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系统的车辆搭载构造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95055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的车辆搭载构造,具有车体底板、车体骨架部、燃料电池单元和燃料电池的辅助部件单元,上述车体骨架部具有底板框架和多个横向构件并位于上述车体底板之下,上述底板框架沿车辆前后方向被设置在车体侧部,上述多个横向构件沿车宽方向设置并与上述底板框架相连接,上述燃料电池单元和燃料电池的辅助部件单元被配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邻的状态,上述燃料电池单元和上述辅助部件单元分别由两个上述横向构件从车辆前后方向的两侧夹在里面。由此,在防止配管和配线冗长的同时,使碰撞安全性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燃料电池系统的车辆搭载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燃料电池系统的车辆搭载构造。本申请要求在2004年1月20日提出的特愿2004-11872号申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内容。
技术介绍
过去,人们已经知道的燃料电池车辆是将燃料电池作为驱动用电源进行搭载,并依靠该燃料电池的发电电力来驱动行驶用马达而行驶的。在这样的燃料电池车辆中,人们已经知道的结构是,将燃料电池配置在下述区域内的车体底板下方的位置上,该区域是由车体框架的各两个纵向框架和横向框架所围成的,该车体框架形成车体骨架部,并将燃料电池的辅助部件类配置在由两个横向框架夹在里面的区域,该区域处于由两个纵向框架夹在里面的区域之外的车体底板下方的位置上(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US5641031号说明书)。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与上述现有技术有关的燃料电池车辆中,由于将燃料电池配置在由车体框架所围的区域内,将燃料电池的辅助部件类配置在该区域外,所以,存在着在燃料电池与辅助部件类之间使反应用的气体(以下称为反应气体)流通的配管冗长的问题。另外,由于由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的辅助部件类构成的高压电装系统的配线冗长,所以存在着传送损失增大的问题。而且,由于燃料电池的辅助部件类被配置在由车体框架所围的区域外,所以,存在着燃料电池的辅助部件类容易受到冲击载荷的-->作用而损伤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上述状况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下述专利技术效果的燃料电池系统的车辆搭载构造:在能够防止配管和配线冗长的同时,能够使碰撞安全性提高。为了实现解决上述课题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燃料电池系统的车辆搭载构造为,其具有车体底板、车体骨架部、燃料电池单元和燃料电池的辅助部件单元,上述车体骨架部位于上述车体底板的下方,并具有底板框架(实施方式中的底板框架105、106)和多个横向构件(实施方式中的横向构件104、第一横向构件141、第二横向构件142、第三横向构件143),上述底板框架沿车辆前后方向被设置在车体侧部,上述多个横向构件沿车宽方向设置并与上述底板框架相连接,其特征在于,上述燃料电池单元(实施方式中的燃料电池单元11)和燃料电池的辅助部件单元(实施方式中的辅助部件单元40)被配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邻的状态,上述燃料电池单元和上述辅助部件单元分别由两个上述横向构件(实施方式中的横向构件104和第一横向构件141、第一横向构件141和第二横向构件142)从车辆前后方向的两侧夹在里面。根据上述燃料电池系统的车辆搭载构造,由于燃料电池单元和燃料电池的辅助部件单元分别由形成车体骨架部的底板框架和横向构件围绕在周围,所以,可以在车辆碰撞时等抑制燃料电池单元和辅助部件单元产生损伤,使碰撞安全性提高。上述燃料电池系统的车辆搭载构造最好还具有蓄电装置(实施方式中的电容33),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依次配置上述辅助部件单元、上述燃料电池单元和上述蓄电装置,上述蓄电装置由两个上述横向构件(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横向构件142和第三横向构件143)从车辆前后方向的两侧夹在里面。-->根据上述结构的燃料电池系统的车辆搭载构造,可以防止被配置在燃料电池单元与燃料电池的辅助部件单元之间的使反应气体流通的配管和使冷却剂流通的配管等冗长,并且可以防止被配置在燃料电池单元与蓄电装置之间的高压电线冗长,减小在将燃料电池系统搭载到车辆上之际需要的空间。上述燃料电池系统的车辆搭载构造最好还具有高压电装系统的辅助部件(实施方式中的辅助部件单元50)和侧栏(实施方式中的内侧栏107、108),上述侧栏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置,它们的位置在车宽方向上位于上述底板框架的外侧,上述高压电装系统的辅助部件被配置在由上述底板框架和上述侧栏夹在里面的区域内。