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天旗专利>正文

车辆蓄力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7723 阅读:3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辆蓄力器,包括车体,车轮,与车轮同轴联接的刹车离合器,蓄力传动轮,被动轮;它还具有蓄力装置和释能装置;蓄力装置由棘轮、蜗旋簧、释能轴、两侧外壳、蓄力轮、两套双动轴承组成;蜗旋簧内端固定在释能轴上,蜗旋簧的外端与棘轮内壁铰接,外壳固装在棘轮两侧,蓄力轮与左外壳连体且位于其外侧面,左侧双动轴承的外套与蓄力轮内圆紧配,右侧双动轴承的外套与右外壳连体,两侧双动轴承内套与释能轴紧配;蓄力轮与蓄力换向轮为相啮合的柱齿轮,蓄力换向轮与被动轮同轴;释能轴右侧与释能装置连接;车体固定有与棘轮棘齿相啮合的止逆斜舌。车体还装有蓄取颠簸力的正、反棘条。它能将车辆制动力、颠簸力收蓄起来,再提供给车辆作为动力,从而节省体能与能源。(*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蓄力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交通工具,特别是一种可用于各种车辆的车辆蓄力器。
技术介绍
  现有车辆,不论大小,不论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都会因路面不平而颠簸;并要随时使用刹车来控制车速和制动。上下颠簸的力、制动时磨擦的力,都被空耗了,而这些力,却是很可观的能量。人们对蜗旋簧(发条)早已有所应用,如钟表、仪表、自动手表……。手表有自动的,座钟却没有自动的,原因是自动手表有来自手臂摆动的力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将车辆制动力收蓄起来,再提供给车辆作为动力,从而节省体能与能源的车辆蓄力器。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车辆蓄力器,包括车体,车轮,与车轮同轴联接的刹车离合器,蓄力传动轮,被动轮,其特征在于:它还具有蓄力装置和释能装置;蓄力装置由棘轮、蜗旋簧、释能轴、两侧外壳、蓄力轮、两套双动轴承组成;蜗旋簧内端固定在释能轴上,蜗旋簧的外端与棘轮内壁铰接,外壳固装在棘轮两侧,蓄力轮与左外壳连体且位于其外端面,左侧双动轴承的外套与蓄力轮内园紧配,右侧双动轴承的外套与右外壳连体,两侧双动轴承内套与释能轴紧配;蓄力轮与蓄力换向轮为相啮合的柱齿轮,蓄力换向轮与被动轮同轴;释能轴右侧与释能装置连接;车体固定有与棘轮棘齿相啮合的止逆斜舌。它的基础理论是:由于加速度的作用,物体在运动中所产生的矢量(物重与速度矢量的乘积)而转化的机械能,将大于该物体匀加速时始动力的若干倍。利用这一运动规律,使蓄力器受大于本体矢量的外力作用而蓄力;同时,由于齿轮比的传递是增速关系,致使车体在瞬间达到减速制动目的,而蓄力装置则在瞬间蓄取冲量势能。这样,即达到了使车体减速、制动的目的,又使空耗于这一车体减速、制动的势能,回收到蓄力装置中。它们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利用。-->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蓄力装置与释能装置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蓄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释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用于人力或摩托车蓄颠簸力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用于机动装载车蓄颠簸力装置的示意图。图中:1-棘轮,2-棘轮外壳,201-左外壳,202-右外壳,3-蓄力轮,4-双动轴承,401-左侧双动轴承,402-右侧双动轴承,501-第一定位轴承,502-第二定位轴承,503-第三定位轴承,6-释能轴,7-接点,8-蜗旋簧,9-蓄力换向轮,10-被动轮,11-链条,12-车轮,13-蓄力传动轮,14-刹车离合器,15-止逆斜舌,16-轴承支架,1601-左轴承支架,1602-右轴承支架,17-正棘条,18-反棘条,19-活动接点,20-车座,21-避振器,22-车体,23-连接螺丝,24-层压弹簧钢板,25-作功轮,26-换向增速轮,27-换向轮轴承,28-二次增速轮,29-动力源装置,30-连体件,31-轴承,32-轮轴,33-拉簧。