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间最小壁厚的检验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949102 阅读:14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23 1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孔间最小壁厚的检验方法。该壁厚为第一内圆柱孔和第二内圆柱孔之间的壁的厚度,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与所述第一内圆柱孔同样直径的圆柱形插入棒插入该第一内圆柱孔内,并使其插入端止于与该第一内圆柱孔相通的第三内圆柱孔的内表面,该第三内圆柱孔与所述第一内圆柱孔贯通且不与所述第二内圆柱孔相交,并且该圆柱形插入棒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三内圆柱孔的靠近所述第二内圆柱孔的一侧形成间隙;然后,将圆柱形限位棒插入所述间隙,来检验待检测孔间壁厚是否合格,其中该圆柱形限位棒的直径为第三圆柱孔的半径与圆柱形插入棒的半径之差。该检验方法避免解剖检验,杜绝检验样本报废从而减少损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孔间最小壁厚的检验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孔间最小壁厚的检验方法。
技术介绍
机械加工出来的两个不相交的内孔之间最小壁厚没法直接检验,传统的检验方法是:从加工完成的一批零件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解剖检验,根据样本的检验结果判定这批零件合格与否。现有两个不相交的内孔如图1所示,孔的加工条件及壁厚传统检验方法如下:1、半径为a和b的两个内圆柱孔由同一台机床上的两把钻头加工而成,它们的位置相对固定;2、直径为c的内圆柱孔由另一台机床的一把钻头从另一个平面钻入并与半径为a的内圆柱孔贯通;3、技术要求:直径为c的内圆柱孔与半径为b的内圆柱孔的壁厚d不能小于某个值;4、壁厚尺寸d不易用测量工具直接测量出来,经过如图1所示的解剖后可以用游标卡尺等工具测量出壁厚尺寸d,从而判断壁厚尺寸d是否满足技术要求。现有技术的缺点:对样本零件进行解剖检验属于破环性试验,样本零件因破坏而报废。这种检验方法因为需要对零件进行解剖才能进行检验,所以检验过程相对复杂。由于是破环性试验,适宜采用抽样检验方案,而抽样检验方案具有一定错判概率,不能保证每一个零件都合格。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步骤简单合理的孔间最小壁厚的检验方法,该孔间最小壁厚的检验方法利用特定的工装检具将孔间最小壁厚尺寸的检验转化为对特定变量的检验,从而避免解剖检验,杜绝检验样本报废从而减少损失;还简化两个内孔最小壁厚的检验过程,使检验易于操作;另外,必要时可以对零件进行一一检验,降低错判的概率,减少不合格品流入用户手中。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孔间最小壁厚的检验方法,壁厚为第一内圆柱孔和第二内圆柱孔之间的壁的厚度,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与所述第一内圆柱孔同样直径的圆柱形插入棒插入该第一内圆柱孔内,并使其插入端止于与该第一内圆柱孔相通的第三内圆柱孔的内表面,该第三内圆柱孔与所述第一内圆柱孔贯通且不与所述第二内圆柱孔相交,并且该圆柱形插入棒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三内圆柱孔的靠近所述第二内圆柱孔的一侧形成间隙;然后,将圆柱形限位棒插入所述间隙,来检验待检测孔间壁厚是否合格,其中该圆柱形限位棒的直径为第三圆柱孔的半径与圆柱形插入棒的半径之差;若所述圆柱形限位棒能够插入所述间隙,则判断最小壁厚是合格的,反之则为不合格。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三内圆柱孔与第二内圆柱孔平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孔间最小壁厚的检验方法利用特定的工装检具将孔间最小壁厚尺寸的检验转化为对特定变量的检验,从而避免解剖检验,杜绝检验样本报废从而减少损失;还简化两个内孔最小壁厚的检验过程,使检验易于操作;另外,必要时可以对零件进行一一检验,降低错判的概率,减少不合格品流入用户手中。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两个不相交的内孔解剖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孔间最小壁厚的检验方法的壁厚处于最小合格值的检测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孔间最小壁厚的检验方法的孔往右偏的检测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孔间最小壁厚的检验方法的孔往左偏的检测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两个不相交的内孔的加工条件如
