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21351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17 11: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安装于电路板的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外壳。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向前延伸的舌板;所述端子具有安装于所述舌板的接触部;所述外壳于内部形成收容空间用于容置所述舌板与端子接触部;所述外壳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壳体及套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外侧的第二壳体。该电连接器的外壳采用双层外壳,提高了外壳的整体强度及防EMI效果,同时降低了电连接器在电路板上的高度,节省空间,组装方便省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安装于电路板的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外壳。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向前延伸的舌板;所述端子具有安装于所述舌板的接触部;所述外壳于内部形成收容空间用于容置所述舌板与端子接触部;所述外壳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壳体及套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外侧的第二壳体。该电连接器的外壳采用双层外壳,提高了外壳的整体强度及防EMI效果,同时降低了电连接器在电路板上的高度,节省空间,组装方便省时间。【专利说明】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采用双层外壳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安装于电路板的I/O电连接器,一般具有单层外壳或双侧外壳。单层外壳的两侧破孔导致外壳的整体强度不够且防EMI效果较差。而双层的外壳,通过两层的配合,虽然提高了强度、提高了防EMI效果,但却使得对接连接器的窗口厚度增加,不利于节省机构空间,且组装较费工时。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通过双层外壳,来提高了外壳的整体强度及防EMI效果,同时降低了电连接器在电路板上的高度,节省空间,且组装方便省时。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外壳,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向前延伸的舌板,所述端子具有安装于所述舌板的接触部,所述外壳于内部形成用于容置所述舌板与端子接触部的收容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壳体及套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外侧的第二壳体。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壳体的截面呈U型。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壳体具有前窗口用于对接的连接器自前窗口伸入以及与前窗口相对设置的后窗口。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壳体具有顶壁、自顶壁两侧缘朝向电路板方向延伸的侧壁、以及自顶壁后缘朝向电路板方向延伸的后壁,所述后壁部分地遮蔽所述第一壳体的后窗口。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具有朝向电路板方向且固定于电路板的插脚,所述插脚形成于所述第二壳体。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设置有锁固机构,所述锁固机构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紧密地结合为一体。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锁固机构包括形成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二者之一的弹片,以及对应形成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中另一个的缺口,弹片可置于缺口内以稳固结合所述第二壳体于第一壳体的外侧。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绝缘本体上形成有固定件用于固定并定位所述第二壳体的后壁。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上具有凹槽,所述外壳上具有朝向所述凹槽并可收容于所述凹槽内的翘片,用于将绝缘本体与所述凹槽固定在一起。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还具有内壳,所述内壳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上,且所述内壳具有抵接于所述外壳的内侧的第一翘片。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电连接器通过将第二壳体套设于第一壳体外侧形成具有双层壳体的外壳,提高了外壳的整体强度及防EMI效果,同时降低了电连接器在电路板上的高度,节省空间,组装方便省时间。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第一图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技术的电连接器外壳被移除后的仰视图。 图5是图4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6是第一壳体的截面图。 图7是第二壳体的后视图。 图8是第二壳体的左视图。 图9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外壳的分解图。 图11是第9图的外壳被移除后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11所示,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新型的电连接器100,该电连接器100采用具有双层壳体的外壳10,该外壳10的结构设计提高了外壳10的整体强度及防EMI效果,同时降低了电连接器100在电路板上的高度,节省空间,且组装方便省时间。 请参阅图1至图10所示,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安装于电路板(未图示)的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20、若干收容于绝缘本体20内的端子30、套设于绝缘本体20上的内壳40及安装于绝缘本体20外侧的外壳10。 请参阅图2至图5所示,所述端子30具有安装于绝缘本体20前侧的接触部31及位于绝缘本体20后侧用于焊接到电路板上的焊接部32。所述端子30包括位于所述绝缘本体20顶部的上排端子33、位于所述绝缘本体20底部的下排端子34。所述上排端子33包括若干传输信号或者电源的第一上排端子331及传输接地信号的第二上排端子332,所述第二上排端子332的前端延伸超出第一上排端子331的前端,以使得传输接地信号的第二上排端子332先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实现电性接触。所述上排端子33的焊接部32自接触部31的后端先向下再向后弯折,末端形成一排,便于与所述电路板焊接。所述下排端子34与所述上排端子33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焊接部32的结构。。所述下排端子34的焊接部32自所述下排端子34的接触部31的后端向下弯折,排列成前后间隔的两排,以安装到外部电路板上。当然,区别于本实施例,所述上排端子33及下排端子34的接触部31的形状及位置也可以根据需要做相应的更改,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所述绝缘本体20具有基部21、自基部21向前延伸的舌板22,所述舌板22用于安装所述端子30的接触部31。所述基部21的顶部设有呈前后设置的第一凹槽211与第二凹槽212,用于固定所述外壳10。所述绝缘本体20包括用于收容所述上排端子33的上绝缘本体20a、用于收容所述下排端子34的下绝缘本体20b、以及将所述上绝缘本体20a与所述下绝缘本体20b固持在一起的组合绝缘本体20c。所述内壳40套设于所述基部21与所述舌板22的连接处,从而将上绝缘本体20a、下绝缘本体20b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可以防止所述舌板22变形或断裂。所述内壳40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第一翘片41,将所述外壳10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20外侧时,所述第一翘片41抵接于所述外壳10的内壁上,用于与所述外壳10连接。 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包括位于上绝缘本体20a与下绝缘本体20b之间的金属屏蔽片50,所述金属屏蔽片50可使上排端子33、下排端子34间的信号不会相互干扰。所述金属屏蔽片50的两侧抵靠在内壳40的内侧,从而与内壳40建立电性连接,使得外壳10、内壳40体及金属屏蔽片50串联成一接地总成,使得电连接器100内部的接地性更稳定,对连接器内外部的信号干扰起到更好的屏蔽效果。 请参阅图2、图6至图8所示,所述外壳10的内部形成有收容空间,用于容置所述舌板22与端子30接触部31,同时供对接电连接器100插入配合,实现电连接。所述外壳10具有朝向电路板方向且用于固定于电路板的插脚(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向前延伸的舌板;若干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所述端子具有接触部安装于所述舌板;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外壳,所述外壳于内部形成收容空间用于容置所述舌板与端子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壳体及套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外侧的第二壳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万益梁丽丽刘坤张勇刚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