根据上述燃料电池系统的车辆搭载构造,由于将由燃料电池单元和蓄电装置提供电力的高压电装系统的辅助部件配置在由侧栏和底板框架夹成的区域内,所以,可以防止被配置在燃料电池单元以及蓄电装置与高压电装系统的辅助部件之间的电气配线冗长。附图说明图1是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有关的燃料电池系统的结构图。图2是图1所示的燃料电池系统的车辆搭载构造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的燃料电池系统的车辆搭载构造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4是从车辆的上方向向下方看图1所示的燃料电池系统的车辆搭载构造时的主要部分所得到的俯视图。图5是沿车宽方向看图1所示的燃料电池系统的车辆搭载构造的主要部分时所得到的侧视图。图6是图4所示的用A-A线剖切得到的剖视图。图7是图4所示的用B-B线剖切得到的剖视图。(符号说明)10:燃料电池系统;11:燃料电池;33:电容(蓄电装置);-->40:辅助部件单元;50:辅助部件单元(辅助部件);104:横向构件;105、106:底板框架;107、108:内侧栏(inside sill)(侧栏)(side sill);141:第一横向构件(横向构件);142:第二横向构件(横向构件);143:第三横向构件(横向构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在参照附图的同时,对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有关的燃料电池系统的车辆搭载构造进行说明。例如,如图1所示,与本实施方式有关的燃料电池系统10具有燃料电池11、空气供给装置12、加湿器13、氢容器14、燃料供给控制阀15、喷射器(ejector)16、燃料泵17、稀释盒18、排泄阀19、电流控制器20、中央控制装置(ECU)21,搭载此燃料电池系统10的燃料电池车辆具有燃料电池系统10、行驶用马达31、输出控制器(PCU)32、电容33。燃料电池11是这样构成的:由阳极催化剂和气体扩散层构成燃料极(阳极),由阴极催化剂和气体扩散层构成氧极(阴极),用燃料极和氧极夹持由阳离子交换膜等构成的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由此来构成电解质电极构造体,进而用一对隔离部件(separator)夹持上述电解质电极构造体来构成燃料电池单元,使上述燃料电池单元进行多组层叠。由一对端板从层叠方向的两侧将燃料电池单元的层叠体夹在里面。作为包含氧在内的氧化剂气体(反应气体)的空气,由空气供给装置(S/C)12提供,并在由加湿器13适当地进行了加湿之后被导入到燃料电池11的阴极,由氢构成的燃料气体(反应气体)从高压的氢容器14经由燃料供给控制阀15和喷射器16被提供给阳极。在阳极的阳极催化剂上通过催化反应而被离子化了的氢,通过被适当地加湿了的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向阴极移动,随着此移动而产生的电子被导出到外部回路,并作为直流的电能被利用。此时,在阴极上,氢离子、电子和氧发生反应而生成水。-->对由空气压缩机等构成的空气供给装置(S/C)12进行驱动的马达(未图示)的转速,基于从ECU 21输入的控制指令,由例如具备通过脉冲宽度进行变换的PWM变频器(inverter)的S/C控制器12a进行控制,S/C控制器12a与电流控制器20和电容33被并列地连接着。加湿器13由例如空心丝膜等透水膜构成,从燃料电池11的空气排出口11b被排出的排出空气,是作为加湿气体对作为反应气体从空气供给装置(S/C)12被提供给空气供给口11a的空气进行加湿而被利用的。也就是说,如果借助于透水膜使空气和排出空气相接触,则被含在排出空气内的水分(特别是水蒸气)在透过了透水膜的膜孔之后作为水蒸气被提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的车辆搭载构造,具有车体底板、车体骨架部、燃料电池单元和燃料电池的辅助部件单元,    上述车体骨架部位于上述车体底板的下方,并具有底板框架和多个横向构件,上述底板框架沿车辆前后方向被设置在车体侧部,上述多个横向构件沿车宽方向设置并与上述底板框架相连接,    上述燃料电池单元和燃料电池的辅助部件单元被配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邻的状态,    其特征在于,上述燃料电池单元和上述辅助部件单元分别由两个上述横向构件从车辆前后方向的两侧夹在里面。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4-1-20 011872/20041.一种燃料电池系统的车辆搭载构造,具有车体底板、车体骨架部、燃料电池单元和燃料电池的辅助部件单元,上述车体骨架部位于上述车体底板的下方,并具有底板框架和多个横向构件,上述底板框架沿车辆前后方向被设置在车体侧部,上述多个横向构件沿车宽方向设置并与上述底板框架相连接,上述燃料电池单元和燃料电池的辅助部件单元被配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邻的状态,其特征在于,上述燃料电池单元和上述辅助部件单元分别由两个上述横向构件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野彻小川隆行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