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剂分流结构、微通道分流组件、换热器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35864 阅读:1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21 15: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制冷剂分流结构、微通道分流组件、换热器及空调器,包括柱体,柱体上设置有分流腔、制冷剂入口和分流道,分流道为沿着柱体的外表面设置的槽形流道,制冷剂入口和每一分流腔经由槽形流道流体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控制进入分流腔中的制冷剂的量,为精确控制制冷剂的分配量提供了条件,整个结构分流结构的高度不会受到影响,适用范围更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制冷剂分流结构、微通道分流组件、换热器及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空调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制冷剂分流结构、微通道分流组件、换热器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微通道换热器因其换热效率高逐步在空调系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结构形式是:两边两条互相平行的集管,两集管间通过多条换热的多孔的扁管进行连接。微通道换热器作为换热器,比如冷凝器进行工作时,用于传导热量或冷量的制冷剂需要从集管的内腔通过分配结构(即“分配器”)分配到与集管相连的多条扁管中去。但是,上述分配过程经常会出现制冷剂分配困难的问题,其容易导致微通道换热器在换热应用中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针对该问题,目前已有的解决方案有: I)沿用传统翅片管换热器的分流方式,分为多个支路,采用分流毛细管进行分流。但是,该方案所使用的扁管动辄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该分流方式使得分配器体积太大,而且这么分流多支路导致整体结构复杂。 2)微通道换热器安装使用时,使各扁管呈竖直方向布置,此时分流管处于同一水平面,从而可以在同一水平面分流,进而使得分流更加均匀。但是,制冷剂在竖向放置的扁管中流动时,其重力会增加流体在管中的阻力,若从下向上分配,高度太大,则需要克服较大的重力势能,造成系统压比大,导致上下游制冷剂分布不均,换热效率低,因此微通道换热器的不宜过高,仅仅适用于小尺寸的平板形换热器。另外,竖直布置扁管时,若折弯设计则易导致翅片脱离扁管,所以一般不采用折弯式换热器。 现有技术存在对上述技术问题改进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改进的制冷剂分流结构、微通道分流组件、换热器及空调器,解决了微通道换热器换热时的制冷剂分配困难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制冷剂分流结构,其包括柱体,所述柱体上设置有分流腔、制冷剂入口和分流道,其中:所述分流道为沿着所述柱体的外表面设置的槽形流道,所述制冷剂入口和每一所述分流腔经由所述槽形流道流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槽形流道围绕所述制冷剂入口呈辐射状。 进一步地,所述制冷剂入口直接通过所述槽形流道与每一所述分流腔流体连通。[0011 ] 进一步地,所述槽形流道为分叉结构,具有进口和至少两个出口,所述进口与所述制冷剂入口流体连通,每一所述出口对应流体连通一所述分流腔。 进一步地,所述槽形流道为直线或曲线。 进一步地,所述槽形流道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矩形或D形。 进一步地,D = 4S/C,其中:所述D、所述S和所述C分别为所述槽形流道的水力直径、横截面面积和横截面润湿周长。 进一步地,所述槽形流道的出口的下沿的高度高于所述分流腔的下沿的高度。 进一步地,各所述分流腔从所述柱体的外表面延伸至所述柱体内部,形成梳齿状。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微通道分流组件,包括集管,所述集管设置有制冷剂入口和扁管孔;其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制冷剂分流结构,所述集管套设在所述制冷剂分流结构中的柱体之外并相连接,所述集管的制冷剂入口的中心线与所述柱体上的制冷剂入口的中心线基本重合,所述扁管孔的中线与所述柱体上的分流腔的中线基本平齐。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制冷剂分流结构。 进一步地,还包括集管和扁管,其中:所述集管设置有制冷剂入口和扁管孔,所述集管套设在所述制冷剂分流结构中的柱体之外并相连接,所述集管的制冷剂入口的中心线与所述柱体上的制冷剂入口的中心线基本重合,所述扁管孔的中线与所述柱体上的分流腔的中线基本平齐;所述扁管通过所述扁管孔位于所述分流腔中。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制冷剂分流结构。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优点是: 由于本技术设置了柱体,柱体上设置了分流腔、制冷剂入口和分流道,分流道为设置在主体表面的槽形流道,制冷剂入口和每一分流腔之间通过槽形流道相连通,通过控制槽形流道的轨迹曲率、轨迹长度、横截面面积和横截面形状中的一种或多种参数,从而可以控制进入分流腔中的制冷剂的量,为精确控制制冷剂的分配量提供了条件;另外,本技术安装使用时可以将扁管水平放置,因此制冷剂在扁管中的流动不会受到重力的影响,从而整个结构分流结构的高度不会受到影响,进而适用范围更广。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总装分解图; 图3?6为图1中的制冷剂分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10为图1中的集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技术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10所示,本技术所提供的制冷剂分流结构包括柱体1,柱体I上设置有分流腔2、制冷剂入口 4和分流道。