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发光片、电致发光条及其电致发光显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56164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23 18: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子领域,具体涉及电致发光领域。电致发光片、电致发光条及其电致发光显示器中的电致发光片,包括一电致发光系统,电致发光系统包括至少两个电极,以及夹在至少两电极之间的发光层,还包括一基板,基板设有至少一个位于前方且透光的透光层;透光层内埋设有至少两个电致发光系统;至少两个电致发光系统均采用以下结构: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之间的发光层前方设有朝向透光层前方的透光窗口。通过上述设计,消除了以往传统设计对结构的限制,增加了设计的灵活度。有利于降低成本以及生产难度。电致发光系统发出的光,可以透过透光窗口射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致发光片、电致发光条及其电致发光显示器
本技术涉及电子领域,具体涉及电致发光领域。
技术介绍
电致发光(英文electroluminescent),又可称电场发光,简称EL,是通过加在两电极的电压产生电场,被电场激发的电子碰击发光中心,而引致电子解级的跃进、变化、复合导致发光的一种物理现象。电致发光物料的例子包括掺杂了铜和银的硫化锌和蓝色钻石。目前电致发光的研究方向主要为有机材料的应用。 电致发光板是以电致发光原理工作的。电致发光板是一种发光器件,简称冷光片、EL灯、EL发光片或EL冷光片,它由背面电极层、绝缘层、发光层、透明电极层和表面保护膜组成,利用发光材料在电场作用下产生光的特性,将电能转换为光能。 有机小分子电致发光的原理是:从阴极注入电子,从阳极注入空穴,被注入的电子和空穴在有机层内传输。第一层的作用是传输空穴和阻挡电子,使得没有与空穴复合的电子不能进入正电极,第二层是电致发光层,被注入的电子和空穴在有机层内传输,并在发光层内复合,从而激发发光层分子产生单态激子,单态激子辐射衰减而发光。 对于聚合物电致发光过程则解释为:在电场的作用下,将空穴和电子分别注入到共轭高分子的最高占有轨道(HOMO)和最低空轨道(LUMO),于是就会产生正、负极子,极子在聚合物链段上转移,最后复合形成单态激子,单态激子辐射衰减而发光。 传统的技术是:在光洁的玻璃表面,镀上一层透明的氧化锡铟(ITO)作正极,第一层为空穴传输层,常用的材料是芳香双胺如TPD、TAD等;第二层是电子传输层,常用的材料是8-羟基喹啉铝(Alq3)、8_羟基喹啉锌(Znq2)等;第三层镁铝电极。对于有机小分子EL器件,每层的厚度为几十纳米,一般在高真空度(lX10-3Pa)蒸镀而成。而有机聚合物EL器件厚度比小分子稍厚,采用旋转涂铺法成膜。 电致发光显示器ELD适用平坦互相平行的电极和EL材料组成。顶层必须可以透光,使光能穿透。每一个交界,材料发光造成像素。 由以上信息可知。电致发光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和技术发展前景,但是现有的技术存在,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稳定性差等因素,造成难以大范围普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致发光片,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电致发光显示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技术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电致发光片,包括一电致发光系统,所述电致发光系统包括至少两个电极,以及夹在至少两电极之间的发光层,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一基板,所述基板上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 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均采用以下结构: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之间的发光层前方设有朝向前方的透光窗口。 通过上述设计,改变了以往必须将上电极设置为透明导电膜(ΙΤ0膜),才能将光线透出的做法。而是设置了透光窗口。因此消除了以往传统设计对结构的限制,增加了设计的灵活度。有利于降低成本以及生产难度。所述电致发光系统发出的光,可以透过透光窗口射出。 优选为,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至少两个电极为片状电极,所述片状电极的宽度方向与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夹角,大于60度小于120度。 进一步,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至少两个电极为片状电极,所述片状电极的宽度方向与其所在所述基板处的平面的夹角,大于60度小于120度。应该考虑,整块基板可能并不平整,无法以整个基板平面作为参考。 或者,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至少两个电极为片状电极,所述片状电极的宽度方向,在基板铺平时,与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夹角,大于60度小于120度。 以上各种测算方式下,电极与基板的夹角均进一步优选为,大于80度,小于100 度。最好设置为垂直。 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至少两个电极,均不采用透明导电膜。 [0021 ] 所述发光层设置在所述基板,在所述基板上方设有透光窗口,所述发光层设置在基板和透光窗口之间。 至少两个电极设置在所述透光窗口下方两侧。避免遮挡光线。 所述基板可以为透明基板。 所述基板优选为柔性材质的基板,优选为柔性透明基板。 所述基板设有至少一个位于前方且透光的透光层;所述透光层下埋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 所述基板与所述透光层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基板与所述透光层可以为同一材质。 所述基板后方设有反光层。以便于将向后照射的光线,再次向前反射,进而使更多的光线由透光层射出。 发光层可以采用小分子EL层或者有机聚合物EL层。 对于有机小分子EL层,每层的厚度为几十纳米,一般在高真空度(lX10_3Pa)蒸镀而成。而有机聚合物EL层厚度比小分子稍厚,采用旋转涂铺法成膜。 发光层还可以采用电致发光粉层。 [0031 ] 或者,发光层采用混合有电致发光粉的透明树脂层。 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其中一个电极为片状的片状电极,所述片状电极的所在平面不与所述透光层所在平面平行。 优选为,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其中两个电极为片状的片状电极,所述片状电极的所在平面不与所述透光层所在平面平行。 优选为,所述片状电极的所在平面与所述透光层所在平面,呈大于30度小于150度的夹角。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片状电极的所在平面与所述透光层所在平面,呈大于70度小于120度的夹角。 再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片状电极的所在平面与所述透光层所在平面,呈大于85度小于95度的夹角。 —所述透光层内埋设有至少50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优选为,一所述透光层内埋设有至少200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 所述透光窗口为条状的透光窗口。 所述透光窗口的长度大于Icm,小于100cm。 或者,所述透光窗口的长度大于0.01,小于0.1mm。 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之间存在间隙,两个电极的间隙构成所述透光窗口。 所述电极的长度可以为大于1cm,小于100cm。 或者,所述电极的长度大于0.01,小于0.1mm。可以使发光单元面积减小,甚至呈现点状。有利于实现丰富的视觉效果。 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电致发光系统中,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其中一个电极,与另一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其中一个电极通过导线连接。优选为通过金属丝连接。 进一步优选为,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电致发光系统中,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分别与另一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通过导线连接。 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至少一个电极为金属电极。优选,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均为金属电极。 可以为铝制金属电极、铜质金属电极、水银金属电极中的至少一种。其中优选铝制金属电极。 所述金属电极,优选为金属膜电极、金属层电极、金属片电极、金属丝电极中的至少一种。 或者,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至少一个电极为透明导电膜。在允许所述发光层的光线直接向前透出的情况下,也允许光线从侧面透出。 可以是,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个电极均为透明导电膜。 所述基板上的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相邻排布,相邻的两个电极合并为一共用电极。以便于简化结构。 优选为,所述基板上的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相邻平行排布,相邻的两个采用一共用电极。 所述片状电极的宽度优选为大于0.05mm,小于1.5mm。