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与图2所示:一种车辆蓄力器,包括车体22,车轮12,与车轮12同轴联接的刹车离合器14,蓄力传动轮13,被动轮10,链条11将蓄力传动轮13与被动轮10连接;其特征在于:它还具有蓄力装置和释能装置;蓄力装置由棘轮1、蜗旋簧8、释能轴6、两侧棘轮外壳2、蓄力轮3、两套双动轴承4组成;释能轴6两端安装于第一、第二定位轴承501、502,蜗旋簧8内端固定在释能轴6上,蜗旋簧8的外端与棘轮1的内壁铰接于接点7,棘轮外壳2由连接螺丝23固装在棘轮1两侧,连体件30将蓄力轮3与左外壳201连为一体且位于左外壳201外侧面,左侧双动轴承401的外套与蓄力轮3内园紧配,右侧双动轴承402的外套与右外壳202连体,两套双动轴承4内套与释能轴6紧配,形成棘轮—蜗旋簧—释能轴相互通联的互动整体;蓄力轮3与蓄力换向轮9为相啮合的柱齿轮,蓄力换向轮9与被动轮10同轴,两者经轴承31安装,轴承支架16固定于车体22,轴承31安装于左轴承支架1601;释能轴6右侧与释能装置连接;车体22固定有与棘轮1棘齿相啮合的止逆斜舌15,用于限制棘轮的反向转动,实现蓄力目的。被动轮10与蓄力换向轮9齿数成反比,即蓄力换向轮9的齿数多于被动轮10-->的齿数,是增速配置;参见图3与图1:对于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释能装置由释能轴6、作功轮25、增速轮26、二次增速轮28组成;释能轴6右侧安装作功轮25,增速轮26与作功轮25为相啮合的柱齿轮,增速轮26的轮轴32上安装有二次增速轮28,轮轴32安装于换向轮轴承27与第三定位轴承503;二次增速轮28与车辆的动力源装置29相链接释能作功;当然二次增速轮28与车辆的动力源装置29也可以齿接,实现释能作功。释能设计的基础理论是:由于释能装置的变速配置也是增速配置;所以作用于释能的力小于蓄力传动轮13作用于蓄力器的力,当刹车离合器14闭合时,车轮12带动蓄力传动轮13,此时释能受制于蓄力;而蓄力的同时,并不影响释能的连续,因为它们之间是一种互动的连体。当作功轮25的力作用于车辆的驱动轴或车轮时,它便随车而动,不停地释能作功。如图4所示:车座20下方装有避振器21;作为本技术的完善,车体22装有用于蓄取车辆运行中颠簸力的正、反棘条17、18,正、反棘条17、18的一端与车体22活动连接于活动接点19;正、反棘条17、18的棘齿方向相反并与棘轮1的棘齿相吻;正、反棘条17、18的另一端呈自由状,拉簧33连接于正、反棘条17、18,由拉簧33控制吻齿。蜗旋簧8的厚度在0.8mm~4.00mm之间为佳,过厚容量断裂和金属疲劳;若用在载重量较大的车型,可加大宽度来增强势能。棘轮1的棘齿以齿距短、密为佳,这样,略有振动便有力可蓄。如图5所示:对于机动装载车而言,可将正、反棘条17、18铰接在层压弹簧钢板24的两端,这样在蓄取颠簸力的同时,又能起到减震作用。本技术的蓄力装置在车辆运行的过程中,可不间断地因颠簸、制动获取蓄力,形成一种无休止的蓄力——释能循环体系。以上主要示出本技术用于人力车或摩托车的实施例,但并不意味着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可用于各种车辆。总之,凡是采用蜗旋簧的内端固定在释能轴,蜗旋簧的外端与棘轮内壁铰接,棘轮外壳安装在棘轮两端这种结构作为车辆的蓄力装置的任何变形,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蓄力器,包括车体,车轮,与车轮同轴联接的刹车离合器,蓄力传动轮,被动轮;其特征在于:它还具有蓄力装置和释能装置;所述蓄力装置由棘轮(1)、蜗旋簧(8)、释能轴(6)、两侧棘轮外壳(2)、蓄力轮(3)、两套双动轴承(4)组成;所述蜗旋簧(8)内端固定在所述释能轴(6)上,所述蜗旋簧(8)的外端与所述棘轮(1)的内壁铰接于接点(7),所述棘轮外壳(2)固装在所述棘轮(1)两端,所述蓄力轮(3)与左外壳(201)连为一体且位于所述左外壳(201)外端面,左侧双动轴承(401)的外套与所述蓄力轮(3)内园紧配,右侧双动轴承(402)的外套与右外壳(202)连体,所述两套双动轴承(4)内套与所述释能轴(6)紧配;所述蓄力轮(3)与蓄力换向轮(9)为相啮合的柱齿轮,所述蓄力换向轮(9)与所述被动轮(10)同轴,所述释能轴(6)右侧与所述释能装置连接;所述车体(22)固定有与所述棘轮(1)棘齿相啮合的止逆斜舌(1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蓄力器,包括车体,车轮,与车轮同轴联接的刹车离合器,蓄力传动轮,被动轮;其特征在于:它还具有蓄力装置和释能装置;所述蓄力装置由棘轮(1)、蜗旋簧(8)、释能轴(6)、两侧棘轮外壳(2)、蓄力轮(3)、两套双动轴承(4)组成;所述蜗旋簧(8)内端固定在所述释能轴(6)上,所述蜗旋簧(8)的外端与所述棘轮(1)的内壁铰接于接点(7),所述棘轮外壳(2)固装在所述棘轮(1)两端,所述蓄力轮(3)与左外壳(201)连为一体且位于所述左外壳(201)外端面,左侧双动轴承(401)的外套与所述蓄力轮(3)内园紧配,右侧双动轴承(402)的外套与右外壳(202)连体,所述两套双动轴承(4)内套与所述释能轴(6)紧配;所述蓄力轮(3)与蓄力换向轮(9)为相啮合的柱齿轮,所述蓄力换向轮(9)与所述被动轮(10)同轴,所述释能轴(6)右侧与所述释能装置连接;所述车体(22)固定有与所述棘轮(1)棘齿相啮合的止逆斜舌(15)。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天旗
申请(专利权)人:刘天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62[中国|甘肃]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