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顶自动开关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9598 阅读:2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顶自动开关设备包括:第一篷顶板(13);第二篷顶板(14);后窗板(15);缩回机构(20),其移动该第一篷顶板从而使其与该第二篷顶板重叠,并且移动该第一篷顶板和该第二篷顶板,从而使其进一步与该后窗板重叠;和提升机构(80),其移动这些板,从而使其存放在行李箱空间(16)内,其特征在于,该缩回机构包括设置在该第一篷顶板、第二篷顶板和后窗板之间的多个转动连杆构件(27、28、23、25),该后窗板包括一个突出部分(15b),其形成为覆盖住该第二篷顶板的侧表面或者该第二篷顶板和该第一篷顶板的侧表面,并且该转动连杆构件由该突出部分支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顶自动开关设备
技术介绍
已知的车顶自动开关设备向后移动设置在车厢上方的蓬顶,并自动地将移动后的蓬顶存放在设置于车辆后部的行李箱空间内。从而,车顶通过车顶自动开关设备自动打开。根据这种车顶自动开关设备,当车辆包括大蓬顶时,该蓬顶分成两个板,即第一蓬顶板和第二蓬顶板,该第一蓬顶板设置在蓬顶的前部,第二蓬顶板设置在蓬顶的后部。这种蓬顶将要以如下方式存放在车辆的行李箱空间内其中第一蓬顶板移动从而与第二蓬顶板重叠,接着第一蓬顶板和第二蓬顶板移动从而存放在该行李箱空间内。在此种构造中,蓬顶板可在行李箱空间内占据较小面积,而行李箱空间内的其它面积能够得到有效利用。根据具有上述构造的已知的车顶自动开关设备,每个蓬顶板设置在车厢上方,从而在同样高度关闭车厢,使得蓬顶的外表面由蓬顶板平坦地形成。因而,当第一蓬顶移动从而与第二蓬顶重叠时,第一蓬顶板首先需要提升从而高于第二蓬顶板,接着高于第二蓬顶板的第一蓬顶板移动从而与第二蓬顶重叠。为了提升前蓬顶板,车顶自动开关设备具有连杆机构。已知的车顶自动开关设备还包括导轨和滑动构件。导轨在车厢侧部附连到前蓬顶板,从而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滑动构件附连到连杆机构。在此构造中,前蓬顶板以如下方式附连到连杆机构其中附连到连杆机构的滑动构件接合到导轨从而可滑动。在此构造中,前蓬顶板由导轨引导,从而移动并与后蓬顶板重叠。从而,已知的车顶自动开关设备包括缩回机构,该缩回机构包括连杆机构和导轨的组合,并且这种设备已经在JP2002-103981A中公开。根据在JP2002-103981A中公开的这种具有缩回机构的车顶自动开关设备,其中每个滑动构件在每个导轨内滑动,需要在导轨和滑动构件之间提供合适的间隙以获得平滑的驱动,然而,这种间隙在车辆行驶时可能会引起振动,并且这种振动可进一步产生噪声。因为蓬顶位于乘客头部正上方,即使噪声水平低,乘客也可能受到该噪声的打扰。为了避免这种情形,这些部件需要以高尺寸精度形成,使得在每个导轨和滑动构件之间形成小间隙,或者例如减震器等额外的构件需要设置在导轨和滑动构件之间以吸收噪声。在此情形下,制造成本将上升。而且,用于驱动缩回机构的驱动设备附连到前蓬顶板。因为包括电动马达的驱动设备的尺寸比较大,这种驱动设备在蓬顶内占据较多空间,因而,车辆的设计灵活性可能受到限制。此外,电力通过电线提供给电动马达,并且这种电线需要从车辆的后部分布到前蓬顶板。因而,需要使用长电线,使得车顶自动开关设备进一步变得复杂,并且其制造成本可能增加。由于上述缺点,存在提供一种廉价车顶自动开关设备的需要,其中前蓬顶板移动从而与后蓬顶板平滑且安静地重叠,并且降低了这种设备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廉价的车顶自动开关设备,其中前蓬顶板移动从而与后蓬顶板平滑且安静地重叠。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一种车顶自动开关设备包括第一蓬顶板13和第二蓬顶板14,二者设置在车厢11上方,该第二蓬顶板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设置在该第一蓬顶板的后方;后窗板15,其设置在车厢的后部;缩回机构20,其移动该第一蓬顶板从而使其与该第二蓬顶板重叠,并且移动彼此重叠的该第一蓬顶板和该第二蓬顶板,从而使其进一步与该后窗板重叠;和提升机构80,其移动彼此重叠的该第一蓬顶板、第二蓬顶板和后窗板,从而使其存放于设置在车辆后部的行李箱空间16内,其特征在于,该缩回机构包括设置在该第一蓬顶板、第二蓬顶板和后窗板之间的多个转动连杆构件27、28、23、25,该后窗板包括一个突出部分15b,其形成为当该第一蓬顶板和该第二蓬顶板设置在该车厢上方并且该转动连杆构件由该后窗板的突出部分支撑时覆盖下列之一该第二蓬顶板的侧表面;以及该第一蓬顶板的侧表面和该第二蓬顶板的侧表面。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根据已知设备,提供滑动构件和引导构件,并且在二者之间限定有间隙,从而能够实现其平滑驱动。