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04747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14 14: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外金属壳体及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与所述外金属壳体之间的内金属壳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部;所述端子具有延伸至于所述舌板部的接触部;所述外金属壳体于内部形成收容空间用于容置所述舌板部与端子接触部;所述外金属壳体与所述内金属壳体藉由连接件导通,造成电路通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外金属壳体及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与所述外金属壳体之间的内金属壳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部;所述端子具有延伸至于所述舌板部的接触部;所述外金属壳体于内部形成收容空间用于容置所述舌板部与端子接触部;所述外金属壳体与所述内金属壳体藉由连接件导通,造成电路通路。【专利说明】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内金属壳体的电连接器,且所述内金属壳体与外金属壳体导通形成电路通路。
技术介绍
现有安装于电路板的I/O电连接器,一般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及安装于绝缘本体外侧的外金属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部,所述舌板部在厚度方向的尺寸比基部的尺寸小且强度较差。所述端子包括分别设于舌板部顶侧、底侧的第一排端子及第二排端子。当传输高频信号时,所述第一排端子与第二排端子之间会产生信号干扰,影响信号传输质量,且该电源连接器的内外信号的屏蔽效果较差。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内金属壳体的电连接器,且所述内金属壳体与外金属壳体导通形成电路通路。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外金属壳体及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与所述外金属壳体之间的内金属壳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部;所述端子具有延伸至所述舌板部的接触部;所述外金属壳体于内部形成收容空间用于容置所述舌板部与端子接触部;所述外金属壳体与所述内金属壳体通过连接件导通。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金属壳体包括分开设置并分别位于所述绝缘本体顶部的上壳体及位于所述绝缘本体底部的下壳体。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件包括形成于所述内金属壳体与所述外金属壳体二者之一的凸起,所述内金属壳体与所述外金属壳体中另一个对应设置有与所述凸起相配合的凹槽,所述凸起可置于所述凹槽内以导通所述内金属壳体与外金属壳体。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金属壳体具有通向所述内金属壳体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用以容纳所述连接件以将所述内金属壳体与外金属壳体导通。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孔为焊接孔,所述焊接孔用以点焊形成所述连接件将所述内金属壳体与外金属壳体焊接导通。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件自所述内金属壳体与外金属壳体两者之一向另一个延伸并抵接于另一个。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件为自所述内金属壳体与所述外金属壳体二者之一朝向另一个突伸形成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末端抵接于所述内金属壳体与所述外金属壳体中的另一个。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子包括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设于所述上排端子与所述下排端子之间的接地片。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地片与所述内金属壳体接触导通。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金属壳体包括分开设置并分别位于所述绝缘本体顶部的上壳体及位于所述绝缘本体底部的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的两侧分别具有相扣持的卡扣与卡槽,所述接地片的两侧具有固定孔供所述卡扣与卡槽穿过结合。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电连接器设有内金属壳体,一方面可以加强绝缘本体的强度,另一方面所述内金属壳体与外金属壳体通过连接件导通形成电路通路,加强了接地信号的传输,减小了上、下两排导电端子之间的信号互相干扰,进而提高信号传输质量。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图外壳被移除的立体图。 图3是第二图的分解图。 图4是本技术的外金属壳体与内金属壳体的配合图。 图5是第四图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第五图B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8是第七图的部分分解图图(外壳被移除)。 图9是第七图的外金属壳体与内金属壳体的配合图。 图10是第九图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11是第十图D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3及图7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100,可安装在外部电路板上(未图标)并可供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入配合。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20、若干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20内的端子30、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20内的接地片40、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20外侧的外金属壳体10以及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20与所述外金属壳体10之间的内金属壳体50。 请参阅图2及图7所示,所述绝缘本体20包括基部21及自基部21向前延伸且厚度方向的尺寸较所述基部21较小的舌板部22。所述基部21包括后部211及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对于所述后部211较小的前部212,所述前部212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舌板部22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 请参阅图2、图3、图7以及图8所示,所述端子30具有延伸至所述舌板部22的接触部31、经过至少一次弯折并用以安装到外部电路板上的安装部32。该端子30与绝缘本体20的固定方式有:绝缘本体20成型后,所述端子30插入并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20内;所述绝缘本体20射出成型于所述端子30外侧以将两者相固定。 所述端子30包括接触部31位于舌板部22顶部的上排端子30a及接触部31位于舌板部22底部的下排端子30b。相应地,所述绝缘本体20包括射出成型于上排端子30a的上绝缘本体20a、射出成型于下排端子30b成型的下绝缘本体20b及射出成型于所述上绝缘本体20a与下绝缘本体20b外侧的外绝缘本体20c。 若干所述上排端子30a独立设置并间隔排列,包括暴露在舌板部22顶部用于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上排接触部31a、自上排接触部31a后端倾斜向下弯折的上排倾斜部33a、自上排倾斜部33a的末端水平向后延伸的上排安装部32a。所述上排接触部31a的前端倾斜向下弯折并插入所述上绝缘本体20a的上排插入部34a。所述上排安装部32a排列成一排,以便于可以表面焊接到外部电路板上。 所述下排端子30b间隔排列,下排端子30b包括暴露在舌板部22底部用于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下排接触部31b、垂直向下弯折并用以安装到外部电路板上的下排安装部32b、及连接下排接触部31b与下排安装部32b的连接部33b。所述下排接触部31b的前端倾斜向上弯折并插入所述下绝缘本体20b的下排插入部34b。所述下排安装部32a排列成前后间隔的两排,所述下排安装部32b可以以穿孔焊接的方式安装到外部电路板上。当然,所述下排安装部32b也可根据需要设计成与下排接触部31a在同一直线或者平行,以便于可以表面焊接到外部电路板上。 所述上排端子30a与下排端子30b均包括若干传输信号或者电源的第一端子35及传输接地信号的第二端子36,所述上排端子30a与下排端子30b中,所述第二端子36位于所述上排端子30a与下排端子30b的两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部;若干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所述端子具有延伸至所述舌板部的接触部;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外金属壳体,所述外金属壳体于内部形成收容空间用于容置所述舌板部与端子接触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与所述外金属壳体之间的内金属壳体,所述外金属壳体与所述内金属壳体通过连接件导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万益梁丽丽张勇刚黄茂荣刘坤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