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涂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07261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14 15: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预涂膜,属于包装用覆膜结构技术领域。它包括从上至下依次结合的耐磨胶层、底涂层、基材层、中间层、热熔胶层,耐磨胶层厚度为1-1.5微米,底涂层厚度为0.008-0.01微米,基材层厚度为9-11微米,中间层厚度为0.01-0.02微米,热熔胶层厚度为6-9微米。本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上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各个膜层的厚度选择及其厚度组合比例更为合理,组合出的预涂膜光泽度和牢度更高,且在基材层表面经底涂层结合一层耐磨抗划伤的耐磨胶层,在保持覆膜高性能的光泽度和牢度以外,膜表面与硬物碰撞时不易磨损、划伤。(*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预涂膜,属于包装用覆膜结构
。它包括从上至下依次结合的耐磨胶层、底涂层、基材层、中间层、热熔胶层,耐磨胶层厚度为1-1.5微米,底涂层厚度为0.008-0.01微米,基材层厚度为9-11微米,中间层厚度为0.01-0.02微米,热熔胶层厚度为6-9微米。本由于本技术采用了以上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各个膜层的厚度选择及其厚度组合比例更为合理,组合出的预涂膜光泽度和牢度更高,且在基材层表面经底涂层结合一层耐磨抗划伤的耐磨胶层,在保持覆膜高性能的光泽度和牢度以外,膜表面与硬物碰撞时不易磨损、划伤。【专利说明】一种预涂膜
本技术涉及一种预涂膜,属于包装用的一种覆膜。
技术介绍
纸张印刷品以及喷画的覆膜是印后工的重要步骤之一。经过覆膜后,纸张印刷品以及喷画的表面多了一层薄而透明的薄膜,表面更加平滑光亮,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印刷品及喷画的光泽度和牢度,并能达到防水、防污等的技术效果。 现有的覆膜技术,在印刷品表面覆膜后,碰到硬物时易磨损或划伤,影响覆膜效果O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耐磨损划伤的预涂膜。 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如下结构的预涂膜,它包括从上至下依次结合的由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或双向拉伸聚酯薄膜或双向拉伸尼龙薄膜构成的基材层1,由聚乙烯亚胺构成的中间层2,由A有机物构成的热熔胶层3。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基材层I厚度为9-11微米,中间层2厚度为0.01-0.02微米,热熔胶层3厚度为6_9微米,在基材层I的外部从下至上依次敷设有底涂层6、耐磨胶层5,耐磨胶层5厚度为1-1.5微米,底涂层6厚度为0.008-0.01微米。 在本方案中,A有机物为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和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混合而成或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和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混合而成。如果A有机物为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和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混合而成,两者分别占热熔胶层的重量百分比为: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25%-30%,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70%-75% ;如果A有机物为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和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混合而成,两者分别占热熔胶层的重量百分比为: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28%-35%,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65%-72%。 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是,所述热熔胶层下表面结合有增粘层4,增粘层4为B有机物材质的增粘剂,其厚度为0.005-0.015微米;B有机物为由酚醛树脂和松香调配而成的有机物。 本技术的另一种改进是,所述基材层I厚度为9.5-10.5微米,中间层2厚度为0.015-0.017微米,热熔胶层3厚度为7-8微米,耐磨胶层5厚度为1.2-1.6微米,底涂层6厚度为0.0085-0.0095微米,以在覆膜的牢度和制膜成本上达到较好的平衡。 由于本技术预涂膜,包括耐磨胶层、底涂层、基材层、中间层、热熔胶层,与现有技术相比,各个膜层的厚度组合比例更为合理,组合出的预涂膜光泽度和牢度更高,且在基材层表面经底涂层结合一层耐磨抗划伤的耐磨胶层,在保持覆膜高性能的光泽度和牢度以外,膜表面与硬物碰撞时不易磨损、划伤,使覆膜后的印刷品、喷画表面始终如一,使用效果良好。