技术介绍
所述:半径为a和b的两个内圆柱孔1、3由同一台机床上的两把钻头加工而成,它们的位置相对固定。而直径为c的内圆柱孔2由另一台机床的一把钻头从另一个平面钻入并与半径为a的内圆柱孔1贯通,但不与内圆柱孔3相交(技术要求:直径为c的内圆柱孔与半径为b的内圆柱孔的壁厚d不能小于某个值);其中,壁厚尺寸d不易用测量工具直接测量出来。当壁厚尺寸d处在技术要求的最小值时,将与直径为c的内圆柱孔2一样大的插入棒4(插入棒4为圆柱棒,其直径为c)插入直径为c的内圆柱孔2内并止于半径为a的内圆柱孔1的内表面。此时限位棒5刚好能够通过半径为a的内圆柱孔1与插入棒4之间形成的且靠近半径为b的内圆柱孔3一侧的最大间隙AB(如图2所示,点A为插入棒4与限位棒5的接触点,点B为内圆柱孔1的内表面与限位棒5的接触点),限位棒5为圆柱棒,其直径为a-c/2,从而将孔间最小壁厚尺寸d的检验转化为对最大间隙AB的检验,通过检验最大间隙AB即可判断壁厚尺寸d是否合格。由于此时限位棒5刚好可以通过最大间隙AB,即可判断壁厚尺寸d合格。如图3所示,当直径为c的内圆柱孔2内往右偏移时,壁厚尺寸d小于技术要求的最小值,最大间隙AB也小于限位棒5的直径c。此时限位棒无法通过最大间隙AB。如图3所示(插入棒4与限位棒5的原接触点A在限位棒5的轮廓之内)。由于此时限位棒5无法通过最大间隙AB,即可判断壁厚尺寸d不合格。如图4所示,当直径为c的内圆柱孔2内往左偏移时,壁厚d大于技术要求的最小值,最大间隙AB也大于限位棒5的直径。如图4所示(插入棒4与限位棒5的原接触点A在限位棒5的轮廓之外)。由于此时限位棒可以通过最大间隙AB,即可判断壁厚尺寸d合格。根据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孔间最小壁厚的检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与内圆柱孔1同样直径的圆柱形插入棒4插入该内圆柱孔1内,并使其插入端止于与该内圆柱孔1相通的内圆柱孔2的内表面,该内圆柱孔2与内圆柱孔1贯通且不与内圆柱孔3相交,并且该圆柱形插入棒4的外表面与内圆柱孔1的靠近内圆柱孔3的一侧形成间隙;然后,将圆柱形限位棒5插入间隙,来检验待检测孔间壁厚是否合格,其中该圆柱形限位棒5的直径为圆柱孔1的半径与圆柱形插入棒4的半径之差;若圆柱形限位棒5能够插入间隙,则判断最小壁厚是合格的,反之则为不合格。综上,该孔间最小壁厚的检验方法利用特定的工装检具将孔间最小壁厚尺寸的检验转化为对特定变量的检验,从而避免解剖检验,杜绝检验样本报废从而减少损失;还简化两个内孔最小壁厚的检验过程,使检验易于操作;另外,必要时可以对零件进行一一检验,降低错判的概率,减少不合格品流入用户手中。前述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专利技术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孔间最小壁厚的检验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孔间最小壁厚的检验方法,所述壁厚为第一内圆柱孔和第二内圆柱孔之间的壁的厚度,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与所述第一内圆柱孔同样直径的圆柱形插入棒插入该第一内圆柱孔内,并使其插入端止于与该第一内圆柱孔相通的第三内圆柱孔的内表面,该第三内圆柱孔与所述第一内圆柱孔贯通且不与所述第二内圆柱孔相交,并且该圆柱形插入棒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三内圆柱孔的靠近所述第二内圆柱孔的一侧形成间隙;然后,将圆柱形限位棒插入所述间隙,来检验待检测孔间壁厚是否合格,其中该圆柱形限位棒的直径为第三圆柱孔的半径与圆柱形插入棒的半径之差;若所述圆柱形限位棒能够插入所述间隙,则判断最小壁厚是合格的,反之则为不合格。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孔间最小壁厚的检验方法,所述壁厚为第一内圆柱孔和第二内圆柱孔之间的壁的厚度,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与所述第一内圆柱孔同样直径的圆柱形插入棒插入该第一内圆柱孔内,并使其插入端止于与该第一内圆柱孔相通的第三内圆柱孔的内表面,该第三内圆柱孔与所述第一内圆柱孔贯通且不与所述第二内圆柱孔相交,并且该圆柱形插入棒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三内圆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滨梁顺生陈安怀方威金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