由于这个间隙,在车辆行驶时可能会产生振动,并且这个振动可能产生噪声。为了避免这种情形,在该滑动构件和引导构件之间需要提供减震器等。根据此车顶自动开关设备,因为该第一和第二蓬顶板通过多个转动连杆构件可转动地连接到该后窗板,没有提供间隙,因而,不会产生这种噪声。从而,提供一种廉价的和精确的车顶自动开关设备。在车厢关闭时,下列之一由该后窗板的突出部分所覆盖该第二蓬顶板的侧表面;以及该第二蓬顶板和该第一蓬顶板的侧表面。在此构造中,从车辆外侧只看见一条分界线,该分界线位于该第一蓬顶板的后端和该后窗板的前端之间,或者位于前风挡的后端和该后窗板的前端之间。从而,车辆的外观得以改进。以此方式,因为转动连杆构件都由该后窗板的突出部分所支撑,固定了所有转动连杆构件的附连位置,并且能够稳固地支撑该转动连杆构件。尽管该第一蓬顶板和第二蓬顶板的重量施加到该转动连杆构件,因为该突出部分设置在该转动连杆构件和该后窗板之间,所以重量不直接施加到该后窗板。因而,蓬顶开关操作平滑并且安静地进行,而且,能够获得耐久性。附图说明从下面参照附图进行的详细说明,将会更明白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和另外的特性和特征,其中图1示出具有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车顶自动开关设备的车辆的斜视立体图,蓬顶板覆盖车厢,其中一部分以横截面视图示出;图2示出在图1中示出的状态下的车辆的侧视图;图3示出具有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车顶自动开关设备的车辆的斜视立体图,其中彼此重叠的前蓬顶板和后蓬顶板移动从而位于后窗板上方;图4示出在图3中示出的状态下的车辆的侧视图;图5出具有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车顶自动开关设备的车辆的侧视图,其中彼此重叠的前蓬顶板、后蓬顶板和后窗板移动从而存放在行李箱空间内;以及图6示出具有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车顶自动开关设备的车辆的斜视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将根据图1-5解释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车顶自动开关设备的实施方式。如图1和2所示,车顶自动开关设备10包括蓬顶12,并以如下方式附连到车辆其中蓬顶12设置为覆盖车辆1的车厢11的上部。蓬顶12包括前蓬顶板12,用作第一蓬顶板;和后蓬顶板14,用作第二蓬顶板。特别地,前蓬顶板13设置在车辆的前上部分,而后蓬顶板14位于该前蓬顶板13后方。而且,后窗板15设置在车辆1的车厢11的后部。后蓬顶板14可包括多个板。如图1所示,前蓬顶板13包括半透明的玻璃板13a,使得太阳光能够透射到车厢11内。前蓬顶板13可以是金属蓬顶板。在玻璃板13a的下表面处,附连有用作加强件的框架13c。特别地,一个框架13c附连在玻璃板13a的下表面的前端处,另一个框架13c附连在玻璃板13a的下表面的后端处。侧部支撑构件13b分别附连在玻璃板13a的每个右端和左端,从而用作加强件。玻璃板13a通过侧部支撑构件13b连接到车体19。后蓬顶板14可具有与前蓬顶板13相同的结构。特别地,后蓬顶板14可包括玻璃板14a和框架14c,方式与前蓬顶板13相同,并且后蓬顶板14可包括金属蓬顶板而不是玻璃板14a。而且,后窗板15包括玻璃板15a、两个用作突出部分的侧部支撑构件15b、和框架15c。一个侧部支撑构件15b设置在后窗板15的右侧,另一个侧部支撑构件15b设置在后窗板15的左侧。每个侧部支撑构件15b形成为向前突出。而且,每个侧部支撑构件15b设置为覆盖后蓬顶板14的侧表面。每个侧部支撑构件15b可形成为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顶自动开闭设备,包括:第一蓬顶板(13)和第二蓬顶板(14),二者设置在车厢(11)上方,该第二蓬顶板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设置在该第一蓬顶板的后方;后窗板(15),其设置在车厢的后部;缩回机构(20),其移动该第 一蓬顶板从而使其与该第二蓬顶板重叠,并且移动该第一蓬顶板和该第二蓬顶板,从而使其进一步与该后窗板重叠;和提升机构(80),其移动彼此重叠的该第一蓬顶板、第二蓬顶板和后窗板,从而使其存放于设置在车辆后部的行李箱空间(16)内, 其特征在于,该缩回机构包括设置在该第一蓬顶板、第二蓬顶板和后窗板之间的多个转动连杆构件(27、28、23、25),该后窗板包括一个突出部分(15b),其形成为当该第一蓬顶板和该第二蓬顶板设置在该车厢上方时,该突出部分覆盖住该 第二蓬顶板的侧表面,并且该转动连杆构件由该后窗板的突出部分支撑。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佳史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