以便于在保证导电性能的前提下,保证具有良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电致发光片,包括一电致发光系统,所述电致发光系统包括至少两个电极,以及夹在至少两电极之间的发光层,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一基板,所述基板设有至少一个位于前方且透光的透光层;所述透光层内埋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 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均采用以下结构: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之间的发光层前方设有朝向所述透光层前方的透光窗口。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6.24 CN 201310254220.21.电致发光片,包括一电致发光系统,所述电致发光系统包括至少两个电极,以及夹在至少两电极之间的发光层,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一基板,所述基板设有至少一个位于前方且透光的透光层;所述透光层内埋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 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均采用以下结构: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之间的发光层前方设有朝向所述透光层前方的透光窗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至少两个电极为片状电极,所述片状电极的宽度方向与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夹角,大于60度小于120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不平铺。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平铺。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与所述基板的夹角大于80度,小于100度。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与所述基板垂直。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至少两个电极,均不采用透明导电膜。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设置在所述基板,在所述基板上方设有透光窗口,所述发光层设置在所述基板和所述透光窗口之间。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电极设置在所述透光窗口下方两侧。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为透明基板。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为柔性材质的基板。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为柔性透明基板。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设有至少一个位于前方且透光的透光层。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层下埋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与所述透光层为一体化结构。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与所述透光层为同一材质。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后方设有反光层。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采用小分子EL层。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采用有机聚合物EL层。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分子EL层的每层厚度为几十纳米。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聚合物EL层为采用旋转涂铺法成膜的EL层。22.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采用电致发光粉层。23.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采用混合有电致发光粉的透明树脂层。2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其中一个电极为片状的片状电极,所述片状电极的所在平面不与所述透光层所在平面平行。2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其中两个电极为片状的片状电极,所述片状电极的所在平面不与所述透光层所在平面平行。26.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电极的所在平面与所述透光层所在平面,呈大于30度小于150度的夹角。27.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电极的所在平面与所述透光层所在平面,呈大于70度小于120度的夹角。28.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电极的所在平面与所述透光层所在平面,呈大于85度小于95度的夹角。29.根据权利要求13或25中任意一条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一所述透光层内埋设有至少50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30.根据权利要求13或25中任意一条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一所述透光层内埋设有至少200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3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窗口为条状的透光窗□。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窗口的长度大于1cm,小于100cm。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窗口的长度大于0.01mm,小于 0.1mnin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之间存在间隙,两个电极的间隙构成所述透光窗口。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的长度大于1cm,小于100cm。3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的长度大于0.0lmm,小于 0.1mnin3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电致发光系统中,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其中一个电极,与另一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其中一个电极通过导线连接。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为金属丝导线。3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电致发光系统中,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分别与另一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通过导线连接。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至少一个电极为金属电极。41.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均为金属电极。42.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为招制金属电极。43.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为铜质金属电极。44.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电极为水银金属电极。45.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电极为金属膜电极。46.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电极为金属层电极。47.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电极为金属片电极。48.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电极为金属丝电极。4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至少一个电极为透明导电膜。5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在允许所述发光层的光线直接向前透出的情况下,也允许光线从侧面透出。5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的两个个电极均为透明导电膜。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上的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相邻排布,相邻的两个电极合并为一共用电极。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上的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发光系统相邻平行排布,相邻的两个采用一共用电极。5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发光片,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兴文孙倩倩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科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