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线材或棒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28509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11 15:34
钢线材或棒钢,其化学成分按质量%计为C:0.1~0.6%、Si:0.01~1.5%、Mn:0.05~2.5%、Al:0.015~0.3%、N:0.004~0.015%,还可以含有规定的任意元素,余量为铁和杂质,上述杂质中的P和S为P:0.035%以下、S:0.025%以下,自表面起至深度为截面半径的15%的表层区域是平均粒径为1~15μm的铁素体和平均长径比为2以下、平均粒径为0.1~2μm的球状化渗碳体的钢组织,自距表面的深度为截面半径的25%起至中心的内部区域是由平均粒径为15~40μm的铁素体、以及珠光体和/或球状化渗碳体构成的钢组织,除去表面氧化皮后的表面的圆周方向的表面粗糙度Ra为4μm以下,表面的晶界氧化层的深度为30μm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钢线材或棒钢,其化学成分按质量%计为C:0.1~0.6%、Si:0.01~1.5%、Mn:0.05~2.5%、Al:0.015~0.3%、N:0.004~0.015%,还可以含有规定的任意元素,余量为铁和杂质,上述杂质中的P和S为P:0.035%以下、S:0.025%以下,自表面起至深度为截面半径的15%的表层区域是平均粒径为1~15μm的铁素体和平均长径比为2以下、平均粒径为0.1~2μm的球状化渗碳体的钢组织,自距表面的深度为截面半径的25%起至中心的内部区域是由平均粒径为15~40μm的铁素体、以及珠光体和/或球状化渗碳体构成的钢组织,除去表面氧化皮后的表面的圆周方向的表面粗糙度Ra为4μm以下,表面的晶界氧化层的深度为30μm以下。【专利说明】钢线材或棒钢
本专利技术涉及适合于冷锻等的钢线材或棒钢(包括盘条(bar in coil)。以下相 同)。本申请要求基于2012年6月8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2-131316号的优先权, 将其内容援用至此。
技术介绍
近年来,从提高生产率出发,要求减少或省略以切削为代表的机械加工,因此对中 碳钢应用冷锻的需求在增高。然而,中碳钢的变形阻力高于低碳钢、低合金钢,缺乏变形能 力(延性),因此具有容易发生模具开裂、钢材开裂的问题。因此,对于供于冷锻的钢材,为 了减低变形阻力、改善变形能力,一般实施使渗碳体球状化的球状化退火。专利文献1公开 了一种球状化退火后的冷锻用棒线材,其中,从表面到深度为棒线材半径X0. 15的区域, 铁素体的组织面积分数为10 %以下,余下由回火马氏体构成或者由回火马氏体、贝氏体和 珠光体中的一种或两种构成,中心部为铁素体-珠光体。 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冷锻用钢材,其在钢材表层部具有深度为0. 01?0. 5mm 的铁素体脱碳层,且包括该铁素体脱碳层的全部脱碳区域层相对于钢材半径之比是在 0. 039?0. 37的范围内,使内部为球状化渗碳体组织,由此加工性优异。 专利文献3公开了冷加工优异的钢线材,其在从表面起10%以上的区域中,铁素 体的粒径为2?5. 5 μ m,且长径为3 μ m以下、用长径/短径表示的长径比为3以下渗碳体 相对于全部渗碳体为70%。 专利文献4公开了一种高碳钢带,其通过规定铁素体粒径、渗碳体粒径、渗碳体的 长径比、渗碳体密度比而具有优异的冷加工性和淬透性。 专利文献5公开了一种成型性和淬透性优异的高碳钢板的制造方法,其形成了平 均粒径为I. 1 μ m以下、平均长径比为1. 5以下的渗碳体和平均粒径为2 μ m以上的铁素体 晶粒。 专利文献6公开了一种冷加工性优异的钢线材,将从表面到深度为线径的5? 30%的区域视为表面层时,该表面层的平均粒径为5 μ m以下,并且将上述表面层中自最表 面起至深度〇. 3?0. 4mm的位置作为最表面层时,该最表面层的平均粒径为2μηι以上,且 较上述表面层更内部的平均粒径为10 μ m以下。 专利文献7公开了一种冷加工性优异的钢线材,其在自表面起线径的10%以上的 区域中,铁素体的平均粒径为2?5. 5 μ m,且长径为3 μ m以下、用长径/短径表示的长径比 为3以下的渗碳体相对于全部渗碳体为70%以上。然而,限于只规定了铁素体与渗碳体的 钢材组织,对于原本冷锻中对开裂有很大影响的表面粗糙度和表面的晶界氧化深度没有规 定。 专利文献1?7中公开的方法涉及防止在加工度大的冷加工中构成本质性问题的 钢材的开裂的技术,最近要求进一步提高冷锻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特许4435954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许3167550号公报 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0-192148号公报 专利文献4 :日本特许3468172号公报 专利文献5 :日本特许3577957号公报 专利文献6 :日本特开2000-119806号公报 专利文献7 :日本特许352764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是页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实情而做出的。