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前围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90565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2-04 09:19
一种车辆的前围板结构,包括:竖直设置在车身的两侧处的A柱;设置在A柱的每一个的前部上以从A柱纵向伸长的挡板上部构件;形成于挡板上部构件之下的减震器外壳;横向设置在挡板上部构件之间的前围板;以及连接在前围板和挡板上部构件之间以在前围板的两侧上对应于前围板形成延伸平面的发动机舱扩展板。挡板上部构件沿车辆的纵向方向与A柱整体形成,并且沿着发动机舱扩展板的形状切割前围板的两侧以对应于发动机舱扩展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前罩板结构相关申请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2013年7月22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0.10-2013-0085922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出于所有目的通过该引用结合于此。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的前罩板(cowl)结构。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的前罩板结构,其具有改变的挡板上部构件和前罩板的构造,并且设置有发动机舱扩展板和A柱,从而减小在车辆碰撞过程中施加到坐在驾驶座椅中的乘员的胸部的损害并且增加车身的扭转刚度。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车辆主要由车身和底盘组成。车身为形成车辆的外观的部分,以及底盘为在上面安装用于驱动车辆所必须的至少机械装置的部分。 车辆前罩板是车身的一部分并且指的是连接至车辆的前窗框架的前面板部分。通常,前罩板具有设计为使得行使期间由于空气流动产生的空气阻力最小的形状。 具体而言,作为车辆的性能测试,存在小部分重叠碰撞测试,其中当车辆以64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时,仅超过车身的前部分的25%与固定障碍物碰撞。目前,为了响应小部分重叠碰撞测试,已积极地进行增加车辆前罩板的刚度的各种研究。 如图1A所示,传统的用于车辆的前罩板结构包括A柱1、挡板上部构件2和前罩板4,A柱I设置在车身的竖直方向上,挡板上部构件2设置在A柱I的前部上,沿车身的纵向方向与其隔开,前罩板4横跨车身的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在A柱I和挡板上部构件2之间。 此外,如图1B所示,前罩板横支架5连接至A柱1,而且A柱扩展板3通过螺栓固定在前罩板4和前罩板横支架5之间。 然而,在传统的用于车辆的前罩板结构中,如图2所示,由于挡板上部构件2和前罩板4之间的接合部具有分离截面,挡板上部构件2和前罩板4的刚度被降低,因此,降低了车辆碰撞期间的减震性能,并且车身的冲击点处的刚度降低,因此前罩板4在车辆碰撞期间弯曲,从而由于前罩板4的变形,对坐在驾驶座椅中的乘员的胸部损伤可能变得严重。 当A柱I和前罩板4之间的接合部的转角部分由于车辆前部碰撞而折裂时,例如,前罩板4被向后推。为了改善这种现象,扩展板3和前罩板横杆支架5必须进一步通过紧固螺栓固定到A柱I和前罩板4之间的接合部,因此存在车身部件的数量,以及螺栓紧固工作所需的人力和成本的增加。 专利技术背景部分中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专利技术的一般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方式暗示该信息形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已致力于解决与现有技术相关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的前罩板结构,其能够通过改变车辆的前罩板结构和增加挡板上部构件和A柱和前罩板之间的接合部的刚度而改善车辆小部分重叠碰撞的性能。 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提供车辆的前罩板结构,其包括:A柱、挡板上部构件、减震器外壳、前罩板以及发动机舱扩展板;A柱沿车身的竖直方向设置在车身的两侧;挡板上部构件设置在A柱的每一个的前部上以从A柱沿车身的纵向方向伸长;减震器外壳形成于挡板上部构件的每一个的下方;前罩板横跨车身的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在挡板上部构件之间;发动机舱扩展板连接在前罩板和挡板上部构件之间以在前罩板的两侧上对应于前罩板形成延伸平面。 挡板上部构件可与A柱在车身的纵向方向上整体形成,并且沿着发动机舱扩展板的形状切割前罩板的两侧以对应于发动机舱扩展板。 A柱可进一步包括在接近挡板上部构件的后端的位置处形成于A柱上的切去部分,并且A柱扩展板连接至A柱,以完全封住切去部分。 发动机舱扩展板的前端可结合至减震器外壳的上部并且发动机舱扩展板的后端连接至A柱扩展板。 发动机舱扩展板和A柱扩展板可由超高强度钢制成。 本方法和装置具有的其他特征和优点,这些其它特征和优点将从结合于此的附图和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中显而易见,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共同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原理。 【附图说明】 图1A为示出了从发动机舱部分看到的相关技术的车辆的前罩板结构的立体图; 图1B为示出了从车室部分看到的相关技术的车辆的前罩板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沿图1A的线A-A’所呈现的截面图; 图3为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示例性前罩板结构的立体图,其中该示例性前罩板结构具有与其连接的前罩板。 