其中:所述分流道为沿着柱体I的外表面设置的槽形流道5,制冷剂入口 4和每一分流腔2经由槽形流道5流体连通。此处的并不意图局限于制冷剂入口 4通过槽形流道5直接与每一分流腔2流体连通,制冷剂入口 4还可以经由槽形流道5和除了槽形流道5外的部件与每一分流腔2进行流体连通。本技术可以通过控制槽形流道的轨迹曲率、轨迹长度、横截面面积和横截面形状中的一种或多种参数,从而可以控制进入分流腔中的制冷剂的量,为精确控制制冷剂的分配量提供了条件。 上述实施例中,数个分流腔2均开设在柱体I表面且沿柱体I的轴向间隔分布,比如:各分流腔2均可以从柱体I的外表面延伸至柱体I内部,形成梳齿状。每一个分流腔2用于放置扁管3,其所容纳的扁管3的数目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也就是说,可以数个扁管3由同一个分流腔2供给制冷剂,这样可以在一个体积较为有限的柱体I上实现更多的分流流道。当然,每一分流腔2中的各扁管3的厚度之和与该分流腔2的高度相适配。 制冷剂入口 4开设在柱体I上分流腔2之外的部分,制冷剂入口 4和每一个分流腔2之间通过槽形流道5相连通,每一槽形流道5沿着柱体I的表面进行开设。从图中可以看出:槽形流道5围绕制冷剂入口 4呈辐射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冷剂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柱体,所述柱体上设置有分流腔、制冷剂入口和分流道,其中:所述分流道为沿着所述柱体的外表面设置的槽形流道,所述制冷剂入口和每一所述分流腔经由所述槽形流道流体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冷剂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柱体,所述柱体上设置有分流腔、制冷剂入口和分流道,其中:所述分流道为沿着所述柱体的外表面设置的槽形流道,所述制冷剂入口和每一所述分流腔经由所述槽形流道流体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形流道围绕所述制冷剂入口呈辐射状。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剂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入口直接通过所述槽形流道与每一所述分流腔流体连通。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剂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形流道为分叉结构,具有进口和至少两个出口,所述进口与所述制冷剂入口流体连通,每一所述出口对应流体连通一所述分流腔。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剂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形流道为直线或曲线。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剂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形流道为直线或曲线。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剂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形流道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矩形或D形。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剂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形流道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矩形或D形。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剂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形流道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矩形或D形。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剂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D= 4S/C,其中:所述D、所述S和所述C分别为所述槽形流道的水力直径、横截面面积和横截面润湿周长。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剂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D= 4S/C,其中:所述D、所述S和所述C分别为所述槽形流道的水力直径、横截面面积和横截面润湿周长。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剂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D= 4S/C,其中:所述D、所述S和所述C分别为所述槽形流道的水力直径、横截面面积和横截面润湿周长。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剂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形流道的出口的下沿的高度高于所述分流腔的下沿的高度。1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剂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分流腔从所述柱体的外表面延伸至所述柱体内部,形成梳齿状。1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剂分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分流腔从所述柱体的外表面延伸至所述柱体内部,形成梳齿状。1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剂分流结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孝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