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玻璃滑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90307 阅读:3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门玻璃滑槽(3),用来连接到机动车门框(1)上用来在门框(1)和门玻璃(2)之间进行密封,包括基本上是U形横剖面的门玻璃滑槽主体(3A)及一对唇部(3c,3d),后者从门玻璃滑槽主体(3A)的开口边缘向着门玻璃滑槽主体(3A)的底表面部分延伸,并与门玻璃(2)滑动接触。唇部(3c、3d)的长度各设置成这样:即使门玻璃(2)在门玻璃滑槽主体(3A)内振动,唇部(3c,3d)也不与门玻璃(2)分开。(*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门玻璃滑槽
本专利技术涉及沿着机动车门框的内边缘进行连接的门玻璃滑槽,尤其涉及适合与汽车的门一起使用的门玻璃滑槽。
技术介绍
传统地,如图5和6所示,由弹性体如橡胶形成的滑槽通道(门玻璃滑槽)103沿着汽车的门框1的内边缘进行连接。滑槽通道103给门玻璃2的上下运动进行导向,并且在关闭门玻璃2时在门玻璃2的外周缘和门框1之间进行密封。如图6所示,门框1具有这样的开口,它具有基本上是U形的横剖面,一对膨胀部分1a、1b各自形成在相对客舱而言位于外侧的侧壁表面(外壁)和相对客舱而言位于内侧的另一个侧壁表面(内壁)上。滑槽通道103具有通道主体103A,该通道主体具有这样的开口,具有基本上是U形的横剖面,一对外侧唇部103a、103b设置在通道主体103A的相对的外侧表面上。通道主体103A插入到门框1中,直到外侧唇部103a、103b与门框1的膨胀部分1a、1b啮合从而把滑槽通道103锁到门框1中为止。一对内唇部103c、103d相对地设置在邻近滑槽通道103的开口边缘的相对内侧表面上,使它们沿着弯曲形状向着滑槽通道103的底表面延伸。因此,内唇部103c、103d保持与门玻璃2的端边缘滑动或压接触,从而引导或保持门玻璃2的端边缘。凹口(凹槽)103h形成于内唇部103c和滑槽通道103的内侧壁表面103e之间。以这种方式设置凹槽103h时,内唇部103c的弯曲基点移向外侧,从而实际上使内唇部103c的长度延伸,因此降低了刚度,并且提高了内唇部103c的挠性,使得在内唇部103c上进行滑动的门玻璃2可-->以平稳地上下运动。但是,就上述的现有技术而言,在猛烈地关闭门或者机动车工作在不平坦的路面上行驶时,门玻璃2的振动可能产生咔嗒声。换句话说,当门玻璃2不处于振动状态时,门玻璃2保持在它的相对侧上的内唇部103c、103d之间,并且内唇部103c、103d的端部与滑槽通道103的内侧壁表面103e分隔开,如图7(a)所看到的一样。但是,如果门玻璃2振动从而从图7(a)所示的位置向右运动,那么门玻璃2就与内唇部103c分隔开了,如图7(b)所看到的一样,但是,如果门玻璃2振动并且从图7(a)所示的位置向左运动,那么内唇部103c的端部处的后表面就和内侧壁表面103e相互产生接触,如图7(c)所看到的一样。然后,当门玻璃2从图7(b)所示的位置移动到图7(a)所示的位置上时,门玻璃2和内唇部103c的端部之间的接触就产生碰撞声,而当门玻璃2从图7(a)所示的位置移动到图7(c)所示的位置上时,在内唇部103c的端部和内侧壁表面103e之间会产生碰撞声。相应地,如果门玻璃2沿着图7(a)到7(c)的向左和向右方向进行振动,那么就重复地产生这种碰撞声,因此产生了门玻璃的咔嗒声。日本技术公开说明书No.HEl4-12808公开了一种滑槽通道,其中在滑槽通道主体的内侧壁表面的某个位置处设置了突出部,它与夹住门玻璃的唇部的端部相对。如果门玻璃在日本技术公开说明书No.HEl4-12808中的滑槽通道中进行振动,那么,尽管门玻璃的振动宽度借助于突出部得到了减少,但是由于唇部的端部与滑槽通道的内侧壁表面上的突出部相碰撞,因此与上述的现有技术一样产生了门玻璃咔嗒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有效地抑制门玻璃咔嗒声的门玻璃滑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门玻璃滑槽,它包括:门玻璃滑槽主体,它具有基本上是U形的横剖面;及一对-->唇部,它们从门玻璃滑槽主体的开口边缘向着门玻璃滑槽主体的底表面部分延伸,并且可滑动地与门玻璃进行接触,该对唇部具有各自设置成这样的长度:即使门玻璃在门玻璃滑槽主体内振动,唇部也不与门玻璃分开。因此,当门框和门玻璃用所述门玻璃滑槽密封时,即使门玻璃在门玻璃滑槽主体内进行振动,唇部也不与门玻璃分开,而是与门玻璃正常保持接触。因此,可以抑制门玻璃的咔嗒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门玻璃滑槽,它包括:门玻璃滑槽主体,它具有基本上是U形的横剖面;及一对唇部,它们从门玻璃滑槽主体的开口边缘向着门玻璃滑槽主体的底表面部分延伸,并且可滑动地与门玻璃进行接触,一突出部以与一个唇部的后表面相对的关系而设置在门玻璃滑槽主体的一个内壁表面上,与唇部和门玻璃相互接触的位置相比,该突出部设置在更加靠近唇部的基部的位置上,并且该突出部具有设置成这样的高度:即使门玻璃振动,唇部的端部也不与门玻璃滑槽主体的内壁表面形成接触。因此,由于唇部的端部不与门玻璃滑槽主体的内壁表面进行接触,从而可以抑制门玻璃咔嗒声。此外,由于唇部借助于突出部来支撑,而该突出部设置在内壁表面上的这样的位置上:该位置相对于唇部和门玻璃相互接触的位置更加靠近唇部的基端部,即,在该位置上,施加了一个弯矩,该弯矩沿着唇部与门玻璃滑槽主体的内壁表面分开的方向起作用,因此,即使门玻璃的振动使唇部和突出部相互碰撞,这种碰撞也相对较弱。