图4为沿着图3中的线B-B’所呈现的截面图; 图5为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彼此连接的示例性挡板上部构件、发动机舱扩展板和前罩板的放大视图; 图6为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彼此连接的示例性A柱和发动机舱扩展板的放大视图; 图7为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有形成于其上的切去部分的示例性A柱的立体图;以及 图8为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舱扩展板的示例性接合部的放大视图。 应当理解,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的,其呈现出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的各个特征的某种程度的简化表示。 在这些图形中,贯穿附图的多幅图形,附图标记引用本专利技术的同样的或等同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参考本专利技术的各个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并在下文中描述。虽然本专利技术将结合示例性实施例来描述,但将可理解,本说明书不旨在将本专利技术限于那些示例性实施例。相反,本专利技术意图不仅覆盖示例性实施例,而且覆盖可包含在如所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替代方案、修改、等效物以及其它实施例。 应当理解,此处所使用的术语“车辆”或“车辆的”或其它类似术语一般包括机动车辆,例如包括运动型多用途车辆(SUV)、公共车辆、卡车、各种商用车辆的乘用汽车,包括各种舟艇、船舶的船只,航空器等等,并且包括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车辆、可插式混合动力电动车辆、氢动力车辆以及其它替代性燃料车辆(例如,源于非石油的能源的燃料)。如本文所指的,混合动力车辆是具有两个或多个动力源的车辆,例如汽油动力和电动车辆。 图3至5为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各个实施例的车辆的前罩板结构的视图。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各个实施例的车辆的前罩板结构包括:沿车身的竖直方向设置在车身的两侧的A柱10 ;设置在A柱10的每一个的前部以从A柱沿车身的纵向方向伸长的挡板上部构件20 ;形成于挡板上部构件20的每一个的下方的减震器外壳30 ;横跨车身的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在挡板上部构件20之间的前罩板40 ;以及连接在前罩板40和挡板上部构件20之间以在前罩板40的两侧上对应于前罩板40形成延伸平面的发动机舱扩展板50。在此,挡板上部构件20与A柱10在车身的纵向方向上整体形成,并且沿着发动机舱扩展板50的形状切割前罩板40的两侧以对应于发动机舱扩展板50。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这种整体部件可单片地形成。 如图3所示,挡板上部构件20在A柱10的每一个的前部上伸长并且沿车身的纵向方向与A柱10整体形成。 也就是说,在图1所示的传统的前罩板结构中,挡板上部构件2形成于A柱I的前部上与其隔开,以及前罩板4沿车身的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在A柱I和挡板上部构件2之间。换句话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前罩板结构具有如下结构:挡板上部构件20与A柱10整体形成以彼此连接,而且发动机舱扩展板50连接在挡板上部构件20和前罩板40之间。 因此,如图4所示,与两片式组成的传统挡板上部构件2不同,挡板上部构件20可由单片式组成,使得基本上除去传统挡板上部构件2的截面中的不连续结构,因此改善了车辆碰撞时的弯曲模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31/201310684821.html" title="车辆的前围板结构原文来自X技术">车辆的前围板结构</a>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前罩板结构,包括:A柱,所述A柱设置于车身的相对侧,沿所述车身的竖直方向延伸;伸长的挡板上部构件,所述伸长的挡板上部构件设置在所述A柱的每一个的前部上并且沿所述车身的纵向方向延伸;减震器外壳,所述减震器外壳形成于所述挡板上部构件的每一个的下方;前罩板,所述前罩板设置在所述挡板上部构件之间,延伸横跨沿所述车身的车辆宽度方向;发动机舱扩展板,所述发动机舱扩展板在所述前罩板和所述挡板上部构件之间延伸并且将所述前罩板和所述挡板上部构件互连,以在所述前罩板的相对侧上对应于所述前罩板形成延伸平面。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7.22 KR 10-2013-00859221.一种车辆的前罩板结构,包括: A柱,所述A柱设置于车身的相对侧,沿所述车身的竖直方向延伸; 伸长的挡板上部构件,所述伸长的挡板上部构件设置在所述A柱的每一个的前部上并且沿所述车身的纵向方向延伸; 减震器外壳,所述减震器外壳形成于所述挡板上部构件的每一个的下方; 前罩板,所述前罩板设置在所述挡板上部构件之间,延伸横跨沿所述车身的车辆宽度方向; 发动机舱扩展板,所述发动机舱扩展板在所述前罩板和所述挡板上部构件之间延伸并且将所述前罩板和所述挡板上部构件互连,以在所述前罩板的相对侧上对应于所述前罩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喜锡宋大炫金起焕李振成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