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实施例1预涂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实施例2预涂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基材层;2:中间层;3:热熔胶层;4:增粘层;5:耐磨胶层;6:底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给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用来对本技术的结构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一种预涂膜参考图1,包括从上至下依次结合的耐磨胶层5、底涂层6、基材层1、中间层2、热熔胶层3,所述耐磨胶层5为聚氨酯材料,其厚度为I微米,所述底涂层6为聚乙烯亚胺,其厚度为0.008微米,所述基材层I为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其厚度为11微米,所述中间层2为聚乙烯亚胺,其厚度为0.02微米,所述热熔胶层3为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和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混合而成,两者分别占热熔胶层的重量百分比为: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25%-30%,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70%-75%,其厚度为9微米。 本实施例预涂膜,包括耐磨胶层、底涂层、基材层、中间层、热熔胶层,相比于现有技术,各个膜层的厚度选择及其厚度组合比例更为合理,组合出的预涂膜光泽度和牢度更高,且在基材层表面经底涂层结合一层耐磨抗划伤的耐磨胶层,在保持覆膜高性能的光泽度和牢度以外,膜表面与硬物碰撞时不易磨损、划伤,使覆膜后的印刷品、喷画表面始终如一,使用效果良好。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一种预涂膜参考图2,包括从上至下依次结合的耐磨胶层5、底涂层6、基材层1、中间层2、热熔胶层3、增粘层4,所述耐磨胶层5为UNIKS的耐磨胶,其厚度为1.5微米,所述底涂层6为聚乙烯亚胺,其厚度为0.01微米,所述基材层I为双向拉伸聚酯薄膜,其厚度为9微米,所述中间层2为聚乙烯亚胺,其厚度为0.01微米,所述热熔胶层3为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和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混合而成,两者分别占热熔胶层的重量百分比为: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28%-35%,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65%-72%,其厚度为6微米,所述增粘层4为由酚醛树脂和松香调配组合而成的增粘剂,其厚度为0.005微米。 本实施例的预涂膜,相对于实施例1,耐磨胶层、底涂层、基材层、中间层、热熔胶层在材料或厚度上略有不同,厚度较小,预涂膜的成本降低,但其牢度较低。因预涂膜在热熔胶层下表面结合有增粘层,在保证覆膜耐磨损抗损伤的同时增强了覆膜与印刷品、喷画之间的粘结力,覆膜时,覆膜的强度不会降低,亦不会起层。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预涂膜,相比于实施例2,其区别在于基材层I厚度为10微米,中间层2厚度为0.016微米,热熔胶层3厚度为7.5微米,增粘层4厚度为0.01微米,耐磨胶层5厚度为1.4微米,底涂层6厚度为0.009微米。 本实施例的预涂膜,相比于实施例1、2,厚度选择更为适中,预涂膜生产成本不高,且同时保证了覆膜的牢度及粘结力,更适于广泛推广。 以上实施例中,耐磨胶层、底涂层、基材层、中间层、热熔胶层、增粘层的厚度进行适当组合后,可以获得不同的产品。 本技术一种预涂膜,其保护范围不局限于实施例中所穷举的技术方案,凡是根据本技术的思路所能实现的所有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技术所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预涂膜,包括从上至下依次结合的由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或双向拉伸聚酯薄膜或双向拉伸尼龙薄膜构成的基材层(1),由聚乙烯亚胺构成的中间层(2),由A有机物构成的热熔胶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I)厚度为9-11微米,中间层(2)厚度为0.01-0.02微米,热熔胶层(3)厚度为6-9微米,在基材层(I)的外部从下至上依次敷设有底涂层(6 )、耐磨胶层(5 ),耐磨胶层(5 )厚度为1-1.5微米,底涂层(6 )厚度为0.008-0.0I微米。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熔胶层下表面结合有增粘层(4),增粘层(4)为B有机物材质的增粘剂,其厚度为0.005-0.0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预涂膜,包括从上至下依次结合的由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或双向拉伸聚酯薄膜或双向拉伸尼龙薄膜构成的基材层(1),由聚乙烯亚胺构成的中间层(2),由A有机物构成的热熔胶层(3),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1)厚度为9‑11微米,中间层(2)厚度为0.01‑0.02微米,热熔胶层(3)厚度为6‑9微米,在基材层(1)的外部从下至上依次敷设有底涂层(6)、耐磨胶层(5),耐磨胶层(5)厚度为1‑1.5微米,底涂层(6)厚度为0.008‑0.01微米。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原建松曹庆波邢小利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鸿庆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