因此,也可以减少门玻璃咔嗒声。在门玻璃滑槽中,该对唇部具有各自设置成这样的长度:即使门玻璃在门玻璃滑槽主体内进行振动,唇部也不与门玻璃分开。因此,当门框和门玻璃用所述门玻璃滑槽密封时,即使门玻璃在门玻璃滑槽主体内进行振动,唇部也不与门玻璃分开,而与门玻璃正常保持接触。因此,可以抑制门玻璃咔嗒声。此外,在所述门玻璃滑槽中,在相对于唇部的基端部和门玻璃滑槽-->主体的内壁表面之间的内壁表面而言的一个凹陷中,形成一个凹槽部,该凹槽部的深度设置成等于或者小于某预定深度。因此,可以减少唇部挠曲并且与门玻璃滑槽主体的内壁表面形成接触时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减少门玻璃咔嗒声。此外,在凹槽部的深度设置成等于或者小于0.5mm的情况下,刚才所描述的优点肯定可以实现。附图说明结合附图,通过下面的描述和所附的权利要求,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很清楚。在附图中,相同的零件或者元件用相同的标号来表示。图1(a)和图1(b)是示意性剖视图,它们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门玻璃滑槽的形状,其中,图1(a)示出了不与门玻璃接触时的门玻璃滑槽,而图1(b)示出了与门玻璃接触时的门玻璃滑槽;图2的曲线图示出了门玻璃的位置和从唇部作用在门玻璃上的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图3的图表示出了门玻璃咔嗒声的减少效果;图4(a)和4(b)用来解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变形的工作方式;其中,图4(a)是凹槽部的深度相对较浅时的示意性局部剖视图,而图4(b)是凹槽部的深度相对较深时的示意性局部剖视图;图5是普通汽车门的形状的侧视图;图6是沿图5的线B1-B1所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它示出了传统门玻璃滑槽的形状;及图7(a)到7(c)是沿图5的线B1-B1所截取的剖视图,它们示出了门玻璃振动时的门玻璃滑槽的不同状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应该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的门玻璃滑槽可以应用到汽车中。本实施例的门玻璃滑槽示出在图1(a)到图4(b)中。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涉及图5,而在上面已参照图5描述了传统的门玻璃滑槽。-->本实施例的滑槽通道(门玻璃滑槽)3沿着图5所示的汽车门框1的内边缘这样进行连接,使其容纳门玻璃2并引导它的上下运动,并在关闭门玻璃2时在门玻璃2的外边缘和门框之间形成密封。滑槽通道3由弹性材料如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门玻璃滑槽,它连接到机动车的门框(1)上,用来在所述门框(1)和门玻璃(2)之间进行密封,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门玻璃滑槽主体(3A),它具有基本上是U形的横剖面;及 一对唇部(3c,3d),它们从所述门玻璃滑槽主体(3A)的开口边缘向着所述门玻璃滑槽主体(3A)的底表面部分(3i)延伸,并且可滑动地与所述门玻璃(2)进行接触,其特征还在于 该对唇部(3c、3d)具有各自设置成这样的长度:即使所述门玻璃(2)在所述门玻璃滑槽主体(3A)内振动,所述唇部(3c,3d)也不与所述门玻璃(2)分开。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0-7-6 205713/20001.一种门玻璃滑槽,它连接到机动车的门框(1)上,用来在所述门框(1)和门玻璃(2)之间进行密封,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门玻璃滑槽主体(3A),它具有基本上是U形的横剖面;及一对唇部(3c,3d),它们从所述门玻璃滑槽主体(3A)的开口边缘向着所述门玻璃滑槽主体(3A)的底表面部分(3i)延伸,并且可滑动地与所述门玻璃(2)进行接触,其特征还在于该对唇部(3c、3d)具有各自设置成这样的长度:即使所述门玻璃(2)在所述门玻璃滑槽主体(3A)内振动,所述唇部(3c,3d)也不与所述门玻璃(2)分开。2.一种门玻璃滑槽,它连接到机动车的门框(1)上,用来在所述门框(1)和门玻璃(2)之间进行密封,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门玻璃滑槽主体(3A),它具有基本上是U形的横剖面;及一对唇部(3c、3d),它们从所述门玻璃滑槽主体(3A)的开口边缘向着所述门玻璃滑槽主体(3A)的底表面部分(3i)延伸,并且可滑动地与所述门玻璃(2)进行接触,其特征还在于一突出部(3g)设置在所述门玻璃滑槽主体(3A)的内壁表面上,与至少一个所述唇部(3c、3d)的后表面相对,并且具有设置成这样的高度(H):即使所述门玻璃(2)振动,该唇部的端部也不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滨田知则后吕学小泽宽靖土岐智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