被涂物上涂装水性第1着色涂料(X)而形成未固化的第1着色涂膜的工序;(2)在通过工序(1)获得的未固化的第1着色涂膜上涂装水性第2着色涂料(Y)而形成未固化的第2着色涂膜的工序;(3)在通过工序(2)获得的未固化的第2着色涂膜上涂装透明涂料(Z)而形成未固化的透明涂膜的工序;以及(4)通过对工序(1)~(3)中所形成的未固化的第1着色涂膜、未固化的第2着色涂膜以及未固化的透明涂膜进行加热从而使这3个涂膜同时固化的工序,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性第1着色涂料(X)含有非氯系的聚烯烃系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12.11 JP 2013-2558441.一种多层涂膜形成方法,所述方法是依次进行如下工序的多层涂膜形成方法:(1)在含有金属材料和塑料材料的被涂物上涂装水性第1着色涂料(X)而形成未固化的第1着色涂膜的工序;(2)在通过工序(1)获得的未固化的第1着色涂膜上涂装水性第2着色涂料(Y)而形成未固化的第2着色涂膜的工序;(3)在通过工序(2)获得的未固化的第2着色涂膜上涂装透明涂料(Z)而形成未固化的透明涂膜的工序;以及(4)通过对工序(1)~(3)中所形成的未固化的第1着色涂膜、未固化的第2着色涂膜以及未固化的透明涂膜进行加热从而使这3个涂膜同时固化的工序,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性第1着色涂料(X)含有非氯系的聚烯烃系树脂(A)、酸值是1mgKOH/g~30mgKOH/g且在20℃的温度下直至成膜为止的时间为5分钟~20分钟的水性聚氨酯树脂(B)、具有非离子性亲水基团的封端聚异氰酸酯化合物(C)以及导电性颜料(D),涂装所述水性第1着色涂料(X)并使其固化而得到的厚度是5μm的固化涂膜在波长360nm~420nm处的平均透光率低于1%;其中,所述具有非离子性亲水基团的封端聚异氰酸酯化合物(C)是具有选自下述通式(I)所示的封端异氰酸酯基、下述通式(II)所示的封端异氰酸酯基以及下述通式(III)所示的封端异氰酸酯基中的至少一种封端异氰酸酯基的封端聚异氰酸酯化合物,[化学式1]式(I)中,R1、R2、R4及R5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1~12的烃基,R3表示碳原子数1~12的直链状或支链状的亚烷基,[化学式2]式(II)中,R2、R3、R4及R5与上述R2、R3、R4及R5相同,[化学式3]式(III)中,R2、R3、R4及R5与上述R2、R3、R4及R5相同,R6表示碳原子数1~12的烃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涂膜形成方法,其中,所述透明涂料(Z)含有羟值是140mgKOH/g~210mgKOH/g、重均分子量是5000~18000并且玻...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