本专利技术的课题是提供能够防止在加工度高的加 工中成为冷锻化的阻碍要因的钢材的开裂的钢线材或棒钢。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专利技术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本专利技术人等发现,为了改 善用于防止冷锻时钢材开裂的变形能力,除了钢材成分、球状化退火后的钢组织以外,适当 控制钢材的表面粗糙度和晶界氧化层的深度也是有用的。 本专利技术是基于以上新发现而做出的,本专利技术的要旨如下所述。 (1) -种钢线材或棒钢,其中,该钢线材或棒钢的化学成分按质量%计为 C :0.1 ?0.6%、 Si :0· 01 ?1. 5%、 Mn :0· 05 ?2. 5%、 Al :0· 015 ?0· 3%、 N :0· 004 ?0· 015%、 Cr :0 ?3.0%、 Mo :0 ?1.5%、 Cu :0 ?2.0%、 Ni :0 ?5.0%、 B :0 ?0.0035%、 Ca :0 ?0.005%、 Zr :0 ?0.005%、 Mg :0 ?0.005%、 Rem :0 ?0· 015%、 Ti :0 ?0.2%、 Nb :0 ?0.1%、 V:0 ?1.0%、 W:0 ?1.0%、 Sb :0 ?0· 0150%、 Sn :0 ?2.0%、 Zn :0 ?0.5%、 Te :0 ?0.2%、 Bi :0 ?0.5%、 Pb :0 ?0.5%、 余量由铁和杂质构成,所述杂质中的P和S为 P :0.035% 以下、 S :0.025 % 以下; 自表面起至深度为截面半径的15%的表层区域是由平均粒径为1?15 μ m的铁素 体和平均长径比为2以下且平均粒径为0. 1?2 μ m的球状化渗碳体构成的钢组织,自距表 面的深度为截面半径的25%起至中心的内部区域是由平均粒径为15?40 μ m的铁素体、以 及珠光体和/或球状化渗碳体构成的钢组织,除去表面氧化皮后的表面的圆周方向的表面 粗糙度Ra为4μ m以下,表面的晶界氧化层的深度为30 μ m以下。 (2)根据⑴所述的钢线材或棒钢,其按质量%计含有Cr :0.1?3.0 %、Mo: 0· 01 ?I. 5%、Cu :0· 1 ?2. 0%、Ni :0· 1 ?5· 0%、B :0· 0005 ?0· 0035%中的一种或两种 以上。 (3)根据(1)或⑵所述的钢线材或棒钢,其含有Ca :0.0002?0.005 %、Zr : 0· 0003 ?0· 005%、Mg :0· 0003 ?0· 005%、Rem :0· 0001 ?0· 015%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4)根据⑴?⑶中任一项所述的钢线材或棒钢,其含有Ti :0· 001?0· 2%、 Nb :0· 01?0· 1%、V :0· 03?L 0%、W :0· 01?L 0%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5)根据⑴?⑷中任一项所述的钢线材或棒钢,其含有Sb :0· 0005? 0.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钢线材或棒钢,其中,该钢线材或棒钢的化学成分按质量%计为C:0.1~0.6%、Si:0.01~1.5%、Mn:0.05~2.5%、Al:0.015~0.3%、N:0.004~0.015%、Cr:0~3.0%、Mo:0~1.5%、Cu:0~2.0%、Ni:0~5.0%、B:0~0.0035%、Ca:0~0.005%、Zr:0~0.005%、Mg:0~0.005%、Rem:0~0.015%、Ti:0~0.2%、Nb:0~0.1%、V:0~1.0%、W:0~1.0%、Sb:0~0.0150%、Sn:0~2.0%、Zn:0~0.5%、Te:0~0.2%、Bi:0~0.5%、Pb:0~0.5%、余量由铁和杂质构成,所述杂质中的P和S为P:0.035%以下、S:0.025%以下;自表面起至深度为截面半径的15%的表层区域是由平均粒径为1~15μm的铁素体和平均长径比为2以下且平均粒径为0.1~2μm的球状化渗碳体构成的钢组织,自距表面的深度为截面半径的25%起至中心的内部区域是由平均粒径15~40μm的铁素体、以及珠光体和/或球状化渗碳体构成的钢组织,除去表面氧化皮后的表面的圆周方向的表面粗糙度Ra为4μm以下,表面的晶界氧化层的深度为30μm以下。...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门田淳宫西庆山崎真吾
申请(专利权)人: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